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是其发迹的起点,但他成为黄埔军校校长背后的真实原因却鲜为人知。其实,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任命是被迫的。
蒋介石出任校长并非一帆风顺
最早建议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是苏联顾问鲍罗廷。
1923年11月26日举行的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鲍罗廷就积极支持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一位能信任而且强有力的人物,“受过军事训练,有军事经验,并且不是军阀;他没有自己的军队;他接近孙中山并接受孙的领导。在国民党里,这样的背景唯他独有”。
此时,鲍罗廷抵华不久,尚未与蒋介石谋面。可见,鲍罗廷的表态应该是来自莫斯科的指示。其时,蒋介石正在苏联访问,不仅对苏联赞不绝口,还认真研读《马克思学说概要》与《共产党宣言》。苏联对他的评价是“同我们很亲近”“在中国,以最有教养的人之一著称”。
另据《蒋介石年谱初稿》记载,蒋介石从苏联回国到达上海后,又迅速离沪,返回家乡溪口。事后分析,蒋介石急于离沪,主要是回避闻讯赶往上海急于会蒋的鲍罗廷。
12月20日、22日、26日,当时领导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廖仲恺从上海数次致电蒋介石,“鲍君有事与商”“唯望兄早日来沪,鲍先生及弟等待商之事甚多”。鲍罗廷心急火燎地再三要见蒋介石,显然也与蒋介石访苏归来有关。
1924年1月10日,就在蒋介石返乡后不久,时任国民党组织部部长谭平山与鲍罗廷的一次谈话,透露了黄埔军校校长的人选问题:“决定孙中山本人担任这个学校校长,而副校长由蔣介石担任。但这个问题也还没有正式解决。起初想要蒋介石当校长,但后来又改变主意,决定要孙当校长。现在您来了,就必须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而我们必须加速进行这个工作。”谭平山的谈话表明两点:鲍罗廷对黄埔军校校长的人选非常关心;孙中山对蒋介石有所顾虑。1月24日,孙中山只任命其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这就是说,即便鲍罗廷参与“研究”,依然没有改变孙中山的决定。
孙中山最后不得不改变“主意”
查蒋介石1月24日主政黄埔军校筹委会后的举动,似乎并无异象。然而,正积极筹备军校的蒋介石,却在2月21日突然向孙中山提出辞呈。2月23日,孙中山“批蒋中正函”:“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但蒋介石执意离去,似乎完全令人不可思议。
蒋介石出走后,孙中山发出了第一拨劝蒋回归的电报。2月25日,廖仲恺应孙中山要求致电蒋介石促其返粤。26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致函蒋介石“切劝”。29日,孙中山致电蒋介石:“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不悦之情跃然纸上。
此后,频繁的“劝蒋”电报突然中断。
3月10日,廖仲恺又开始致电蒋介石促返:“毋负远来考者,以损党誉。”此后,促蒋速返的电函更变得连篇累牍:15日、17日、18日是孙中山;17日、21日、24日、30日是廖仲恺;17日、19日、24日、26日、28日是胡汉民;23日是戴季陶;4月1日、3日是廖仲恺与李济深……直至蒋介石最终返粤。
5月2日,孙中山一改初衷,发布命令:“特任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既没参加国民党一大,也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也不是中央部委负责人的蒋介石,却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一位美国学者在《蒋介石传》中说,“尽管许多传记渲染孙中山和蒋介石的亲密关系,但有一点很明显,孙中山从来就未认真考虑蒋介石的建议,也未将他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
研究者对孙中山似乎莫名其妙的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无从解释,甚至不得不从权谋与人品上寻找原因。《蒋介石评传》即说:“蒋介石虽一再向孙中山讨价还价,但技巧地保持渠道畅通,不致因价钱谈不拢而破裂。从最浅显的道理也可看出,蒋介石的这种表现,对革命不忠,对孙中山不义。这种不忠不义的背后,浮现无赖的性格。”
来自斯大林的压力
1923年1月4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一个绝密决定:“采纳外交人民委员部关于赞同越飞同志的政策的建议,该政策旨在全力支持国民党,并建议外交人民委员部和我们共产国际的代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随后的历史事实表明,斯大林“全力支持”的“国民党”,不是孙中山,而是蒋介石。 1923年3月8日,斯大林决定“给孙逸仙(孙中山字逸仙)约200万金卢布的资助”。5月1日,苏联政府在致孙中山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向您的组织提供达200万金卢布的款额作为筹备统一中国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工作之用。这笔援款应使用一年,分几次付,每次只付5万金卢布。”但此后一年,苏联完全食言。
解密的苏联档案记载:“莫斯科对于孙逸仙及其政党可靠性的怀疑,特别表现在向广州提供物资援助的规模和期限问题上。”事实上,斯大林对孙中山其实是信不过的——苏俄政府不完全相信孙中山的政治路线,对于孙的政府能否成为苏俄心目中的政府存在相当程度的怀疑。
1924年3月20日,就在蒋介石出走坚持不回广州之际,斯大林突然决定把一年前拖欠的200万资助付给孙中山,同时还决定增加武器供应:“委托伏龙芝同志亲自负责发放50万金卢布、1万支步枪和一定数量的火炮。”同一天,孙中山发布大元帅令:“派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 两个决定发生在同一天应该不是巧合,但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任命依然是“委员长”而非“校长”。
随后,苏联又派出军事顾问团。1924年4月16日,应孙中山要求,鲍罗廷等致电莫斯科,提出给广州派五十名军事工作人员,“其领导者须是有战斗经验的人”。5月2日,就在苏联顾问抵华前夕,孙中山终于任命蒋介石为黄埔校长。不久,苏联的第一批武器于1924年10月8日从海参崴运抵广州。
斯大林与孙中山同时改变主意,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斯大林以援助的兑现,换取了孙中山的让步。也就是说,蒋介石的校长之位,其实是苏联全力支持的结果。
斯大林改变了黄埔军校的性质
值得指出的是,斯大林兑现承诺时完全改变了黄埔军校的性质。
1923年5月1日,苏联政府在致孙中山的电报中说:“遗憾的是我们的物资援助数额很小,最多只能有5000支日本步枪、15挺机枪、4门炮和2辆装甲车。如您同意,则可利用我国援助的军事物资和教练员建立一个包括各兵种的内部军校,而非野战部队。”可见,苏联最初设想的黄埔军校只是训练性质的“内部军校”。但从苏联的第一批武器到达起,黄埔军校就成了野战部队。
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后,苏联立刻全面加强对黄埔军校的援助。1925年5月29日俄共政治局档案记录:“有200万卢布由外交人民委员部支配,这笔钱用于支持广州小组、黄埔军校、政训班,资助组建一个新的师团。”“我们预定发运给广州:9000支步枪(已在途中)、950万发子弹、1万枚手榴弹、100挺带子弹带和弹盒的机枪、10支1000发的掷弹炮。”
9月23日又决定:“为了加强黄埔军队,给广州调拨总额为3988242卢布的武器装备。”10月7日进一步决定,“现时黄埔军队的人数约为6000人”“必须建立新的黄埔军队,使黄埔军队的人数达到2.5万人,加强空军和技术作战手段。打算给广州调拨步枪1.5万支、机枪100挺、子弹2000万发、带炮弹的炮24门、带炮弹的掷弹炮50门、飞机15架”“组成改组后的政府军的坚强核心”。
很明显,斯大林其实是试图想通过武装“黄埔军队”,进而把蒋介石变成“坚强的核心”。
(摘自《党史纵横》孙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