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走出大山的他,为何被一通电话唤回

2022-06-10 15:05
华声文萃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资助贵州读书

2008年,一则“贵州孝子千里背母临沂求学”的消息,让刘秀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时他狠下心,花了几百元“巨款”,买下了学校报刊亭里所有登着他新闻的报纸——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他成为贩卖苦难故事的主角。

不过,从教十年来,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每一届高一新生都去过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破旧窝棚,上高中的“第一课”。刘秀祥说,如果揭开伤疤能让更多孩子以奋斗为楫,抵梦想之岸,他愿意尝试。

孝 子

刘秀祥人生的分水岭来得过早。4岁,父亲因病离世,母亲遭受打击患上精神疾病。哥哥姐姐难以承受家庭重负,陆续离家。到了10岁那年,家里就只剩下刘秀祥和母亲相依为命。

小学毕业后,要去离家很远的县城读初中,他决定带上母亲一起。跪在父亲的坟前,他许诺了三件事:把妈妈的病治好,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以及“如果出去混不出个人样”绝不回来。

没钱租房,他就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个棚,在屋前空地上挖个坑、架上锅,就是厨房。初中三年,他在读书之余捡废品、打零工,每周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的生活。

用生命读书,是他选择的路。学习、打工、学习、打工……高中三年,刘秀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可是高考前一周,他病倒了。落榜给了刘秀祥沉重一击。

绝望的时候,他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他翻开以前的日记,过往的窘迫和辛酸一幕幕重现,直到2002年5月19日,自己写下的那句话映入眼帘:“当你抱怨没有鞋穿的时候,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刘秀祥一下子释然了。复读一年,他终于走进大学。

唤醒者

大学毕业后,刘秀祥没想过回贵州。他的工作不错,母亲的身体状况也在好转,生活在一步步走上正轨。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儿时捡废品结识的小妹妹打电话来说,要辍学待嫁。一直资助其念书的刘秀祥痛心疾首。决定回乡,是一瞬间的事。他说,只要能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就够了。

贵州中考满分700分。作为特岗教师回到望谟任教的刘秀祥,面对的是一群最高300分出头、最低不足100分的学生。抽烟、喝酒、谈恋爱、沉迷网络……学生们不知道为何读书,家长们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早打工赚钱。

刘秀祥主动要求当班主任。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担任三个班的班主任。因为,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凌晨5点半,他开始陪早读;深夜11点,才下晚自习。刘秀祥知道哪个孩子爱吃什么早餐,哪个孩子起得最早。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祥哥”或“老班”。

望谟95%以上的土地是山谷丘陵。曾经,大山里的老百姓对教育并不重视。刘秀祥骑着摩托车走遍了望谟所有乡镇,成功让1800余名学生重返校园。十年下来,摩托车报废了8辆。

他开始主动“贩卖”自己的苦难故事。策划主题班会,周末邀请学生到家里聚餐,带着高一新生参观儿时栖身的破烂窝棚……“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展现生活中的细节,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刘秀祥说。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的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奋斗可以成就未来。他说,如果揭开伤疤能够唤醒更多的孩子,他愿意尝试。2020年,刘秀祥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他以《相信奮斗的力量》为主题开演讲,讲座2000余场次,听众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演讲是“付费”的——他每讲一场,就有2个孩子能获得资助。十年间,刘秀祥发起的“助学走乡村行动”累计资助学生4200多人,资助金额达1300多万元。

(摘自《瞭望》2022年第41期)

猜你喜欢
资助贵州读书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我们一起读书吧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