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省级森林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2022-06-10 06:36晶,闫
陕西林业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柞水县绿化森林

邓 晶,闫 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48)

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正式起步,随后颁布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2013年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 年) 》,提出“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同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进一步提出建设森林城市,并赋予森林城市建设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等重要任务。

2017年,柞水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商洛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号召,开展柞水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工作,以“秀丽终南首邑,生态宜居柞水”为目标,强化城市生态治理,创建县域森林城市。本文结合柞水县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要求,以县域生态资源、城建、水利、景观绿化等相关规划建设资料为依据,解析柞水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研究提出了适合柞水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为柞水县成功创建森林城市提供参考。

1 空间现状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生态区位重要,发展优势巨大 柞水县地处陕西南部秦岭腹地、商洛市西北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连接处,是西安乃至关中地区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的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亚热带与温暖带气候过渡区,也是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柞水县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永续发展,努力打造生态柞水,并作为陕南森林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已经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和在建的西渝高铁,都为柞水创建“秀丽终南首邑,生态宜居柞水”创造了机遇和区位条件。

1.1.2 森林资源富集,林分质量较高 县域内生物资源尤其是植物资源多样丰富,木本植物有25科37属245种,中药材500多种,天然牧草39科300余种。乔木树种主要以栎类、华山松、油松为主,还有侧柏、冷杉、白皮松,软杂木等。森林覆盖率63.47%(瓦房口镇)~84.70%(营盘镇),平均75.03%。全县林地总面积214 741.25 hm2,有林地177 066.36 hm2,占林地面积82.46%,全县活立木蓄积总量813.9万立方米;乔木林面积177 014.5 hm2,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154 670.91 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87.38%。公益林与商品林面积占比7∶3。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24万公顷,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3.41万公顷,长防工程1 067 hm2,中幼林抚育8 000 hm2。近年来森林面积进一步增加,林分质量进一步改善。

1.1.3 县域绿地景观与水网、路网绿化质量较高 柞水县自然条件和森林城市基础条件良好,截止2016年,全县城区绿化面积250.73 hm2,城区绿化覆盖率 40.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11 m2,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已建成三道井公园、滨河游园、县城文化广场、迎宾大道、高速入口等城市绿地景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75%,郊区森林自然度≥0.5,森林旅游、科普宣教等六大类40项评价指标已基本达到省级森林城市要求。建成区面积1 714.18 hm2,仅占全县面积0.72%,虽未形成绿化景观网络,但作为陕南城市,自然资源良好,人民对美好家园的重视程度较高。多年来,重点实施了路网、水网造林绿化和美丽公路干线绿化工程,全县主要通道(铁路、县道以上公路)总长757.04 km,两侧宜林路长度594.2 km,已绿化长度537.4 km,绿化率达到71%。县域水系可绿化水岸线总长258.6 km,宜林长度180 km,已绿化145 km,绿化率56%。

1.1.4 生态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不断提升 柞水县依托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建设。近年来,以牛背梁景点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品牌,以风格迥异、多姿多彩为特征的饮食文化品牌,以汉调、二簧、民歌、酒歌、风情歌舞为内容的古镇风情文化品牌,以土特、农副产品为特征的绿色无公害文化品牌,以溶洞山水为主题的山水文化品牌,以药王孙思邈、名医王家成为招牌的医药文化品牌等已逐渐壮大,全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逐步形成。因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自然生态资源,被誉为秦岭最美会客厅、西安“后花园”,现有牛背梁、柞水溶洞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形成了穿长隧、登牛背、走古道、逛古镇、上九天、探溶洞、住民宿、赏渔鼓等精品旅游路线或产品。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6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82亿元,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群众增收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1.1.5 林业产业初具规模,美丽乡村林地系统初步形成 结合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战略,移民搬迁、乡村道路、植树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开展庭院、村庄、村道绿化等三化一片林建设。至2016年,全县核桃总面积2.01万公顷,年产量6 832 t,产值13 600万元;板栗基地面积2.57万公顷,年产量4 123 t,产值3 298万元;林下经济发展总规模2 450 hm2,产值3 843万元,其中林下种植产值859.66万元,林下养殖产值2 975.23万元。全县已高标准完成了18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总投资达5.25亿元,巩固了朱家湾国家美丽乡村、石瓮子社区秦岭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推进了北关社区等15个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阳坡院子高端名宿区、西部风情97号驿站等一批新型业态,基本实现了“村美” “民富”的有机统一。

