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冰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009)
伴随着“第四次产业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缺失、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由此,政府针对这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利用政府的征税权、禁止权和惩罚权等强制性权力,解决生态环境难题。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是否会导致企业生产效率及竞争力的下降,而选择环境规制弱的区位,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分布状况。
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政策对产业分布的影响。Fredriksson&Gaston(2000)认为环境政策对产业分布的影响取决于产业对环境政策采取的策略;Long&Siebert(1991)认为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决定了环境政策对产业分布的影响。二是有关环境规制工具的选择。代表性学者Weitzman(1974)论证了如何在减少污染成本的前提下,在环境税和可交易污染物的排放之间进行选择。Wuertal(2013)表明,环境监管对高科技产业的经济、生态和技术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市场化和自愿性监管可以发挥有效作用。三是环境规制与企业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Christiansen&Haveman[1](1981)、Siegel&Johnson[2](199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环境规制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造成不良影响。Barber&M.C.Connell(1990)通过研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工业的数据发现,环境规制提高了企业污染治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Baolong&Qiulian(2017)基于对制造业研发投入的研究,得出环境规制在短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会对企业研发投入起抑制作用。李永友等(2008)基于政府收费制度和环保补贴制度分析环境规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排污费制度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张建鹏等[3](2021)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促进工业污染治理和提升城市工业生产效率。张平淡等[4](2021)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企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发现环境规制对生产效率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四是环境规制程度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根据“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规制程度会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直接影响,Zheng&Shi(2017)认为当区域环境规制程度较强时,该地区的高污染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环境政策较为宽松的地区进行生产,从而降低排污成本。李虹等[5](2018)认为环境规制强度也会考虑到资源禀赋情况和经济发展,从而对资源型产业的生产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尤济红等[6](2019)认为本地污染产业在本地的集聚程度较低,但是会向周边经济发展程度、要素禀赋互补的地区转移,短期内污染产业向不同地区转移的程度不高,但是随着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污染产业向该类地区转移的负外部性逐渐凸显出来,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综上,尽管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产业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真正从环境规制本身出发来研究环境规制对不同类型产业分布效果的评价还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产业分为污染密集型产业和清洁产业,分析环境规制对不同类型产业分布的影响。
本文选择环境规制对产业产值占该产业全国总产值的比重的影响来进行。
通常,环境规制强度会影响企业的进入条件,从本质上讲,政府常常会采用干预的形式,要求企业进行污染减排治理,就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大多数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强度,则又会决定企业的投资方向以及产业规模,进而影响产业的分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的供求关系、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结构及布局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等其他经济因素也会影响产业规模,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的分布情况。
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由于环境规制强度提高造成产业产值占该产业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则说明环境规制对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如果环境规制强度提高造成产业产值占比的减少,则说明环境规制对产业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在研究地区产业发展时,通常选择劳动力、资金、人力资本以及技术水平作为一般的投入要素。为了定量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分布的影响,本文将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作为投入要素之一,该指标反映了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容量”这一潜在资源的投入程度。环境规制越强,则要求地区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和限制越严格,对地区环境容量的占用就越少,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容量的投入越少。
考虑到本文是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分布的影响,在被解释变量的选取时,应考虑使用全国总产值。为了研究方便,分别取劳动力、资金、技术、人力资本以及环境规制作为生产投入要素得相对值,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产业产值的大小,于是,构建模型如下:
式中:Yij,t为i地区j产业在t时间里的产值占j产业t时间全国总产值的比重,Kij,t为i地区j产业在t时间里的资本投入量占j产业t时间全国总的资本投入量的比重,Lij,t为i地区j产业在t时间里的劳动力投入量占全国该产业t时间的劳动力投入量的比重,Tij,t为i地区j产业在t时间里的技术水平与全国该产业t时间里技术平均水平的比值,Bij,t为i地区j产业在t时间里的人力资本与该产业t时间所有人力资本的比值,Eij,t为i地区j产业在t时间里所受到的环境规制水平与该产业在t时间里所受到的全国总体环境规制水平的比值,α0、α1、α2、α3、α4、α5分别代表变量、相对资金投入、相对劳动力投入、相对技术水平、相对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相对环境规制水平对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回归系数。
为了更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本文将产业进行分类,分成污染密集型产业和清洁技术产业,研究环境规制水平对不同产业分布造成显著影响并进行检验,构建如下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从企业污染治理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划分,采用产业的污染产生强度作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判断标准。在对统计数据的查找中发现,各年统计数据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选择时间跨度为2009—2018年,选取中间年份2014年的数据为准来划分污染密集型产业。
3.1.1 计算方法
1)选取各行业的工业废水、工业烟(粉)尘及固体废弃物分别代表水、气、渣三方面的污染物,利用2014年污染物排放量/产业增加值计算出该年这三种污染物各产业的产生强度Di,j(i=1,2,3,分别代表工业废水、工业盐(粉)尘、固体废弃物三种污染物,j=1,2,…,35代表《中国统计年鉴》中除“其他产业”外的35种产业类型)。
2)针对每种污染物,将所有行业的污染产生强度标准化,得到标准化得分Si,j,标准化公式如下:
式中:Dmini,j为第i种污染物在所有行业中污染产生强度的最小值Dmaxi,j为第i种污染物在所有行业中污染产生强度的最大值。
3)将每个行业三种污染物的污染产生强度标准化的数据均权合并为一个污染产生综合强度值Pi,j,公式如下:
4)将Pi,j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从中即可筛选出污染密集型产业与清洁型产业,排序结果如下页图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造纸及纸质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作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代表,由于排名靠前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研究数据出现多年份多省份缺失,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不了重要参考信息,故排除不选此行业。选取排名靠后的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清洁型产业,进行比较研究。
有关变量的选取,劳动力投入量(Lab),使用每年所选取产业地区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比重作为相对劳动力投入量;资金投入量(Cap),使用每年所选取产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占该产业全国固定资产总净值的比重;人力资本投入水平(Hum),使用各地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占所有地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总数的比重;技术水平(Tec),使用每年地区专利申请受理数占所有地区专利申请受理总数的比重;环境规制强度,使用各省每年环境规制强度;产业产值占所有地区该产业产值比重,使用各地区产业的年总产值占所有地区该产业的比重。
有关数据的来源主要是《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
3.1.2 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8.0软件将以上获取的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将分别对污染性密集产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碳排放量以及排放强度效应在污染密集型产业中居于首位,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环境规制强度对其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其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规制强度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布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
从上述回归结果来看,环境规制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会造成地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布的减少,除了环境规制强度外,其他影响该产业分布的因素有:相对资本投入量、相对劳动力投入量和相对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前两者是促进作用,而相对人力资本投入水平是抑制作用。可以看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属于资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同时我国环境规制强度对其起了限制作用。
2)金属矿采选业。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地表下沉、破裂及塌陷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通过对其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环境规制强度对金属矿采选业分布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
从上述回归结果来看,环境规制对金属矿采选业的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会造成地区金属矿采选业分布的减少,除环境规制水平外,其他影响该产业分布的因素有:相对资金投入量、相对劳动力投入量和相对人力资本投入水平,相对劳动投入量对金属矿采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相对资本投入量与相对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影响不明显,可以看出该产业是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要求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我国的环境规强度对其起到了限制作用。
清洁技术产业能够从污染的源头削减,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对金属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进行回归分析。
1)金属制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制品业作为加工部门的一个后续产业,其不同形态的残余物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环境规制强度对金属制品业分布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
从以上结果来看,环境规制对金属制品业分布不具有显著影响,环境规制政策水平与环境规制执行水平均对其不具有显著影响。相对资金投入、相对劳动力投入、相对技术水平对金属制品业的产值比重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是,人力资本水平对其具有负影响。
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电子垃圾,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其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环境规制强度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回归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知,环境规制对通信、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分布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越高,则其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会提升。提升环境规制强度有助于提高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产值比重。
本文将产业分为污染密集型产业和清洁技术产业,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规制强度逐年成上升趋势;而从产业分类角度看,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的产业分布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相比之下,环境规制对金属制品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清洁技术产业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的环境规制强度存在着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性。因此,环境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与经济发展有关,应正确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环境规制强度的差异,循序渐进地提升我国环境规制强度,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布。对东部地区来说,应该进一步提升环境规制的严格程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其环境规制强度较差,应重点关注该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以此达到对现有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
研究结果表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布与环境规制的强度有关,污染密集型产业会因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而减少,这意味着,我国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向环境规制强度较低的地区集聚。各地区应该加快技术创新,企业应加大对新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证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各地区应采用新型节能环保和低碳技术,引进新兴产业布局,有效地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我国要开启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各行业积极响应低碳绿色发展的号召,使用清洁技术,推动清洁生产,达到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运用税收及其他收费政策,加大经济杠杆调节力度,逐步使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承担的费用支出高于主动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主动治污减排的积极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驱动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清洁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鼓励高技术人才投入清洁技术研发工作,提升核心清洁技术水平,驱动清洁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