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发展

2022-06-10 15:04冯圆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循环战略

【摘要】高质量对内开放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保证, 也是“双循环”战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长期以来, 我国的对外开放较为活跃, 对内开放相对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及其规模优势的发挥, 约束了经济主体“成本/效益”原则的灵活应用和自主治理。 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对经济组织成本或收益的冲击, 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优化企业等经济组织的成本管理。 “统一大市场”下的统一制度、统一技术或标准, 以及产业与集群区域组织的有机协调, 可以为企业等经济主体提供更加宽松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等经济组织实践中的流通成本、制度性成本等各项制约供应链与产业链畅通的不利因素, 提高企业等经济组织的成本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全国统一大市场;成本管理情境;规范与发展;“双循环”战略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2)16-0028-7

一、绪论

2022年4月1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统一大市场(integrated market)”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产物, 有助于促进市场功能的发挥[1] 。 我国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提出, 要加快市场体系培育, 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体系。 当前, 面对“百年变局、世纪疫情”, 我国的海外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我们必须重视国内大市场的建设。 事实上, “双循环”战略的关键点也在于“内循环”, 这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 从高质量对内开放入手, 加快建设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市场主体的效率与效益, 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国际化的“统一大市场”对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开展、要素流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 全球化并不是一帆風顺的, 反全球化力量的积累会出现逆全球化的危机[2] 。 从全球经济规则走向看,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各种区域性规则不断兴起, 呈现出丛林化的倾向。 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代表的制度规则就是丛林化的产物①。 “逆全球化”要求我们积极地处理已经或者将要形成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所采取的改革策略, 释放出的是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它对于提振消费、打通内循环等至关重要。 2021年,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44万亿元, 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贸易大国[3] 。 因此, 加快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 有助于调动各级经济主体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成本管理意识, 以权变性的思维重塑相关规则或路径, 促进新情境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意义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 也可以为企业等经济组织强化成本管理实践增强主动性与能动性。

(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性

当前,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战场, 必须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从全球供应链角度观察价值链攀升与产业链安全等问题, 容易在成本与效益的比较等方面产生困惑, 有人将其称之为“二元悖论”[4] 。 事实上, 从2008年的“出口转内需”到“以内循环为主”, 再到今天的“统一大市场”, 高质量的对内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对此, 政府层面必须在政策、规则和执行上协调一致,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降低市场主体的成本支出, 形成一个透明、开放、统一的无歧视、公平竞争的“统一大市场”。 要重视宏观成本管理的积极作用, 从总结并复制推广各地方政府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出发, 提高国内大市场建设的效率。 也就是说, 应当借助宏观主导性的产业政策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比如, 在约束地方政府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作用空间的同时, 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地方政府主动优化营商环境, 合理配置市场公共资源, 实施有利于统一大市场的竞争政策(如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等)。 从实践方面看,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来自纵横两个维度[5] 。 横向维度就是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包括分割市场的行政垄断行为, 以及地方上现有的市场主导企业的垄断行为等。 纵向维度是约束地方政府的滥作为或不作为, 包括对国家竞争政策、规则、措施等的误解, 避免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体效应。

(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必然会涉及对外开放、参与外循环、进入国际市场、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等现实问题。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改革目标与情境特征, 加快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过程中需求侧管理的内在反映, 也是市场主体积极性与能动性的体现。 我国必须主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和经济利益。 并且, 通过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力度、节奏, 与各国一起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6] 。 同时, 我国应当积极参与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促使人民币与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共同承担起国际货币职能, 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7] 。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 我国产业崛起的过程是产业围绕某些国际大企业的供应链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如果产业向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加速转移, 不仅会使国内产业面临新的供应体系冲击, 也会助长产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或利益博弈[8]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对于巩固国内主导的供应链、重塑全球产业链, 以及引导市场主体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等, 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积极的正向效果。

三、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特征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破立并举。 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视角考察, “统一大市场”对成本管理都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框架

“成本”范畴十分宽泛。 除了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 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也广泛应用。 本文拟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考察成本管理, 即结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需求, 透过宏观与中观的产业政策等向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传达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精神内容。