1.1.6 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及措施相对完备 柞水县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建立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与各镇政府签订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责任,明确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与目标,认真执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加强了林木采伐管理力度,加强林地管理,对重大项目做到提前介入,积极协助办理使用林地审核手续。此外,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宣传,夯实责任,截至2016年,已连续10 a未发生较大火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 0.2‰以内,24 h火灾扑灭率达到 95%以上。每年组织义务植树、爱鸟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推动生态资源保护向好发展。

1.2 劣势分析

1.2.1 城区绿量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 柞水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城市建成区面积仅占全县面积的0.72%,城市发展空间狭小,且为狭长带状,城区绿量增长受限,绿化建设受时间、地域等限制,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公园、新建小区等绿地多,老街区、商业区绿地少;带状廊道型绿地少,贯通性不好,关联性较差,绿地呈现块状分布,斑块化较明显;绿地层次简单,多为单层、单行,林相不完整,空间利用率和绿化品质不高。此类城市建设应见缝插绿、破硬增绿、拆墙透绿、立体绿化,“增绿添园”,扩展城区绿地空间,优化城区绿地结构,构建特点鲜明、功能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建成区森林景观体系。

1.2.2 林分结构不合理,林木质量不高 柞水县虽然有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林分质量普遍不高,林分平均蓄积46.0 m3·h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表现为:以天然阔叶次生林、中幼龄林居多,树种主要以山杨、红桦、牛皮桦、胡桃楸、青冈、尖齿栎、辽东栎为主,林木长势不佳。油松、华山松、冷杉等针叶树纯林约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0%。应结合林业重点工程推进森林城市屏障建设,采取有效的人工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森林结构、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森林健康状况,逐步建立起格局合理、功能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1.2.3 路网、水网绿化景观效果不佳 柞水县路网水网绿化以绿色为基调,但景观效果较差。主要表现为:规划设计不科学,树种选择单一,且多数区段为单行栽植,宽度不够,缺少乔灌草合理搭配、观叶观花植物少,难以形成较好的群落结构;由于栽植地块特殊环境的影响,导致管护难,树木保存率不高,缺株断带情况时有出现;新栽路网、水网树木树龄较小,林带缺株以及受破坏生长不良,郁闭成荫需时较长;河流库区仍有未绿化、水土流失或滑坡现象。对路、水等绿化网络要统一规划,以保障河流水系生态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

1.2.4 造林绿化空间受限,更新难度较大 主要表现为:全县宜林地面积小,且多为立地条件较差地段,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见效也越来越慢;废旧矿山矿区未有效保护并绿化,周边生态环境欠佳,需因地制宜,因矿治理,采取不同措施实施生态治理和复绿措施;森林经营技术和林地生产力有待提高,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要求丞待加快解决。应结合城市建设、乡村绿化、乡村振兴等需要,系统绿化,增加绿量,构建柞水绿化网络。

1.2.5 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加大 森林城市建设面临的生态保护等问题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市建设扩大对生态资源的挤压;优良种质资源面积缩减严重,完善的预警监测应急系统建设还未建立,森林三防齐抓共管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2 空间布局规划

2.1 设计原则

2.1.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及生态管理,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满足居民工作、娱乐、休闲需要,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1.2 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宜性,并严格执行,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消除造林绿化中的城乡二元化,实现规划、投资、管理一体化。

2.1.3 统一规划,分类实施 柞水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涉及多部门、多项目,需全域绿化,要坚持统一规划,分项目、分类型、分部门实施原则,确保森林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2.1.4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以政府为主导,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森林城市建设,共享建设成果的生动局面[2]。

2.2 总体目标与硬性指标

2.2.1 总体目标 依据柞水县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自然山水形态,充分发挥柞水县山、水、林、城、田等景观特色与优势,针对柞水县生态、文化、产业特点,构建城乡一体,融合文化底蕴,彰显地域特色的森林城市网络体系,形成以“一心两区四廊多点”的森林城市空间总体布局[3]。

2.2.2 硬性指标 按照《陕西省林业厅省级森林城市评定办法》要求,结合柞水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目标,确定柞水县有关设计指标(表1)。

表1 柞水县森林城市空间建设主要硬性指标

2.3 森林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围绕柞水县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导致栖息环境改变为发展方向需求;依据柞水县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自然山水形态,充分发挥本县山、水、林、城、田等景观特色,针对本县生态、文化、产业特点,构建城乡一体,融合文化底蕴,彰显地域特色的森林城市网络体系,形成以“一心两区四廊多点”的森林城市空间总体布局[3]。

图1 柞水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2.3.1 “一心” 以柞水县城市建成区为核心,针对城区绿地空间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合理规划以乔木林为主的各类公园、公共绿地及防护绿地,利用立体绿化、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量;对已建成的各类公园、居住绿地、单位绿地、街旁休闲绿地等进行提升改造,通过补植绿篱、添加花灌木等方式,丰富色彩,提升景观层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憩空间,打造城市绿核,到2026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 m2,最终实现“终南首邑花园里 山水画廊森林城”的新愿景。

