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金银之类的硬通货在交易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历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货币,但金银的价值一直未被低估,尤其是在纸币出现之前,最具保值作用的贵金属莫过于“真金白银”。那么,金银在古代市场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帝王馈赠,金银宝器
清代康熙年间成书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大型类书,其中关于古代货币的记载也十分详细。通过其中文献记载,我们也能了解古代黄金与白银的流通过程。
在此书的《金部汇考》中,有关黄金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商朝:“成汤二十一祀,发庄山之金铸币。”当时民生凋敝,商汤为了赈济百姓,就铸金币来缓解经济压力。根据这段史料,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了更详细的解释:“因桀无道,大旱七年,成汤祈祷桑林,天降大雨,又以庄山之金铸币,救民之命。”在当时,商汤的做法被视为贤明君主的德行。
不过,书籍上的记载还不足以让我们了解黄金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扮演了何种角色。在先秦时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金属货币,但并未进入日常流通,少量的黄金要么用于帝王对臣子的馈赠,要么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后世在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金乌负日”和黄金面具,以及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的陪葬品曾侯乙云纹金盏,都说明在先秦时期,金器已经进入贵族的生活。
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发布了《金布律》,将货币分为黄金、布帛、铜钱三种,并区分了它们各自的价值:“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这三种货币共同流行,最值钱的还是黄金。
到了汉代,大体沿用了秦代的货币分类思路,但黄金仍十分稀缺,并常见于帝王的赏赐中。比如,汉武帝曾看到天降祥瑞后,就把黄金铸成了特别的形状,类似天马的马蹄,并赏赐给诸侯王。后世在海昏侯刘贺的随葬品中就发现了这类珍宝。
将金银与祥瑞结合起来的帝王不在少数。三国时期吴国的孙皓,就把从地下发现的白银视为上天的赏赐。《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处细节:“天册元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刻上有年月字,于是大赦,改年。”在古代,这种有些灵异的事情,往往会被赋予谶纬式的意义,帝王借此大赦天下,也是借助上天来强化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做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在分裂时期,不同割据政权的货币制度各有不同,虽然流通者多为铜币,但由于货币制度混乱,黄金与白银在战乱时代的硬通货角色反倒得以体现。由于当时上流社会生活奢靡,朝廷财政能力低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很多老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走上盗墓之路。如此做法,在古代既有悖人伦,也不尊重法度,但古墓中大量的金银陪葬物让人眼馋。这也是古代盗墓十分猖獗的时期,之前的帝王墓葬大多被盗掘一空,很多金银珍宝也因此流入民间,难觅踪迹。并且,在战乱时期,黄金与白银更具保值作用,成为很多人避险的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铜币的作用,而激发了人们对发掘和储藏金银的兴趣。
隋唐之后,铜币和布帛仍是主要的流通物,并出现了大量银币。在华贵的金银制品之外,白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1970年代,考古人员发现了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这是一个唐代文物的宝库,不仅发现了271件金银器,还发现了30枚“金开元通宝”,421枚“银开元通宝”。如今比较常见的是开元通宝铜币,而金币十分罕见。唐代诗人张祜有言:“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唐代开元时期的经济繁荣由此可见一斑。当时的金币既有皇帝的赏赐,也进入了达官贵人的生活中,但对普通人来说,铜钱仍是最主要的货币。
纸币冲击,白银复兴
从古至今,金银铜三种金属在货币中的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几乎未发生变化,这是由其稀缺性决定的。宋代以前,铜币始终是民间最为常见的货币。北宋时期,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标志着纸币的诞生。纸币冲击了铜幣的传统地位,也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南宋时期,白银完成了货币化,老百姓用白银来交易的现象越来越多。
学者王文成在《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中,就提出这一时期“白银持久、广泛、频繁地用于折价交易、回货贸易、兑现信用票据、代替铜钱支付,最终成为交换价值的载体”。而在这一时期,黄金是朝廷要求地方上贡的物品之一,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元代,统治者热衷推行纸币,对金银的民间流通有所抑制,甚至有时明令禁止民间流通金银。在《元史》中,我们能看到不少记录。比如,“至元二十年六月丙戌,申严私易金银之禁”“致和元年夏四月戊午,禁伪造金银器皿”等。
明代前期,统治者对民间的金银流通仍限制较多,甚至民间开矿都会被严厉处罚。明代官修典章《明会典》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正统三年,令罢闸办银课,封闭各处坑穴。其福建、浙江等处军民私煎银矿者,正犯处以极刑,家口迁化外。如有逃遁不服追问者,量调附近官军剿捕。”在明英宗正统年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开采银矿者,竟会被处以极刑,朝廷对民间金银活动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一时期,朝廷力推的“大明通行宝钞”,旨在将货币的印发和流通过程全部掌控在皇帝手中,这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手段,却在不经意之间,导致中国货币制度的重大变化。但是,明代中期纸币不断贬值,老百姓不得不重拾白银,到了后来,朝廷也只好面对现实,重新开启民间白银流通之路。
1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史称“隆庆开海”,这彻底改变了全世界的白银货币格局。在这一时期,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新大陆掠夺了巨量的白银,并将它们运回欧洲。在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时,中国将丝绸、茶叶等物品卖到欧洲,而原本在美洲的白银也由此大量流入中国。在马尼拉、澳门等地,大量装载着白银的商船在此停泊,并逐步流入中国内地。而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日本大量的金银也流入中国。从隆庆开海到明朝灭亡,有超过3亿两白银从海外流入中国,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这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的繁荣,甚至在沿海发达地区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短时期内流入了太多白银,打破了国内原来的货币平衡,冲击了朝廷对印制货币的垄断权,并造成明代后期经济社会问题频现。
为了解决困境,张居正在改革中设置了“一条鞭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全国各地各种田赋、徭役和其他复杂的征收项目,按亩用白银来结算、缴纳。如此一来,大量白银进入朝廷手中,扩充了财政实力,并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也赋予白银更重要的角色。很多地方不再征收粮食,而是征收白银,这就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此后数百年,这一制度未曾改变,在清代也基本上维持了银本位,直到1935年的货币改革,才废除了银本位制度。
在以上漫长的时间里,黄金一直主要是作为稀有保值物来储备的,黄金在日常中的流通状况始终不及白银和纸币。但纵观人类历史,黄金还是最能经得起时光考验的贵金属,这同样是由其稀缺性所决定的,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黄金的价值会更加得到人们的重视。
(摘自《北京晚报》黄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