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生 张韵
[关键词]勘察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一、背景
(一)国家科技战略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标志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此背景下,集中有限的资源聚焦到优先发展的关键科技领域,突出竞争性优势,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创新,是新形势下建设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骨干力量,应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推进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北京市创新发展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关于“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好”和“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重要指示精神,2017 年12 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提出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
(三)勘察设计行业的新形势和挑战
勘察设计行业作为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型行业,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出现新局面:行业规模逐步扩大,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同时,行业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化行业过剩产能,将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要求行业必须充分把握市场新特征、新变化,调整优化产能结构,实现勘察设计市场的有效供给。
2. 市场化改革考验各方主体的市场适应能力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招标投标、计费机制、企业资质、执业资格等方面改革新政使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勘察设计市场进一步开放,倒逼行业技术水平、服务模式、风险管控等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3. 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企业转型注入新活力融资渠道多元化加速技术和资本的融合,加快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同时也对国资国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4. 信息化、“互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
行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与行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信息化和“互联网+”深刻影响企业组织形态、工作方式、服务模式和创新思维,改变行业业态格局。
5. 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群协同发展、综合一体化发展促使企业对机构进行优化配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空间拓展等项目,设计理念与手法要求同世界全面接轨,要求现行专业更加细化、更加标准化。
6. 勘察设计企业向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发展
截至目前,国家相继提出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组织模式的变化,要求勘察设计企业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管理创新,加快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资源集成能力,推進机制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四)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北京市政总院创建于1955 年,是以咨询设计为主业、具备覆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的现代咨询设计集团。
进入“十三五”后,总院制定了“技术+ 资本”双轮驱动的企业发展战略。传统业务经营的发展方式不足以应对勘察设计行业特点和北京市发展定位转变,以及新形势下工程设计领域的市场需求,企业迫切需要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创新引领发展的方式进行转变,实现持续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
通过对公司目前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全面梳理和改革,发现存在诸多不足,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创新创优策划不足,对重大科研项目前期跟进有待提升;专有技术对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作用有待强化,创新产出成果水平有待提高,针对创新项目的总结凝炼仍需加强;创新与设计深度融合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度不足;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强化,研发人员积极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迫切需要促进管理能力提升,激发创新活力。
二、做法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政总院部署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管理新举措,科技创新活动围绕创新活动承担部门(区域)、专业(板块)委员会、职能管理部门三线组织资源协同,并通过顶层战略决策部署、中层平台连接协调和下层创新主体实施来予以执行,构建勘察设计企业的立体多维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活动在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顶层设计科学化决策和公司科技发展纲要指导下,以开拓市场的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市政行业专家组成的多个专业委员会为技术支撑,以科技创新职能高效协同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技管理和研发平台,辅以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等管理政策保障,通过培养出的一批科研能力强、协作精神佳的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并予以高效实施,有的放矢地面向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中进行实践应用,提升工程品质,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精品工程,助力公司应对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拓展主营业务,实现公司跨越式创新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
针对科技创新工作主体地位不突出、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科技创新政策的运用不充分以及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公司组建了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公司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组织并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由党委书记、董事长担任,委员包括领导班子成员、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组成。
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包括:
1. 编制公司科技发展规划
2. 决策公司重大科技活动
3. 确定公司科技投入重点方向和规模
4. 审批公司年度科技项目
5. 批准公司科技创新团队
6. 组织鉴定公司科研成果
7. 组织公司评优终评工作
8. 批准表彰科技创新成果、科研先进人物及部门
9. 公司重大综合项目的创新策划及评审
