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
Lucid的首款车型Lucid Air,售价探到了百万元级别天花板
发展至今,我们仍处于电动汽车和燃油车争夺市场的时代。可以断言的是,当电动汽车时代完全来临后,用户关注的焦点,将从续航、加速性能,转向自动驾驶等方面,把汽车整体智能化当作关键因素去考量。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成功将消费者所看轻的“油改电”,升级至还在投入研发的电动智能汽车,把用户体验、软件迭代等产品观念,放在重要位置贯彻其中。
效仿特斯拉,中国的“蔚小理”全栈自研自动驾驶,正在快速迭代。而在欧美,被誉为特斯拉最大潜在对手的Lucid,车型对标特斯拉,性能方面却超过了前者;消费者等不来特斯拉的Cybertruck,越野表现上佳的Rivian,也受到更多关注。
当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相较于发展初期的“百花齐放”局面,已经稳定与健康得多。由于汽车市场庞大的规模,以及分化的消费者需求,仅在中国,有一定规模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就超过10家。
“后起之秀”中,目前形成了“蔚小理”三强鼎立的格局。但在行业竞争持续激烈的情况下,造车新势力的头部车企虽基本确定,排名位次却远未稳定。
目前,蔚来是造车新势力中规划产品最多的品牌,旗下有ES6等5款车型在售,覆盖中型车、中型SUV、中大型车、中大型SUV。
瞄准中产、高端定位的蔚来,打造“高端新能源品牌”。最初其入门车型的售价破30万元,比公认的德系豪华三品牌奔驰、宝马和奥迪还要高。
作为主打互联网概念和用户体验的车企,蔚来基于车电分离推出的电池租赁服务(BaaS),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而言,是一项革命性创新。BaaS扩宽了蔚来的用户覆盖面,加深了全使用周期与用户间的联结。
成立8年之久的蔚来仍未能实现盈利。
凭借抢占先机和强大的智能配置,蔚来初期多次拿下造车一线势力的销冠。但在传统豪华品牌开启转型之路后,同类产品竞争加剧,蔚来增速放缓,而其树立的品牌形象,也使其在盈利、提升市占率等方面受阻。
在其他造车新势力先后进入盈利模式的情况下,成立8年之久的蔚来仍未能实现盈利:2021年财报显示,蔚来当年总营收为361.364亿元,净亏损为40.169亿元,还伴随着供应链生产线频频卡壳、交付量波动大、订单量下滑的态势。
对此,蔚来创始人李斌在2021年绩后电话会议中,透露将通过子品牌“下探”:“汽车行业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品牌能够支撑的车型和价位是有限的,因此蔚来会选择用新的品牌来进入3万~5万美元的市场。3万~5万美元市场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蔚来的前提是不牺牲毛利,设定合理的毛利区间来进入这一市场。”
近日有消息显示,蔚来汽车的全新中高端品牌生产基地落户合肥,并计划在2024年投产。据此前所透露的“3万~5万美元市场”,蔚来新品牌的定价或将在约20.2万~33.6万元人民币之间,单车售价会明显低于蔚来品牌车型。
据小鹏汽车公布的2021年财报,其2021全年总营收209.9亿元,同比增长259.1%;全年新车总交付量为9.8万辆,同比增长263%,居三大造车新势力之首。
诸多业内人士一直将小鹏称作“国内最像特斯拉的汽车企业”,并指其2018年推出的第一款量产汽车产品G3的外观、内饰、系统界面、辅助驾驶功能,都与特斯拉十分相像。
其此前展出的一款超低空飞行汽车旅航者T1,又与马斯克的火星车、机器人产品思路如出一辙。小鹏坚持走全栈自研核心技术的量产路线,在技术层面向特斯拉看齐。
对此说法,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表示,特斯拉作为行业标杆,既是友军又是对手,但小鹏与马斯克的风格仍不太一样。
小鹏XPilot 3.5示意图
不同于蔚来的高端策略与理想的家用路线,小鹏专注于15万~3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认为该区间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里最大的细分市场。目前,小鹏旗下的G3与P7两款主要车型,主攻10万~30万元的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
与竞品理想one和蔚来ES8 30萬元起的售价相比,小鹏G3平均不到15万元的落地价吸引了一批车主。但其中大部分,是受新能源政策补贴驱使的出租车车主,而非其原先所瞄准的年轻人市场。
首款入市的产品,本就起着品牌定位作用。G3产品路线的失策,使其本就单车收入较低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相关数据显示,G3的单台毛亏损约在24%左右。即使2021年小鹏汽车整车毛利率回升至11.5%,但与蔚来20.1%、理想20.6%的数据仍相差甚远。
凭借其技术实力,其旗下第二款量产车型小鹏P7,不仅扭转了G3疲态,还逐渐成为消费者眼中智能汽车的代表性产品。
何小鹏曾表示,小鹏P7主要对标特斯拉Model 3。但目前其市场定价区间仅上探至20万元,距离特斯拉、蔚来、理想30万元的中高端门槛仍有距离。
在面向下一阶段的布局上,小鹏汽车坚定走上激光雷达之路。XPilot 3.5配备包含2个激光雷达在内的总计32个传感器,直接下放至第三款量产车型。定位紧凑纯电动轿车的小鹏P5,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一款实现激光雷达量产搭载的车型。
作为“蔚小理”中起步最晚的新势力车企,理想自2019年12月,才正式交付首款量产车理想ONE,且从创立至今,仅推出理想ONE这一款车型。但理想ONE自创立以来不到15个月,就创下了总交付量超4万辆的佳绩。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5月,理想ONE最新月销量为4167辆。