1.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成本管理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式微, 国内大市场正在茁壮成长, 使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首先, 经济主体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或管理思维, 驱动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 从宏观层面看, 无论是“双循环”下的战略构想, 还是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统一大市场, 或者进一步发展以县域为重点的区域经济②, 其根本目的都是要稳定经济、促进增长, 通过“制度型开放”优化基于“统一大市场”的成本战略配置。

其次, 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 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 重新规划区域经济新格局, 必须突出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成本管理角度考察, 国家正在围绕“双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这条主线, 构建新的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宏观层面看, 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促进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和保障, 通过“以内促外”, 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 它表明, 借助内循环的“统一大市场”重新规划国际大市场和经济大循环, 进而形成国内国际相互协作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已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

最后, 必须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国内“统一大市场”要主动与国际自由贸易协定(FTA)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市场对接, 充分利用RCEP的互利共赢机制③, 加快完善RCEP规则体系, 同时推动CPTPP的谈判步伐④。 随着我国参与或主导的自贸协定越来越多, 标准越来越高, 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交易成本将明显下降。 反过来, 对于提高国内市场要素资源的效率, 促进地区、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的成本效益则会明显提升,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2. 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成本管理框架结构。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框架结构, 可以从内外两个不同视角加以展开。

对外的成本管理主要着眼于宏观视角。 宏观层面的成本管理就是要深入贯彻并切实领会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简称《方案》)的精神, 努力抓好企业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⑤。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结合“双循环”布局国内大市场建设, 通过优化内循环合理配置经济组织(企业)的成本管理结构。 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全球大市场”正面临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分配失衡等的冲击, 以政府為代表的相关机构应主动引导经济组织融入各种FTA的规则体系(如RCEP规则等)之中, 并为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提供成本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

此外, 宏观层面的对外成本管理还需要合理布局国家主导性的全球产业链机制, 通过优化供应链等手段, 摆脱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不利局面, 合理引导产业集群区域企业适应动态变化的全球供应链的成本管理特征, 主动调整自身的经营行为。 亦即, 结合国内外产业链布局的新趋势, 主动吸纳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回归集群, 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重塑对外的成本管理结构, 借助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通过内循环带动跨国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 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与中观成本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尤其是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资金支持, 使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培养具有高水准的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 拓展和创新产业链环节、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9] 。 此外, 还需要强化“战略展望”的成本管理, 积极压缩经济组织(企业)的成本费用, 发挥全球价值链攀升中的成本激励机制功效, 为我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或资金保障。

从对内的成本管理来看, 结合行业或产业视角传递宏观层面对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与制度安排, 体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规律。 中观层面体现的主要是行业视角的成本管理, 以及产业集群区域的成本政策或方针。 微观企业的成本管理离不开行业或产业集群区域的政策规范, 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紧密性。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或运行基础, 对于区域间货物流通、增强企业之间的协调性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 同时, 促进经济主体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智慧零售营销; 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 加快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通过“成本/效益”原则联动东西协作, 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帮扶。 借助政府宏观的成本管理政策规范, 助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要始终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作用放在第一位, 各级政府及其监管部门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市场发展特征, 运用“统一大市场”的战略理念制定行业或产业集群区域的成本管理政策, 引导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综上分析, 可以将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框架结构图示如下, 详见图1。

(二)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重点

根据图1的框架结构, 结合统一大市场下的价格竞争及各区域资源差异性的成本管理特征等, 需要厘清并规范对内与对外的成本管理边界。 亦即, “成本管理”不仅具有微观属性, 也包含宏观与中观的属性。 当前,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管理工作。

1. 以物流成本为核心, 促进“破”与“立”的统一。 “统一大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离不开供应链的畅通, 以及物流运输等相关成本管理活动的辅助。 我国的“物流成本”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额的公路收费已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2016年, 国务院发布的《方案》提出的六项降成本内容之中就有“物流成本”。 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有关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必须“破”字当头, 具体包括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 通过高水平开放完善市场流通的制度体系。 亦即,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破除各种封闭的小市场与区域壁垒, 推进依法平等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等。 相关的“立”涉及高质量的市场设施建设, 完善营商环境, 统一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体系等。 换言之, 以物流成本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抓手, 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共同发力降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成本投入, 提高经济组织的效率与效益。