科技创新工作突出体现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和引领作用。科学技术委员会每年发布下一年度科研立项需求,明确科技投入方向,面向全员进行科技项目征集,自上而下策划公司自主研发项目;同时,各生产部门结合具体项目特点,自下而上提出科研策划需求,实现前瞻行业和满足具体需求的有效结合。
(二)明确价值导向,发布科技发展纲要
公司结合科技创新发展需求,2017 年发布了《科技发展纲要》,用于指导公司科技活动。纲要全面系统总结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新挑战,从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出发,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为指引,对企业快捷创新活动进行部署:
1. 目标明确
以创新引领市场开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京设计”品牌为总体目标,实现科技创新活力明显增强,高端人才聚集效果显著,创新成果数量质量同步提升。
在总体目标指引下,实现营造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汇聚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及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领域业务全面拓展的分项目标。
2. 保障有力
加强组织领导:在科技创新的决策、保障、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公司党委的作用,加强公司决策层对创新驱动发展重大问题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审议,指导推动纲要落实。明确分工责任,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纲要目标落实实施方案,加强协调与管理,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各类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以及结题验收等环节的管理,突出创新价值评价,不断完善以提升创新成果水平和应用价值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完善项目成果的评价方法和考评制度,将技术进步和应用转化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完善公司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保障资金、人员等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完善成果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激励制度,提高科研项目成果应用水平。制订年度和阶段性实施计划,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全面工作。
(三)打造高效载体,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科技发展纲要》指引下,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原有机构进行调整,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科技创新的平台。中心定位为公司的技术高端和市场高端,所有活动紧密围绕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提升,高度集成创新相关职能服务、提高高效精准服务,将专业总工、资深专家纳入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组建咨询中心,纳入高端咨询,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前瞻性引导,实现对公司重大和前沿类项目进行科技创新策划和高端咨询全过程参与,提升创新水平,促进主营业务的市场开拓和实施水平。
1. 科研管理系统平台
建立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进行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绩效考核等全方位科研管理的一套系统。对科研类资产进行单独管理,纳入科研管理体系。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的主要职能包括:是公司的科技研發平台;组织开展重大科研专项研究,推进成果转化;负责科研业建等创新团队和科研经费以及专利的管理工作;负责公司的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活动的对外联络;负责公司成立的各类研究中心及机构的归口管理;负责公司学、协会的组织及管理等。中心还整合了学协会管理,各类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知识产权,提供科研项目全过程的职能服务。
按照《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将创新团队分为四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一类: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北控集团及市政总院公司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第二类: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
第三类:承担北控集团及市政总院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科研、业建项目;
第四类:员工自发组建的众创团队。
2. 第一、第二和第三类创新团队分类管理
第一、第二和第三类创新团队项目,按照北京市政总院《创新团队承担科研业建项目管理细则》进行规范管理。管理细则包括总则、立项与审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结题验收、项目经费管理以及考核与奖励等几个方面。科研类合同执行公司《科研类合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调整按照国家或北京市相关科研、委托单位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执行。科研业建项目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对于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项目年度核算,公司按项目核算情况对创新团队兑现科研薪酬。第一、二类创新团队项目绩效支出按照公司《财政立项的科研项目绩效支出管理办法》执行。
3. 平台级与专业级项目策划与实施
为聚焦科技创新发力点,对第三类创新团队项目策划突出“自上而下”的公司意志,由专业委员会酝酿形成明确的科研立项需求,形成多专业融合、多部门参与的平台级项目(为主)和聚焦具体研究内容的专业级项目(为辅)两类立项策划;各部门结合项目需求形成专业级项目策划(为主)。
平台级项目原则上由专业总工牵头,各部门分别或者联合承担相关研究任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人员作为项目总协调人,配合总工进行项目协调和组织工作,同时承担部分研究内容。平台级项目鼓励各部门研发人员在课题研究期间,根据需要以专职工作或者半专职工作的形式到中心研发平台工作,集中精力推进项目完成。专业级项目原则上应由专业副总工牵头,以部门为主体进行推进。截至目前,结合主营业务市场需求,共策划实施了10 个平台级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4. 第四类创新团队(众创团队)管理
众创团队采用自发团队、公司给与小额经费支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跨专业的融合创新的形式。制定发布了北京市政总院《众创团队管理办法》对众创团队进行管理。团队研究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可获得3-5 万元的经费支持,团队负责人对经费和团队成员进行管理,团队成员可以跨专业、跨部门组合,亦可聘请外部专家。团队成果经评审、科学技术委员会审议批准后发放相应奖励金。
公司鼓励众创团队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产业化,部分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及转化人员。成果知识产权依法属于公司所有。
5. 整合学协会和挂牌技术中心管理开展创新活动
整合挂靠北京市政总院的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道路桥梁标准化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市政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委员会、管道结构委员会、储构委员会等秘书处工作。作为制定全文强制的行业标准、重要协会标准发布和审查机构,北京市政总院能够敏锐感知行业动态和政策导向,以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审查为契机,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提高行业技术影响力。
