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细节详解之(七)《清明上河图》“应清明”

2022-06-11 14:02:58撰文赵悦文
艺术品鉴 2022年13期
关键词:立论清明上河图西瓜

撰文=赵悦文

这是北宋年间一幅百科全书式的画作,无价之宝。数百年来,后人对它做了无数研究,甚至画中人物的衣冠服饰、小吃糕点、店铺杂货都不放过,反复推敲琢磨。《清明上河图》是画家张择端受宋徽宗指派绘制,描绘徽宗时期东京汴梁城,他机械般精密描绘了屋舍楼宇,留住了北宋盛世。这是历代学者研究《清明上河图》的立足点和共同观点,至今无人存疑。那么,无人存疑就是真实的吗?《清明上河图》究竟创作于何时?张择端所呈现的是东京汴梁,还是另有他处?长期从事中国书画研究的赵悦文经过数年研究,通过系列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谈起“清明”,我们会马上联想到一个故事、一首诗和一幅国宝画卷。一个故事就是“清明”起源的历史传说,诗就是杜牧以《清明》为题的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国宝画卷就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

“清明”传说与诗是简单明确的,但《清明上河图》的“清明”含义却十分复杂。有学者提出《清明上河图》体现的不是“清明”时节。

源起

《清明上河图》中城门外护城河桥外第一个摊位(图1)展示的商品成为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一九八一年,孔宪易先生《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中最早提出“西瓜”说,并有近十个证据论证对季节的质疑。源此,学者们开始研究并写文章讨论《清明上河图》画的到底是什么季节。

如果对画面体现的季节都无法有统一的认知,对“清明”的理解自然出现了各样的学术立论。《清明上河图》“清明”,变成既不“清楚”也不“明确”。

孔宪易先生是个拥有旧学背景的学者,但《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有的至今未有“答案”。应该指出,孔宪易先生是较早提出“……我们对它(《清明上河图》)进行研究,只有靠画面告诉我们了,因为这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认同这是研究《清明上河图》的正确方法。

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正确吗?《清明上河图》“西瓜”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孔宪易先生提出“西瓜”说,进而对“清明”内涵的立论新说,虽然他没有肯定自己立论正确,文尾谦虚地表达“我愿意抛出这块砖来,引出大量的美玉罢!”(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不管怎样,现在看来文尾这句话应该从正面并无歧义地理解。

孔宪易先生《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发表在《美术》1981 年2 期中。《美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杂志,社会反响巨大,孔先生一下成为了国内外关注《清明上河图》研究的焦点人物,《清明上河图》季节问题探讨直到今日。

源流

从1981 年2 月 到2021 年10 月,斗 转 星移,白驹过隙。散文家、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研究所所长祝勇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整版文章《〈清明上河图〉的矛盾与统一》,主要讨论的也是季节问题,文章梳理了季节问题讨论的脉络,源起后的流动(想要深入了解的可以阅读此文章)。祝勇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作家,作品多次获得文学界奖项。他从文学的角度,凭借自己所想,立论解决《清明上河图》季节问题的“四时”说。由此文章及祝勇先生的立论可见,孔宪易先生的一篇文章实在是启动了一个《清明上河图》季节学。相关文章在这个时间段中多有发表,辽宁省博物馆编《<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在《<清明上河图>文献目录索引》一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一节中总结从1980 年到2007年关于季节问题相关文章33 篇。此后又有相关文章发表。

余辉先生2022 年3 月最新出版的《新读清明上河图》指出:

“枣䭅的做法是在发面饼上嵌上大枣,这种食物在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䭅。’这段记载既说明这是清明节特别要吃的一种饼,也证明这幅图画的是清明节。

画上枣䭅曾被人误作是西瓜,进而误定《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夏天。其实不然……。而且,即使有西瓜,以北宋时的保鲜技术来看,也不会把西瓜都切开来卖吧,画面所展示的无疑是一种饼状食物。”

本文作者微信二维码欢迎学者朋友共同研究探讨

图1 《清明上河图》中城门外护城河桥外第一个摊位

西瓜与枣䭅、馕之辩

《清明上河图》季节问题,我们显然应该接受“清明”之说,而不是“秋季说”或“清明坊”之说。回到问题之初,认真从画面读取正确信息。故宫藏北宋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只有一个局部画面体现近似我们当下生活中的“西瓜”或“枣䭅”(图1),孔宪易先生认为是西瓜是错误的。道理简单,卖西瓜的不会把所有整个西瓜切成两半来销售,即便大部分切成两半,旁边应该还有描绘整个西瓜,《清明上河图》未见有此体现。如果说画家并未描绘整个西瓜而是主要体现半个西瓜,这样的理由根本并不是好的研究态度,我们研究的是基于同一图像体现的信息的认知,是客观的,不能另附加人为条件来讨论。另外《清明上河图》是浅设色画作,西瓜瓤与皮未见有相应的颜色描染,这也是描绘的不是“瓜”的一个明确的证据。