2. 结合我国制造业特征, 积极优化成本结构。 从制造业的成本管理结构看, 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难以适应全球供需变化的新情境。 目前的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总成本中占比10%左右, 仅仅依靠这一比较优势作用有限[10]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需要借助规模效应等来大幅摊薄制造业的各项成本, 如研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市场拓展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等, 其中也会摊薄劳动力成本。 当前, 受不同地区市场准入等的政策影响, 企业只能在规定的地方注册, 加之行业间的薪酬差距很大, 制造业相较于其他行业不具有优势。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通过规模效应可以带来制造业成本30% ~ 40%的降低, 这对吸引制造业优秀人才、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与效益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同时, 要借助数字化改革, 提高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 依靠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发展, 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 利用国内数字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主动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缺口对接, 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促进中国制造业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 此外, 要防止大量资金滞留在实体经济之外。 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往往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及以上, 它对产业整体的成本结构优化带来阻力。 要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通过资本结构优化等手段大幅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与效益。

3. 强化宏观政策引领, 完善制度性成本管理。 “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在《方案》中最早提出, 当时的管理重点是强化政府的简政放权, 以及维护政府办事的公平交易。 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制度性成本具体包括:

(1)户籍的制度性成本。 当前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或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 适度放开户籍, 实施人才流动, 已经成为政府降成本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 我国已经逐步放开了3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 未来, 可以结合“统一大市场”的成本管理情境, 围绕“安居乐业”的市场资源配置原则, 采取权变性的户籍管理政策。 比如, 对于超大或特大城市, 可以在其周边划分出一定的区域, 允许来此就业的人员自由购买住房, 通过暂住户口的方式逐步推进改革。

(2)城乡协同的制度性成本。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国内市场分割现象明显。 通过“统一大市场”来降低这项制度性成本是一种有效的途径⑥, 既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还能够增强金融周期性波动下的抵抗韧性。 宏观层面要结合“统一大市场”建设, 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 制定符合预期的宏观与中观层面的城乡制度性成本管理政策并加以有效执行。

(3)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成本。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 强化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围绕保障基本民生优化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成本管理。 一是要加快制定社会福利会计准则。 即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借鉴国际经验, 努力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是结合制度特征优化福利成本的实践行为。 2022年4月, 国务院办公厅推出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 规范了个人养老金制度, 目的是帮助参加人把牢个人养老金的“出口”, 有助于个人理性规划养老资金。 这里涉及有关安全性与收益性的“性价比”问题。 根据《意见》, 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若干可选择品种。 对此, 社会福利会计必须跟上, 当务之急是需要开发成本管理的理性价值投资工具, 比如如何体现个人养老资金的时间价值, “等30年退休后取出这笔钱时, 还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等。

4. 适应“统一大市场”特征, 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坚持市场化原则, 不搞“一刀切”, 要注意保留多元的产业结构与市场化层次, 不能再走地方政府引导大搞商贸城等的盲目发展误区, 特别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的举措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 同时, 正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加强区域间级差成本的管理。 基于市场化原则, 开展融资、税收等手段上的倾斜与帮扶。 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是产业布局的区域平均化配置, 制造业向中西部轉移不能只关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要素, 国家要制定新的产业目录与政策, 通过宏观成本管理措施加以引导。 同时, 要改变消费不均等与收入和财富不均等存在的脱钩现象, 当前的现实情况是: 低收入者往往消费倾向高, 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 若仅仅采取将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等), 结果可能会影响各方的消费欲望。

对此, 政府的供给侧管理必须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相结合, 提高市场主体的成本管理协同效能。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通过“统一大市场”发挥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功能作用,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成本效益关系, 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体系。 事实上, 我国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 很多行业不对民营企业开放, 很多行业虽然开放, 但是双方地位不对等。 有些经济组织利用成本管理机制抑制经济生态中的中小企业, 如数字平台主导方通过榨取生态系统中合作伙伴利润的方式来片面提高自身的利润[11] 。 “统一大市场”必须突出公平竞争的环境, 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 确立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 亦即, 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遵循市场化的经营逻辑, 利用各种创新手段, 维护成本关系。

由此可见, 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政府管理当局与市场主体必须相互配合, 共同推进并解决实践中的各项成本管理问题。

四、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成本管理发展趋势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是我国经济迎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要发挥我国市场主体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提升我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措施: 成本管理的视角