北京市政总院是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北京市供水水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城市桥梁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心建设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为供水水质安全及桥梁安全保障技术的创新提供平台和支撑。北京市政总院是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单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认定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
6. 设置咨询中心开展高端咨询
结合公司发展需要,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下组建咨询中心。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公司“智库”;更好体现高端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精准支撑;创新市场开拓的模式,升级服务模式,推送咨询产品;形成高端技术人才交流与培养的平台。在重大事项和战略发展方向等方面支撑公司决策。
咨询中心由专家团队、作业团队和职能管理等三部分组成,设中心主任一名,由专业总工兼任。作业团队以“智库”策划的高端市场开拓和咨询产品策划实施为主要工作内容。
发挥咨询中心人才交流与培养平台作用,组织生产部门选派的技术骨干流动到咨询中心,聚焦重点科研任务开展科技攻关,结合重大项目科研任务进行重点培养。目前有三名来自生产部门、具有博士学位的技术人员在咨询中心集中开展研发工作。
7. 设立数字信息中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运营业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城市提供市政基础设施业务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公司紧随行业发展,适时在工程技术中心下设立B I M 中心,后发展成为数字信息中心。发布了《BIM 战略发展规划》和成立B I M 工作委员会等,全力推进公司数字信息技术发展。
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价值,从政策标准、项目应用、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四个实施维度,对公司的设计品质提升、新方式管控、可持续发展以及新手段营销提供有效支撑。通过顶层规划、统筹资源、全速推进,力争获得整体提升,助力公司向卓越领先、高端发展的目标迈进。
(四)强化激励效力,完善管理奖励机制
为落实北京市政总院以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战略,以薪酬体系改革为突破点,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成果有效应用在薪酬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发布北京市政总院科技创新奖励办法。
奖励范围包括:申报获得公司重点关注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纵向课题和在完成科研业建任务、获奖、专利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部门、项目团队;获得公司、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奖项、专利和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的个人;参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项目申报的部门、项目团队及个人,以及在工程项目中积极推广应用公司科研成果等取得经济收益的部门、项目团队及个人,以及重大纵向科研课题的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研究中心的申报及运行、公司内部专业技术交流讲座、学协会秘书处工作等。
(五)拓宽途径,结合科技创新选拔人才
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选拔的结合机制。将科技创新工作成绩与技术干部的选拔挂钩,并形成选拔考核机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采用流动工作+ 研发平台固定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技术人员培训与选拔的平台。可根据科研任务情况,来自各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定期到平台工作。通过平台上的专家指导,形成具有广阔视野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技术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挂钩。
(六)适应战略调整,探索区域板块管理
在公司的科技管理体系下,公司2020 年进行了“板块化建设、区域化发展”战略布局。组建了板块技术委员会,建立区域技术中心。
1. 板块技术委员会组织模式整合各板块内相关专业、共同组建,涵盖多专业。主要定位为讨论与解决跨专业、聚焦板块的技术问题,侧重具体工程项目问题和总包。
2. 区域技术中心组织模式结合各区域业务特点,组建区域技术中心。主要定位为讨论与解决区域内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内容、聚焦区域的技术问题。区域技术中心委员结合区域内具体工程项目,实行按需配置、动态管理的方式,鼓励总院技术骨干到分支机构工作、支撑区域化发展,配套薪酬和职级晋升鼓励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属地化技术骨干人员的引进和自主培养。
(七)细化科研评估,突出多维综合量化科研型企业以智驭能,具有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以科研项目成果推动科研薪酬管理体系,建立多维度科研项目考评体系,對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作用。
北京市政总院探索建立了基于项目成果的科研价值评估方法,对象为公司的一、二、三类创新团队项目。
通过细化考核指标,突出成果价值导向,对创新团队成果进行多维度综合量化考核。
三、成效
(一)科技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助力公司创新驱动发展
2019 年,北京市政总院以“企业发展方式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
荣获第三十四届“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20 年,公司成功申报北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形成了以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各专业委员会为支撑,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的高效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强化了科技创新前期策划和过程管控,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焕发新动能,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管理获得明显提质增效:1. 科研业建课题策划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委员会顶层设计作用,突出“自上而下”的公司意志,聚焦关键技术和项目具体需求,在主营业务方向、风险防控和安全监测等方面,策划了若干多部门协作、多专业配合的公司平台级课题,避免了自立科研课题策划存在的“小、散、乱”问题,科技研发力量投入也更为精准聚焦。
2. 科技研发活动导向明确务实强化了科技创新工作以培养自身研发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科技人员全过程参与研发过程,经费使用更为合理、有效;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导向突出,科研业建活动的产出质量提升显著。
3. 科技创新活动过程管控显著加强科研业建项目征集与立项评审控制时间节点获得前移,做到年初及时发布,全年按部就班执行;专业委员会对科研项目的技术评审更为深入,从研究路线、进度计划及经费预算等方面予以把关,对课题进度进行督促,严格课题开题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环节,通过严格把控过程,实现了成果产出满足预期要求。
4. 科技创新项目成果时效提升自立科研项目完成时间有所缩减,研究过程更为高效,基本1-2 年完成;研究时间计划超过上述要求的,可先做预研工作,具备一定研究基础,满足条件后再申报立项;对延期未完成的既有项目予以关闭等,科研业建项目成果的时效性获得了有效保证。
5. 高端咨询平台发展壮大通过创新基础的不断夯实,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下成立“咨询中心”,形成公司“智库”,充分发挥内外部高端智力资源的高端引领作用;形成快速回应市场需求的高端咨询技术支撑;形成强有力市场推广作用,加强前沿市场策划能力,进行特色鲜明的“咨询产品”主动推送,助力市场拓展;形成高端技术人才交流与培养的平台。
