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强
“父母官”的来历
过去,人们大多称州县一级的地方官为“父母官”,不过,在那个“十官九贪”的社会,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并不多。只有那些公正廉明、贴近百姓的基层官员才配称为“父母官”。因为这一称谓,是从为百姓办事、受百姓拥戴的汉代的“召父(召信臣)”和东汉的“杜母(杜诗)”开始的。
《汉书·循吏传》记载,西汉末元帝时,南阳郡(今南阳市)太守召信臣,字翁卿,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视民如子”,他遵循“为民兴利,务在富之”的“八字方针”治理南阳,成绩十分突出。他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他还亲自指导农耕,经常出入田间地头,有时住宿于农家,贴近百姓。很快使百姓“民得利,蓄积有余”。他在南阳数年,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召父”之后不足百年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南阳百姓又迎来了一位叫杜诗的太守。《后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市)人,东汉初曾任成皋(今郑州荥阳市)令和汝南(今河南汝南县)都尉,后升任南阳太守。他治南阳,一是提倡节俭,“省爱民役”;二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三是“修治陂池,广开土田”;四是“诛暴立威”,对贪赃枉法、横行乡里的豪绅长吏及土匪流氓实行严厉打击,为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其结果是“郡内比室殷足”,使南阳成了“小天府”。百姓号之曰“杜母”。
由于南阳百姓深蒙“召父”“杜母”之福,于是就把召信臣和杜诗二人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并立祠纪念。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遍及中华大地。这就是“父母官”称谓的来历。
“诸子”与“百家”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的思想家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來,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承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的观点,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比喻”的自叙
我叫比喻,是一种颇受人们青睐的修辞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经被广泛运用了。我是《诗经》“六义”中的成员之一。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为我下过一个定义:“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很朴实地道出了我的特点。每当人们遇到深奥、抽象的事物需要说明时,往往首先想到我。因为有了我,深奥会变得通俗易懂,抽象会变得具体生动。
我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本体,即朱熹所说的此物;一是喻体,即朱熹所说的彼物;一是连接项,也就是喻词,起联系此物和彼物的作用。
我有三个孩子。老大叫明喻,老二叫暗喻,老三叫借喻。老大和老二最容易辨认。老大常穿“……像……”的衣服,老二常穿“……是……”“……成……”的衣服,本体、喻体、喻词一项不缺。老三就不同了,天性活泼,不修边幅,只以喻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以至于常常被别人当自家孩子误领回去。当然,只要你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这三个孩子还是容易辨认的。
如果把明喻、暗喻、借喻与别人家的孩子放在一起,有时就不是那么好辨认的了。与我家三个孩子长相相似的主要是比较、比拟和借代三个。现在我就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差别。
先说与比较的区别。
比较的模样跟我们家老大明喻很有几分相像,也常以“甲像乙……”的形式出现,例如“这里的老鼠像猫一样大”“春节蔬菜像肉一样贵”,但着眼点跟我们比喻不一样。我们比喻重在甲、乙两事物的相似性,比较侧重在两事物的相近性。譬如拿老鼠与猫比较,并不是说老鼠长相像猫,而是说老鼠的个头特别大,跟猫相近。“青菜像肉一样”则是说青菜与肉的价格相当,突出的都是相近性。而且,比喻中甲、乙两事物必须是不同类事物,比较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如“小王长得像小朱一样”“小蝌蚪长啊,长啊,终于长得像青蛙了”,就都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与我们比喻就相距更远了。
再说与比拟的区别。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兄弟俩,都是直接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简化了中间环节。例如“高粱涨红了脸,水稻笑弯了腰”“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前句拟人,把高粱和水稻直接当作人来描写;后句拟物,把人直接当作物来刻画。如果我们把其中由人到物或由物到人的中间环节补出来,变成“高粱像醉酒老汉似的涨红了脸……”的形式,那样就成比喻了。
最后说与借代的区别。
与借代容易混淆的主要是我家老三借喻。因为他们都有替代本体的作用,粗心的同学往往会张冠李戴。其实,只要记住我告诉你的一个小诀窍,你就不用担心认错对象了。借喻兼有喻和代的双重任务,重在喻,借代则只有代的作用。因为借喻本质上属于喻,所以能通过补出本体的方法把他化为明喻。记住,“能否化成明喻”便是区分“真假美猴王”的试金石。
同学们,通过我的介绍,你一定对我们比喻家族有了全面的认识了吧!如果你想使自己的谈话和文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那就不要客气,多与我们打交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