无论是有效利用全球要素还是市场资源, 通过国内统一大市场联通国际大市场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维护我国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

1. 加强“一带一路”的成本管理制度规范。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 无论是沿着“一带一路”进行直接投资, 还是通过“中欧班列”等进行间接对外投资, “一带一路”都是一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有效路径选择。 通过“一带一路”完善与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 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客观体现, 也是确保国家政治与经济安全的内在需要。 当前, 我国正在成为国际新秩序建设的重要力量, 利用“一带一路”打通欧亚大陆, 并把非洲联通起来, 促进全球经贸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行进了7年多的时间, 并且在规则或制度建设方面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向世界输出了中国的价值观。 当前, 亚洲的经济占比已超过了世界的一半, 世界重心能否重回亚洲, 已成为美国和欧洲的集体焦虑。 面对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重视宏观层面的成本管理, 从大局出发, 兼顾各国的利益, 化挑战为机遇, 将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 长期以来, 我国对海外投资的宏观成本管理不够重视, 面对一些突发事件, 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近年来, 政府对这一问题有所重视。 比如, 2017年6月, 财政部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 对市场主体的对外投资及其成本管理做出明确的规范。 总之, 加强“一带一路”的成本规范, 不仅有助于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也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避免诸如美元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

2. 提高经济组织科技创新的成本管理水平。 政府在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通过政府资助先进制造创新中心的构建, 降低市场主体的生产成本与技术风险。 同时, 通过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等, 提高社会成员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既有助于高科技成果延展到全国各地, 降低高科技创新的成本投入, 也可以促进数字化改革及其智能互联产品在企业中的广泛普及与应用, 推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出去”情境下的成本管理创新。 亚马逊云科技[12] 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出海六大趋势: 第一, 从欧美到非洲, 中国企业出海遍地开花; 第二, 从“制”到“智”, 出海力量再升级; 第三, 从传统到新势力, 新能源车开辟出海新赛道; 第四, 从to C到 to B, 企业服务领域成出海新热点; 第五, 从“大”到“小”, 中小企业出海崭露头角; 第六, 从萌芽到成长, 初创企业出道即瞄准出海。 此外, 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模式、新业态使传统的技术成本管理面临冲击与挑战, 新的行业进入者面对数字资产等的新成本管理问题, 出现了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的“断层”。 政府行业监管与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快规范技术成本管理的体系建设, 协助市场主体弥补这一“断层”, 提高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 成本管理趋势展望

建設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在“统一”上下功夫。 即: 统一标准、统一规则、 统一接口, 让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制度供给, 从而实现实体经济降成本的目的。

1. 强化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 近年来, 尽管各级政府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以及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仍然存在。 虽然中小企业为全国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和80%的就业岗位[13] , 但相较于大企业, 小企业在资产规模和现金流, 以及社会信誉和抵御风险能力方面仍然无法与大企业比较, 尤其是我国大型企业以国企为主, 具有国家资源的背书, 是全球风险等级较小的企业。 当前,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 做好失业人员的减税、延缓贷款等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 积极向数字技术产业链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是中小企业主动嵌入内循环的一种低成本拓展路径。 国有金融机构和垄断性国企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比如采取减收让利等措施, 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纾解困难。 当前, 围绕“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小企业要主动收集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收入的相关信息, 开拓成本管理的新视野, 积极发挥效率高、机制灵活的优势, 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 从消费入手提高成本效益的比较优势。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推动形成“双循环”的国内环境, 其前提是增强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 通过“统一大市场”提供宽松的成本管理环境, 建立并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框架, 优化宏观与中观层面的产业政策与机制。 首先, 要将控制和降低消费不均等作为“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 通过积极扩大公共消费,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 从数量与质量上降低消费的不均等程度。 其次, 从消费入手促进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提升。 要通过服务业延伸, 构建符合“统一大市场”的工业化平台和解决方案, 满足不同客户的经营需求。 当前的重点是从工业品消费带动生活类消费。 比如, 采取诸如项目成本管理等市场化手段, 对复杂软件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过程进行一体化的高效实时管控, 实现研发过程的模块化、敏捷化、透明化、精益化等的成本管理, 使企业从接到订单开始到完成交付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管控, 大幅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3. 加强数字资产的成本管理。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地区之间的竞争将从以往的低端产业同质竞争, 向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分工竞争转变。 它要求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嵌入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内容。 在数字经济全面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背景下, 数字资产的典型代表是电子支付, 并且体现在互联网支付与数字人民币的资产属性上。 在数字经济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同时, 大量的数字资产正在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新成员”。 数字资产不仅能够促进收入的增长(比如多次的收入确认), 还可以在灵活就业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个人、农户、电商等通过二维码介质自主实现创业), 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创业成本。 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在线数字化成本管理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极大地增进了数字资产的规范及其有效运作。 同时,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 数字资产的成本管理有助于促进全国市场主体的经济模式融合,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各种风险管控模型, 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此外, 数字资产的成本管理能够借助信息积累使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和商品业态得到优化, 帮助市场主体获得更有利于自身的工作场景, 促进人力资本的维护与增值。