6. 数字化战略不断推进并取得重大突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设的“程技术中心”经不断培育发展,独立成立“数字信息中心”,发布《B I M 战略发展规划》、成立BIM 工作委员会等,全力推进公司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每年推动一百余项工程采用B I M 正向设计,不断提升公司在市政工程BIM应用流域的创新实践。
7. 科技创新制度激励成效显著
通过出台系列管理及奖励激励制度,激发员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使科技创新有机融入到了具体工作中,使创新变成了工作中的主动行为,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建设了一批典型示范工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8. 首创“众创团队”模式带动大众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公司首创的“众创团队”创新模式,通过小额经费支持、鼓励员工自发组成创新团队,扩大了科技创新活动人员的范围和广度,有效拓宽了科研人才的发掘渠道,实现了公司科技创新群体全覆盖。目前,众多体现“小、快、灵”特色的众创团队研究成果,在工作中正逐步发挥作用;众创团队创新活动持续踊跃,先后批准成立的185 个众创团队,带动了千余人参与创新活动,营造了公司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和储备了创新人才力量。
(二)科技创新相关成果丰硕,提升公司行业影响作用1. 标准规范编制在国家大力推进标准化改革的过程,公司发挥技术优势,在2016-2020 年期间,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主编国家标准8 项,包括新编《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标准》《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市政管道通用规范》,修编《道路工程术语标准》《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等,其中《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已正式发布实施;主编行业标准4 项,分别为《道路工程设计规范》《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桥技术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标准》《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技术规程》;主编地方标准3 项,分别为《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维护规范》《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主编团体标准《铝合金人行天桥技术规程》《非机动车系统设计规范》《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等10 余项;此外,参与编制的各类标准共计40 余项,并作为牵头或参加单位参与了总院业务范围内的其余十本国家标准的研编工作。
2. 知识产权成果2016-2020 年,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专利申报及授权数量也实现了持续增长。专利授权年均增长率31.7%,发明专利比例稳步提升,专利成果转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期间申请专利共计300 余项,授权专利近200 项,占公司全部专利申请及授权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近30 项。自有知识产权形成的水厂应急投加设备和综合管廊可拆卸组合式吊钩等专利设计,通过设备租赁及专利实施许可等形式进行应用,实现了公司技术成果外部转化的突破;公司在多个实际项目中采用自有专利技术开展相关治理技术及示范工程研究。
2020 年,公司成功申报了北京市知识產权示范单位,标志着公司知识产权工作进入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3. 科技支撑项目获奖2016-2020 年期间,公司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30 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7 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2 项、国家优质工程奖5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1 项、标准科技创新奖1 项。
国际获奖取得新突破。“新首钢大桥”“北京地铁7 号线延长线环球影城站”和“北京昌平区回龙观至海淀区上地自行车道项目”3 个项目斩获《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 N R 全球优秀项目奖;“新首钢大桥”赢得国际桥梁大会设置的尤金·菲戈奖。三元桥大修桥梁整体置换采用驮运架一体机进行整体置换,获得2019 年菲迪克工程项目“优秀奖”。
2016-2020 年期间,获得各类工程勘察设计奖共计144 项。在全国勘察设计同业协会共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荣获优秀勘察设计企业、优秀企业家、科技创新带头人、杰出人物、优秀协会工作者,以及多项新中国各个时代经典作品荣获优秀勘察设计项目。
(三)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支撑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公司的科技创新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的顶层策划融合国家战略规划的科技需求,积极为国家战略实施服务;同时,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也积极创新,攻坚克难,为重点工程项目落地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1. 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科技创新支撑国家战略实施,支撑重大项目落地,承担多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北京市科委专项等课题,并在“一带一路”“两新一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发展相关项目建设中实践应用。公司主持设计的“南宁市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P P P 项目”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家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郭公庄水厂(一期)工程,结束了北京南城“苦水”历史;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专题课题“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标准调研”,推进中国工程标准国际化;北京广渠路东延和东六环改造工程等地下道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织补城市空间,缝合城市功能。
2. 支撑雄安新区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工程设计咨询和项目总承包全产业链协同,适应雄安高标准建设水平,项目覆盖启动区、起步区、容东、昝岗、雄东等重要区域,深入全面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技术标准研究、河北省科技厅的“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设计、绿色建造及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等,高标准完成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综合管廊和排水工程、大型高铁站枢纽雄安站项目、启动区两横四纵市政配套项目等多项区域重要民生保障项目。
3. 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公司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专业优势,全面服务副中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开展研究的“大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支撑技术研究及在城市副中心站的示范应用”课题,获得北京市科委“建设‘设计之都’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科研)”专项资助,为公司主持设计的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设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北京市科委课题“综合管廊安全技术研究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应用示范”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建设,对全国管廊智慧化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市地下道路建造与运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支撑通州北关环隧、北京广渠路东延和东六环改造工程等地下道路重大工程项目。
