朱靖波 钱力
“森林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起从丹麦传入英国,继而在北欧、德、日等国迅速发展,其含义是在林地环境里,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我国也在各国实践基础上,认识并展开森林教育的价值实践,对森林教育的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我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仍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内容为主,幼儿千篇一律地参与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幼儿的基础需求以及主动性的发挥。基于此,我园开展了以园所周边森林资源为载体的“森林日”活动,试图打破千篇一律的集体活动方式。
一、多元调查,了解需要——看见儿童
(一)实地踩点,剖析资源价值
自然中的万象,如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丰富的自然环境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以及多样化的自然体验。森林是幼儿体验、探究的活动场和学习场。
1.教师踩点,资源大筛选
在“森林日”活动开展前,教师会走进林地,现场亲身感受,进行广泛的资源捕捉,比如与季节相关的色彩,森林里特有的植物,特别的听觉、感受、视觉等。
通过小组教研,教师将踩点的感受进行分享交流,各自关注到了什么、这些资源有怎样的价值、这些可能给幼儿带来怎样的发展,结合当下季节、活动主题及幼儿年龄特点,筛选出幼儿可能会感兴趣的8~10种资源。
2.幼儿踩点,资源再聚焦
教师的前期预设并不等于幼儿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邀请幼儿代表有目的地走进预设的森林现场,我们通过观察他们在现场的反应,来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师记录幼儿的言行,比如在哪里停留的时间最长,聊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体力与耐力如何等。通过幼儿踩点,一是验证与完善教师前期的预设,二是将森林日活动资源再聚焦至3~5种。
3.聚焦资源,价值再剖析
当资源聚集到3~5种以后,教师借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资源可能的发展价值。在发展价值的剖析中,用全面发展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可能的发展,拓宽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可能进行的活动。
(二)抽样调查,精准了解“每一个”
看见每一个幼儿的需求是“儿童立场”的深入体现。我们将聚焦的资源信息以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幼儿,精确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常用的调查方式有:1.调查问卷;2.幼儿个体表征;3.一对一谈话交流。
二、精心准备,应需支持——支持儿童
(一)以课程视角推进小组活动
数据分析,建立个性化小组:在对每一个幼儿兴趣需求捕捉后,教师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将全班幼儿进行分组。个性化小组的成立依据:根据兴趣资源进行分组,将对同样场域感兴趣的幼儿进行分组;根据关键经验或能力进行分组,比如探究小组、艺术小组等;有留白空间,允许幼儿有创造性表达。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区别于以往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个性化小组活动更能看到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尊重和了解,也更能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放慢脚步,遵循幼儿节奏:小组成立后,教师作为倾听者、支持者参与其中,引导小组成员对接下来的活动进行讨论、交流、分工、准备,及时观察、记录每个小组的故事,遵循幼儿是活动主体的原则,不强势干预他们的决策。
放慢脚步的背后是教师的分析和思考,对各小组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状态,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设和了解。
(二)以幼儿所需进行个性化支持
在小组商讨“森林日”活动的推进时,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
物质材料支持:物质材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支持。比如,探究小组在商讨中达成共识:外出需要放大镜,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信息,协助幼儿进行材料的收集,还可给予进阶性的材料补充(不同倍数的放大镜、收纳袋等)。
环境支持:这里的“环境支持”特指“森林日”当天的环境保障。小组幼儿选择的资源不同、地点不同,在前期的时间安排、路线设计上,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的规划设计中,为当天的活动提供保障。其次,是对外出地点的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排查,比如对野外蚊虫叮咬的前期预案等。
经验拓展支持:对小组活动前所需要的经验提供支持。一是做好外出活动的前期计划及约定;二是活动中所涉及的关键经验,比如秋千小组对于自制秋千平衡的探索,对于自制秋千绳子打结的尝试。前期的充分探究和尝试,为“森林日”当天的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进现场,关注经验——发展儿童
(一)看见“森林日”当天的幼儿发展
1.根据预设關键经验,观察和捕捉幼儿信息
在前期的个性化小组准备中,小组的成员不同,活动的内容不同,活动的目标也不同。小组间的活动目标体现在对关键经验的把握上,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的关键经验。
教师在“森林日”活动前对班级分组情况及小组的核心经验有充分的了解后,提前制作好观察记录表,以便在“森林日”活动当天有目的地对小组成员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在活动现场,教师根据预设捕捉的信息可以有:孩子有没有和事先预设的资源发生互动,如何互动,经验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等。
2.根据现场生成活动,及时捕捉幼儿兴趣增长点
我们允许并支持幼儿在活动中生成其他兴趣点的可能性,除了小组事先预设的活动现场,孩子们可能会有的新尝试和探究,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去发现、了解和支持。
在艺术组预设的“水杉林创艺表达”中,孩子们发现了水杉树根下的“凸起物”。这是什么?是每一棵水杉树都有吗?别的树种有没有?多元感官组在倾听、抚摸感受小溪水时对水流的去向产生了兴趣。面对生成的灵动现场,教师应该倾听幼儿的声音,发现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好奇、探究,允许他们大胆表达,用照片、视频、文字等记录现场的过程,看到并肯定幼儿的兴趣增长点,并支持他们下一次的探究。
(二)看见森林日后续的幼儿发展
1.活动回顾,经验延续
回顾是复盘、增长,在回顾中梳理思路、积累方法、发现问题、寻找策略,看见教师和幼儿发展的种种可能。
教师回顾:“森林日”活动后,教师和幼儿对活动进行回顾。教师的回顾包括对活动前、中、后的组织实施策略的回顾,对资源价值判断的完善和补充,对班级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理、分析,以此来形成经验,不断优化行动路径。
幼儿回顾:幼儿的回顾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遵循外出活动后想要和伙伴分享的心理特点,教师借助活动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2.发现需求,拓展可能
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林地的资源是丰富的、灵动的。同样,“森林日”活动不是单个的、割裂的,每一次活动应该与幼儿前期的经验建立联系,保证活动后幼儿的经验有所增长。
“森林日”活动后的分享交流既是本次活动的终点,又是新活动的起点。教师在分享交流中能捕捉到幼儿新的兴趣、问题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启新一轮的“森林日”活动。
基于儿童立场的“森林日”活动,就是让我们把幼儿放在活动的主导地位上,从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求出发,开展活动。教师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刚刚好”“正需要”的支持,让幼儿的活动水平在主体参与中获得更好的发展。FAEE0ABE-D6A0-4930-8710-FA03742674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