五、结束语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还可以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企业经营与投资成本等的降低。 随着“双循环”的不断推进, 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经济规模优势将更加显著。 基于“统一大市场”的成本管理要围绕产业政策, 结合科技创新推动经济主体提高市场交易中的效率与效益。 要在发挥市场主体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 注重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 注重产业发展效率、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 将数字技术嵌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之中, 推动区域资源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雙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辅助与支撑, 当前的重点是通过全国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统一接口的“统一大市场”, 实现市场主体的健康运行, 并且以公平竞争来纠偏市场运行中的经济失衡现象。 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框架, 是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立体化”的成本管理体系, 是数字经济时代对市场机制的客观需求。 “双循环”下的“统一大市场”不仅体现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还需要面向全球构建国际大市场。 只有坚持在政策、规则和执行上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才能做到优胜劣汰、鼓励先进, 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 当前, 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业态创新需求, 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主体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 发挥数字技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共生效应,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优势和强大的成本管理动力。

【 注 释 】

1 CPTPP已经于2018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成员国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文莱、墨西哥、智利及秘鲁11个国家。RCEP已经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成员国包括东盟十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韩国。

2 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③ RCEP的零关税等政策措施,改变了既有的供应链、产业链走向,并对区域价值链产生直接影响。在RCEP框架下,未来超过90%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大幅放开,非关税壁垒大幅减少。

④ 2020年11月20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方“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2022年3月,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介绍,2021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CPTPP,目前按照CPTPP加入程序,正在和相关成员进行接触、沟通和磋商。

⑤ 现阶段,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减税降费、资金扶持等政策均属于宏观层面成本管理的组成内容。政府层面也在不断地推出相关的政策制度。比如,2022年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8个方面26项任务。

⑥ 具体思路是:一是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二是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显著降低农业就业比重、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重;三是积极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转移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Williamson J. G.. Globalization,Convergence and History[ 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6(2):277 ~ 306.

[2] 郑春荣.德国失稳的原因及其影响[EB/OL].http://www.sohu.com/a/311210069_618422?_f=index_chan10news_163,2019-04-30.

[3] 罗天昊.深度解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核及十大条件[EB/OL].http://www. xw.qq.com/amphtml/20220412A01BFY00,2022-04-12.

[4] 徐奇渊,东艳等.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5] 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N].光明日报,2022-04-19.

[6] 万喆.美式经济精致利己主义影响世界经济复苏[N].光明日报,2022-05-03.

[7] 高波.全球化转型发展与中国角色[ 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2):85 ~ 101.

[8] 李晓.时代剧变:从经济全球化走向地缘政治化[EB/OL].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a0d3f6bc3fd48809e0e80d7e8665-

ad5,2022-04-12.

[9] 冯圆.基于“双循环”格局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 J].财会月刊,2020(23):36 ~ 43.

[10] 黄奇帆.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中国的突出优势[EB/OL].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390377.html,2022-04-27.

[11] 叶康涛.会计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J].会计之友,2022(7):12 ~ 16.

[12]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数字经济出海六大趋势[EB/OL].https://

view.inews.qq.com/a/20220427A06XAN00?refer=wx_hot,2022-04-27.

[13] 何立峰.谈民营经济:为经济发展贡献了“56789”[EB/OL].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903/07/t20190307_31-

628496.shtml,2019-03-07.

猜你喜欢
双循环战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