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忠诚
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清晰绘就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六个显著跃升”奋斗目标,目标鼓舞人心,愿景激发干劲,既是闯新路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更是反映人民意愿、顺应发展的新时代“考卷”,激励我们踔厉奋发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如何将省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到位,在新征程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在人才。组织部门必须更加坚定自觉地肩负起教育人、凝聚人、培育人、服务人的时代重任,让党员干部、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投身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提供力量保障。
一、突出抓好“关键力量”,全力发挥“头雁”作用。集中换届后,新提拔新调整的干部比较多,一大批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挑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梁,组织部门需要及时调整重心,突出高效运转,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健康运行。坚持运行监测跟进。建立跟踪管理机制,突破年度考核、专项调研等常规形式,创新机制方法,对换届后领导班子运行状况进行跟踪回访,及时掌握换届后工作开展、整体功能等情况。加强干部的日常考核,了解干部思想动态、作用发挥情况,重点了解新进班子成员适岗情况,帮助其更好地进入角色,履职尽责,确保换届后领导班子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坚持优化调整跟进。逐个班子建立“政治档案”“实绩档案”,为精准识别判定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科学准确依据。结合领导班子整体运行情况,对不称职的干部、存在问题的班子要及时调整优化。一体推进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干部使用,全面优化调整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来源、经历结构。坚持制度机制跟进。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指导各级领导班子完善议事决策、分工负责、沟通协调等制度机制,推动班子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运行,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制度履职尽责,确保换届后的领导班子功能发挥更优。坚持监督管理跟进。在晋升职级不担任领导职务这一部分干部中,个别干部存在积极性不高、有“隐退”心理等现象,极易对现职干部、年轻干部形成负面影响,不利于树立重实干重实效的用人导向。为此,通化市研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要抓好这类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通过科学合理设岗定责,适当安排能够发挥专长的任务分工及工作岗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杜绝“躺平”现象发生。
二、重点抓好“后继力量”,有力激发“群雁”活力。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通化市委组织部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落实好全省年轻干部“314151”工程,抓好“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功能结构、干部队伍整体素养和干部队伍梯队储备始终适应高质量发展。强壮“里子”,为年轻干部筑牢思想理论根基。把党性教育作为必修课,依托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和通化市特有的红色资源,建立完善政治理论培训制度,注重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武装干部头脑,引导年轻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打牢干部健康成长进步的思想政治根基。育好“苗子”,为年轻干部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强化总体布局,把落实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与干部日常调整结合起来,经常分析测算,动态实现配备目标。扎实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择优选育储备一批年轻执政骨干。分类别、分专业建立全市优秀中青年干部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保持“一池活水”。压实“担子”,为年轻干部提供实践锻炼平台。择优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中实践锻炼,形成年轻干部到一线、到前线历练的鲜明导向。全力抓好省市县三级互派挂职锻炼工作,帮助各层级干部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强本领、提升能力。搭牢“梯子”,为年轻干部搭建谋事干事的舞台。实施党政正职优选优育计划,大力选拔学历层次高、“七种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正职。健全年轻干部常态化培养储备和选拔使用机制,市管岗位出现空缺及时补充优秀年轻干部。实施关键岗位战略储备计划,着力为选配优秀年轻党政正职提供足够人选。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对条件成熟的优秀干部及时提拔重用,让实干的年轻干部有劲头、有干头、有盼头。扎紧“笼子”,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加强日常管理、“田间管理”,经常提醒教育,及时“修枝剪叶”,促进年轻干部从严自我要求,强化自我约束,正确对待权力,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引导年轻干部自觉在监督下成长成才。
三、持续充实“新生力量”,大力储备“雏雁”队伍。近年来,通化市深入落实省委人才政策要求,创新实施“1+7”人才战略,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关于实施引才入通工程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通化市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注入了新鲜血液。发挥“主渠道”作用招录高素质人才。围绕落实省委“314151”工程“万名人才引进计划”任务要求,把公务员考录作为充盈年轻干部“蓄水池”的重要渠道,定期开展干部队伍结构摸底分析,统筹考虑各级机关干部队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经历等需求,科学编制录用计划,做到空编缺员“应招尽招”。围绕解决基层“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用足用好用活政策资源,拓宽渠道,充分吸引各类人才留通返通干事創业,录用一批经过基层历练、了解基层实际、对基层有感情的优秀人才。实施“学子归巢计划”引进专业化人才。拿出一些事业编制,重点引进重点高校毕业生和专项招聘创新创业人才,并择优选派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等专业学子到重点企业挂职服务。这些学子挂职期满后,市委组织部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考核,强化近距离、多角度观察了解,将考核结果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岗位需求以及学子所学专业、熟悉领域、性格特点等因素,助推用人单位与学子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双方达成一致后办理调转手续,着力解决职称晋升通道不畅、所学非所用等困难,同步充实壮大部门专业年轻干部力量。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吸引紧缺型人才。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招引人才力度,着眼于“四上企业”,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由企业作为用人主体申报用人需求,经相关部门审核后,纳入急需紧缺岗位招聘计划,集中统一招聘,学子在企业发放工资的基础上,财政根据学子学历等情况,给予每月2000—3000元的补贴,连续补贴3年,同时发放住房补贴,进一步增强人才到通化就业创业的吸引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作者系通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