4. 支撑2022 冬奥会建设公司全程参与北京2022 年冬奥会市政配套、交通咨询等相关工作,支撑冬奥会场馆建设。完成《北京市高速公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南》标准研究,支撑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场联络线——京礼高速设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项目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延庆赛区建设;承担科技冬奥专项,“绿色智慧奥运小镇节能环保典型应用示范”
课题支撑赛区小镇建设。承接“北京2022 年冬奥会北京地区交通组织方案”“北京2022 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配套基础设施、冬奥村及媒体中心项目交通研究咨询”“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交通系统编码”“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场馆交通图设计制作”等项目,支持冬奥会场馆的赛时运行。
5. 融入国家湾区战略公司以科技创新服务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承接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工程、东部过境通道、前海地下道路、桂庙路、春风隧道和坂银通道等重要工程,并同期开展隧道建设涉及的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为海底、超长、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借鉴。同时,公司也承担了多项湾区生态环保相关项目,前海铁石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行全流域系统治理水环境,实现河道生态恢复;广东惠城中心区排水主管网病害修复工程通過对排水管网检测及病害修复,提升了地下管线安全性;东莞松山湖水厂项目构建了绿色生态人文融合的集约化、智慧化新水厂,为湾区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供水保障。
6. 支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世界级航空枢纽,公司承担的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北京新机场陆侧交通设施设计优化及示范应用”,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市政基础设施中进行示范应用;完成新国门第一路——新机场高速设计工作,实现轨道、管廊和高速公路三层共构,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公司参与机场排水相关设计任务,应用“海绵建设”理念,打造了国内首个“海绵机场”。
(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形成平台及协作产业链条1. 高端咨询业务助力规划设计引领的集团发展战略北京市政总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资深专家作为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优势,以规划设计为引领,打造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全产业链服务。快速回应市场需求,发挥高端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精准支撑作用,通过综合技术能力助力市场拓展,组织针对具体工程中重大专项问题开展专题咨询,在重庆、云南、广东和河北等多地扩展业务并斩获多个项目。发挥咨询中心人才交流与培养平台作用,组织轨道院、水资源与环境院等多名技术骨干流动到咨询中心,结合公司重大项目科研任务进行重点培养,人才培养成效初显,公司高端咨询业务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
2. 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条的创新体系北京市政总院与行业内及产业链相关单位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加大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以产学研合作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高等学校、行业内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开展长期、广泛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等。并加强与高等学校的联系,共同完成联合教育基地的建设等。积极开展行业多类型单位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条的创新体系。
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合作意向书”,就城镇污水处理、污泥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等方向建立创新联合体,针对城镇污水处理、污泥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开发、工程示范应用及创优创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北京市政总院加入中关村国家污水资源化产业联盟、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产业联盟、交通产业创新转化联席会等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联盟内相关企业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同时,北京市政总院是14 个学会、协会的挂靠单位,包括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市政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城镇污水治理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管道结构专业委员会等,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道路与桥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支撑机构。公司组织和参与学协会工作,多次组织行业技术交流高峰论坛、评估国家水专项课题示范工程、组织编制标准与规范等,在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
四、探讨
(一)可推广性探讨
新时代下以5G、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万物互联互通,对传统产业而言,意味着改造提升从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要求勘察设计工作具备更广、更宽的复合化视角,拥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勘察设计企业也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通过管理创新,推进机制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服务。
公司目前的创新模式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的“集成创新”模式为主,在工程技术、科研、组织管理方面均建立了适应目前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总体框架灵活可拓展,2020 年适应公司“板塊化建设、区域化发展”战略部署,公司科技管理体系在原有发展模式上组建了板块技术委员会和区域技术中心,服务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公司所做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科研激励策略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勘察设计行业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二)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北京市政总院的科技发展模式会逐步进入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在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框架下,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综合能力,需不断制定更为细化和多样化的配套政策和制度,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管理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