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青
专题复习是将地理基础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和整合,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以地理事物的原理、规律、特征为主线,分析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复习方法。专题复习打破章节限制,重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主线,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高三备考复习时间有限,那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呢?
地貌又称地形,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地形要素考查范围广,内容多,如何确定复习小专题呢?
一、研究课标,突出主干
地貌专题复习要从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出发,合理设计复习专题。依据课程标准可以将地貌整合为四大专题。一是地貌的形态与成因。内力造成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引起岩层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形成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等;外力包括流水、风、冰川、海水、生物等作用,形成河流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二是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地形图是将地形的起伏、形态和位置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到图纸上,以便描述现实地理环境中的地形要素。三是地貌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海拔、起伏、坡度、坡向等会影响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四是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貌的相互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地形也约束着人类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地质灾害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对地貌也可以进行改造和利用。
二、分析学情,有的放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专题复习内容繁多,时间有限,要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复习弱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散乱知识经过重组和加工,连成知识线条,构建知识体系。
首先,要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初高中地理知识密不可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复习过程需要厘清初高中知识的脉络和侧重点,强化主干知识。其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三学生已经储备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能力,能够进行较为复杂和抽象的理解和运算,在复习中要经历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语言的认知过程,不断提升能力层次,同时强化目标意识,使学生具备强烈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动力。最后,要结合平时的测试分析学生存在的知识误区和漏洞,查漏补缺,有的放矢。
三、点、线、面,建构体系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仔细选择教学内容,以点带面,深入挖掘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以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为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地貌影响着农业的布局以及发展方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宏观角度,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如平原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易于机械耕种,丘陵和山地适宜发展立体农业或林果业,但是机耕困难;高原区可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河海低地可以发展渔业;等等。微观角度,海拔、地形起伏、坡度和坡向会影响农业生产。海拔高度会影响水热条件,包括热量、降水、温差、光照、湿度。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影响农业的布局和发展。坡向也会影响农业生产,不同的坡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水热、光照和风力条件的影响。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影响农业类型的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和机械化程度。平原区坡度小,发展种植业,利于机械耕种;山区坡度较大,适于多种经营,但是不利于机械作业,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等。
四、课堂与课外,师生共建
在专题复习阶段,学习状态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学生要增强学习自信,通过良好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高三阶段学情差异比较大,复习时间紧,学生要根據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方法,增加自主学习时间,查漏补缺,积极主动地完成基础知识体系的建构,提高备考效率。最后,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师生合力完成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