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扬
摘 要:纵观中华古诗词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历代词人都喜欢借用“梦”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梦境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对爱人,对事物的思念之情。作为宋朝的词坛大家,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自然也不例外。在苏轼各种各样的诗词中,有许多都涉及到了梦。有记录自己的梦境,回忆自己的梦境,借助自己的梦境表达情感,或者是像友人诉说自己的梦等等。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轼的词中多次出现了“梦“这一意象。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轼词中的梦进行解析分析,体会词人苏轼的情感。
关键词:苏轼 梦
引言
“梦”是我们的一种普遍生理和心理现象,因为其虚幻迷离的特质,文学家都喜欢用“梦”在文学作品中营造虚景,使文学作品呈现虚实相生的美感。比如古代黄帝的华胥梦及庄周的蝴蝶梦都成了我国“梦”文学的经典。历代许多文人都是运用梦抒发情感的高手,如唐代的李白、李商隐、杜甫、白居易等,在他们的诗歌中曾出现如“春梦”、“旅梦”、“归梦”、“梦游”、“疑梦”、“感梦”等意象,他们笔下的梦无不是对梦的奇幻与人生的短暂无常的感叹。苏东坡当然也承袭了文人忆梦、恋梦、感梦、说梦、写梦的特点,但苏东坡的梦比以往文人都要多,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是什么让东坡对“梦”情有独钟呢?
一、苏东坡涉梦词产生的原因
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来说,苏东坡是“多梦之人”。在东坡涉梦词中有相当数量是写“真梦”,也就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所做之梦的真实记录,《东坡志林》中的《梦寐》篇就有11则是记录梦的,其内容有苏东坡在梦中写诗填词、作文论文、谈佛论道等,其中《梦南轩》记录了东坡在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上早朝前假寐而梦回故里的事,刘文忠在其后这样点评道:“早朝假寐片刻,尚能做一梦,君梦何其多也。”东坡的很多作品也能反映他多梦的生理特点。
二、苏词中“梦”的特点
2.1内容丰富
苏词中的“梦”涉及到了苏轼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生活的始终。词人苏轼擅长运用梦境描写生活中的场景,事物,依据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抒自己的情感。东坡多梦的特质使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感悟“梦”的机会,也就为他提供更多运用“梦”的机会,这也能够体现出苏词丰富多采的内容。
例如,《醉落魄离京口作》“觉来幽梦无人说”,记录的正是东坡常宦游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而做的思念家人的“梦”;《临江仙赠别》“酒阑清梦觉”,《减字木蘭花》“梦回酒醒”也都是记录真梦的词。由此可见,东坡将梦境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生活中的真梦是文学之梦的创作基础和源泉,文学之梦则是对现实人生之梦的升华。
2.2情感复杂多样
在苏轼的梦中,“梦”境界得到升华。在“雅化”上,由于以前的文人词作多是“男子而作闺音”之作,故而其词中的梦的情感不可能完全表现出来。苏轼重点突出富有浓郁生活的细节,又摒弃了以往词作中常有的翠、金、黛、碧等华丽的字眼,而代之以平常朴素的景物,这能体现出“净化”。苏轼对其词中的“梦”的“表现或是点到即止,如“《酒泉子》”;或是用一个情感极其丰富的字来修饰梦,如“幽梦”;或运用表现手法,如“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或将梦与典故、神话传说等联系起来,如“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等等。
2.3以梦喻情,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东坡涉梦词的研究,能够发现这些词呈现了不同类型的审美,这些不同的美,不正是他对生命体验和生命理想的外化吗?陶渊明有一组《形影神赠答诗》,在这组诗里陶渊明阐发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追求。诗中指人的肉体表示“形”,“影”指影子,“神”指精神。而诗人所追求的不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的“形”,也不是那些个羁绊人的名缰利锁的“影”,而是精神上自我超越的“神”。东坡显然是受到了陶渊明影响,他与陶渊明一样,所追求的不是物欲和身外的虚名,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然而,纵观东坡坎壈的一生,你会发现要想超越自我是何等的困难,因此,他只能借助于“酒”和“梦”来达到精神生命的自我实现。“梦”给东坡营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可以自由的驰骋而不受约束;可以忘却现实中的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可以自由的吟诗作画、写赋论文,总之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精神家园吗?东坡用他深邃的智慧、灵妙的诗笔给自己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营造了这样一个精神家园,让自己在羁旅漂泊的人生中可以暂得歇息,这或许是所有中国文人都有的梦想吧。
结束语
苏东坡涉梦词的产生与他多梦,坎壈人生及精通佛老是分不开的;他的涉梦词为我们营造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有空静之美、人的个体生命之美、双重梦幻意境之美;这些“梦”意象一方面丰富了词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给了我们在文艺创作和人生理想上的启示。通过对东坡涉梦词研究,给我们最多的启示是他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那份融入生命的艺术气质和陷入迷狂的创作态度;那份对生命的自省和自我超越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陈才智苏东坡与香文化述论[J].中国苏轼研究,2017(01):50-64.
[2]陈才智.闻思所及共香焄——苏东坡的海南香缘[J].文学与文化.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