由于相近的物品较多,从史料来确认西瓜或是枣䭅不是最可靠的认知方法及手段。我们无法完全证明就是我们认为的东西(笔者猜测是“馕”)。但较认为是西瓜,枣䭅或馕的认知可能更接近真实答案。再仔细观察这个画面局部的左侧,被牛车箱体遮挡的有近似“烤炉”的物体,这是画面直接体现的信息。枣䭅是蒸制面食,馕是烤制的,那么“馕”更接近真实答案。

画中理之重

北宋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序中阐述鉴赏绘画作品要遵循“明六要而审六长”,原文如下:

“夫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麄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既明彼六要,又审彼六长,虽卷帙溢箱,壁版周庑,自然至于别识矣。”

六要中有“变异合理三也”及“去来自然五也”;六明中有“狂怪求理四也”。十二条原则中,有三条都与“理”相关。“理”就是“合乎道理”,“去来自然”也是“合乎自然规律”。“狂怪求理四也”更是说,即使体现的是“狂怪”也要求“理”。

“画中理之重”应该看做鉴赏北宋绘画作品的基本原则之一。《清明上河图》的“西瓜说”从客观画面体现到主观人类社会行为都不符合“理”的原则,“西瓜说”可以判断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错误答案。进而推导的“清明”新涵义“秋季说”“清明坊”的立论是错误的。

实际上不同时期已有多个学者指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清明”景象。其中笔者认为马俊坚先生的《论<清明上河图>中的植物》一文,从植物入手,探讨绘画方法及自然状态植物“理”的画面体现,得出的结论与笔者是一致的,是正确的。

《清明上河图》“清明”起点

把握北宋“画中理之重”的鉴赏原则,从《清明上河图》画面体现信息认真分析,笔者认为这才应该是鉴赏《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起点,只有看“清”楚了才会有“明”晰正确的答案。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清明”内涵也应该成为研究《清明上河图》的方法论的课题来讨论。

孔宪易先生《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有着另一个角度的重要意义,他肯定的结论与质疑的问题现在都是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关键性问题,笔者再集中总结如下:

1.研究《清明上河图》的方法问题

2.《清明上河图》重要画面信息解读问题(汴河、城门、官员、兵、消防员……)

3.《清明上河图》画作名称与“清明”内涵问题

4.《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河是否是汴河与描绘地点问题

5.金人张著跋文信息解读问题

6.《向氏评论图画记》问题

7.《清明上河图》体现的风俗及如何定义风俗画及《清明上河图》是否是风俗画

8.《清明上河图》绘制时代的问题

9.《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之间关系问题

10.《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生平

11.《清明上河图》与现在宋史研究成果的关系问题

12.《清明上河图》所表达的内容问题

13.《清明上河图》的描绘景物真实性的问题

14.《清明上河图》后跋文解读与《清明上河图》流传问题

15.《清明上河图》与宋徽宗的关系问题

以上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涉及,答案纷繁,如何避免治丝而棼,又成为了第16 个问题。在此建议应该把具体问题的所有答案集中讨论,研究共识可能接近正确的答案,以避免在错误的方向研究或与错误的答案并存。《清明上河图》的“西瓜说”,进而“秋季说”,进而“清明坊说”,进而“四时说”就是一个极好的建立在错误认知上,并在错误研究方向上得出错误答案的例证。我们最好不要再坚持所谓“学术宽容态度”把错误的研究方向进行到底。自然科学的多方向研究没有问题,因为有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及发现。社会科学研究一旦方向不对,就可能产生类似“关公战秦琼”笑话。这种情况当下再发生,只能是权力地位作怪,不是学术。

与孔宪易先生不同,笔者没有对先民的观点负责的能力,仅分享我个人研究的观点及思考:笔者认为求得解读《清明上河图》的可能正确答案是重要的,但个人所谓的研究要达成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以己之力开启认知领域的深入研究探讨,以及对接近正确答案执着的学术精神的共识确立。“应清明”《清明上河图》开始,“我愿抛出这块砖来,引出大量的美玉!”最后还应该感谢前辈们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的努力并留下如此大的空间,让后来者可以通过对《清明上河图》再深入认知,得到可能接近正确的答案。这一定是无比愉快的事情。

猜你喜欢
立论清明上河图西瓜
大小西瓜
当夏天遇上西瓜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决策探索(2016年23期)2016-12-20 10:18:46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大众健康(2016年12期)2016-12-14 15:38:59
嘉靖年间,赝品《清明上河图》酿血案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国学(2016年10期)2016-10-22 17:32:21
巧切西瓜
从“分离论”到“中立论”——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分离
胡永盛教授从脾胃立论辨治疑难杂症
横看成岭侧成峰——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