仅用一款车型就能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创始人李想敏锐地捕捉到了日常家用的用车场景,以家用定位+大六座布局,推出了理想ONE这款消除续航里程焦虑的中大型豪华SUV。
理想ONE
与蔚来和小鹏的纯电技术路线不同,理想ONE采用“增程式”技术,即在纯电动汽车基础上,装备一个小型发动机“增程器”为电池充电,行驶时主要依靠发动机为电池提供动力,依靠电池驱动车辆行驶。
这使得理想ONE不存在纯电动汽车常见的“里程焦虑”,在电池+ 55L油箱的合力下,实现总计1080公里续航,远超大部分纯燃油车的续航能力。在众多理想ONE用户的眼中,理想ONE是30万元级别豪华SUV的性价比之选,重新定义了家用车行业标准。
由于产品销量增加,收入快速增长,亏损显著收窄,加之全球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看好,理想的融资历程顺畅。它在2020年7月完成美股IPO上市后,又在2021年8月,先蔚来一步登陆港股。
但单一车型的业务模式,仍是其最大的经营短板,仅靠一款车型并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完全依靠一款车型实现销量与盈利,对于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言,无疑抵抗力较差。
理想ONE不存在纯电动汽车常见的“里程焦虑”。
对此,理想汽车表示,计划在2022年和2023年推出的3款新车型中,引入下一代增程式电动汽车平台。从2023年开始,理想汽车计划每年至少推出2款高压纯电动汽车新车型。
据其透露的新车理想L9信息,其定位为大型SUV。知情人士透露,理想L9最终定价可能会在50万元左右。
此外,理想也正大力投资自研的自动驾驶技术。自2022年起,其所有新车型将配有与自主开发的未来L4级自动驾驶兼容的必要硬件。
而在北美,作为美国造车新势力之一,成立于2009年的Rivian问世时间比特斯拉晚6年;其首款电动皮卡R1T于2018年洛杉矶车展首发亮相后,才备受关注。
此前GreenCarReports曾在山地上对R1T进行测试,并表示R1T是其试过的最全能车辆,展现了Rivian越野层面的技术。而R1T作为第一辆推向市场的电动皮卡,预示着家用皮卡和多用途皮卡时代的到来。
与特斯拉一样,Rivian也使用滑板形式平台。而Rivian自主研发的电动滑板平台,作为旗下所有电动车的核心,其独特之处在于集成电池组、悬挂系统、电动马达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既可由人控制,也可以由机器控制,还可以连接到互联网平台。
基于电动滑板平台,Rivian分别针对消费市场与商业市场打造了R1平台和RCV平台。
使用R1平台的,有电动休旅车R1S与电动皮卡R1T两款消费车型。Rivian还将该平台出售给福特,以让后者搭载Rivian平台开发林肯电动汽车。
而根据RCV平台,Rivian还推出了电动配送车EDV,这款车型由Rivian与股东亚马逊联合设计打造。
据Rivian透露,目前R1电动车的净订单已超过9万辆,而专为电商巨头亚马逊打造的电动配送车EDV的初始订单为10万辆。亚马逊仍然是Rivian的主要投资者。
Ri vian电动皮卡R1T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Rivian在实现产能方面似乎仍有困难:截至2022年5月9日,Rivian累计生产了5000辆车,2022年第一季度仅交付1227辆车。而2021年仅生产了1105辆车。但公司仍重申了2022年2.5万辆汽车的生产目标,并表示有足够的资金于2025年推出下一代產品R2。
另一家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与特斯拉渊源颇深,由特斯拉前副总裁兼董事谢家鹏和甲骨文前高管温世铭两位华人于2007年创建。
谢家鹏作为特斯拉创始人之一,当时在特斯拉负责电池研发,并在离开特斯拉后创立Atieva公司(Lucid Motors前身),主要致力于电动车三电系统的研发,服务于车企。
发展至今,Lucid多位高级管理层,以及大量工程师均来自特斯拉。虽然人员构成与特斯拉关系较大,但Lucid表示,公司对标奔驰S系列,占据领域为竞争者相对较少的豪华电动车市场,并不会和特斯拉直接竞争。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初期品牌发展规划上,二者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先打造高端车型来造势,塑造品牌形象—例如特斯拉的首款车型Roadster是超级跑车,Lucid的首款车型Lucid Air售价也探到了百万元级别天花板。
目前,Lucid的汽车都以续航长、速度快、功率大、充电快著称。其中Lucid的永磁电机相对业界领先,实现了电动机、齿轮箱、差速器、逆变器、控制单元的高度集成。
当下,新能源汽车已是一条“吸金”赛道。庞大的市场潜力和资本,吸引了诸多入局者,造车新势力领域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哪吒、威马、零跑等二线造车新势力,力争成为头部新势力车企外,更多的汽车品牌还未在市场留名便匆匆消失。
近期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先后传出赛麟、宝沃、汉腾三家造车企业破产、拍卖的消息。
而科技巨头的介入,也使造车新势力变得更为复杂与激烈:百度和小米于2021年分别注册成立了集度汽车和小米汽车,此外还有华为与赛力斯合力打造的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新入局者还包括了OPPO、字节跳动、索尼、苹果等玩家。
随着入局企业越来越多,赛道日益饱和,未来头部效应将开始发挥作用。这意味着知名企业将受到更多资本的关注,而能获得融资的企业将越来越少,尾部企业将相继被淘汰。造车新势力的存亡之战还将继续。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