2.3.2 “两区” 为秦巴山区森林植被保育区、近自然森林植被恢复区。秦巴山区森林植被保育区以天然林集中分布区以及主要河流源头、珍稀动植物资源和栖息地分布区为主体,总面积17.71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74.8%,该区域以充分发挥秦巴山区、丹江口水库上游生态屏障功能为首要任务,通过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夯实森林生态系统资源基础;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地保护与建设,提升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通过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等富民产业,提升森林资源多功能效益。

近自然森林植被恢复区以县域内主要山脉末端为主体,该区域也是柞水县重要生态修复区,总面积3.7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5.9%。广泛分布的灌木林地和宜林地,需要通过生态修复培育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规划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林业生态产业项目等,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及其周边绿地系统,提升区域生态保护管理水平,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区域生态功能,为大众提供美好人居环境。

2.3.3 “四廊” 以柞水县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和省县道为骨架,重点构建“两横两纵”四条生态景观廊道。一是“西安—牛背梁—县城—溶洞”一线,以西康铁路、包茂高速及省道S102为骨架,以现有植物景观改造和升级为重点,打造树种多样、乡土为主、色彩丰富、特色突出、一路一景的百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二是“溶洞—凤凰古镇—山阳县”一线,以水阳高速、省道S307为骨架,完善、优化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运用柞水缤纷的植物资源,合理配置,构筑具有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三是柞水县通往商州市的干道,以省道S307为骨架,突出生态及防护效果,体现地域景观特色,以近自然手法增加森林景观层次感,建设道路自然风景走廊;四是以北部县道(红营路)为骨架,从红岩寺镇到营盘镇、宁陕县,以丰富沿线植物种类,突出展示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主,建设生态保护走廊。

2.3.4 “四网” 指四条自然水系绿网,以县域内乾佑河、社川河、金井河、金钱河等四大河流为主,依据各流域功能特点,采取不同绿化措施,持续建设“水清、河畅、岸绿”的水系绿网和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其中:乾佑河营建“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观绿地,建成百里绿色长廊;社川河结合林业重点工程解决沿线缺林少绿现象,大力发展经济林,既绿化美化社川河流域,又发展沿河生态产业;金井河既考虑景观美化,也考虑廊道生态功能,建设不规则复层绿地系统,创造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金钱河营建沿岸绿化景观,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体质量。

2.3.5 “多点” 指在县域盘镇、下梁镇、小岭镇、凤凰镇、杏坪镇、瓦房口镇、曹坪镇、红岩寺镇等八个乡镇建成区,依据各自资源特色,通过城镇建成区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绿色通道及水网构建、生态屏障重建等,发展镇区绿地广场、生态产业基地、生态教育基地,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2.4 森林城市工程规划

柞水县森林城市通过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设施支撑等四大体系建设,持续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促进区域内自然资源增值,全面提升柞水县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建成省级森林城市[4]。

2.4.1 生态环境体系 包括六大重点工程:一是城区绿化提升工程,扩展城区绿地空间,优化城区绿地结构,采用近自然手法,构建特点鲜明、功能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建成区森林景观体系;到2026年,新建城市绿地100.08 hm2,提升现有绿地4.56 hm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 m2以上,城区乔木种植比例达到75%,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二是镇村绿化美化工程,通过镇村绿地广场、庭院绿化、村道绿化等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绿化增量提质,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到2026年,各村部所在地至少建成1处休闲绿化广场, 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和村庄林木绿化率都达到40%以上,村道绿化率达90%以上。三是绿色通道建设,以县域内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等为基本骨架,结合乡村绿化、乡村振兴等,增加生态廊道绿量,构建交通干线绿化廊道;到2026年,提升改造道路景观带73.90 m2,新增道路景观带29.00 km,全县道路绿化率达到96%。四是绿色水网建设,以保障河流、水系生态安全,提高河岸、库岸水源涵养能力和提升景观质量为目标,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景观林,到2026年,新建水系景观带35.00 km,提升改造30.00 km, 新建水库绿化林地2.00 hm2,水系绿化率达90%以上。五是生态屏障建设,结合林业重点工程推进森林城市屏障建设,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森林结构、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森林健康状况,逐步建立起格局合理、功能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到2026年,规划实施天保公益林建设3 733.33 hm2,退耕还林工程566.68 hm2,长防工程2 466.67 hm2。六是矿区复绿工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兼顾经济与环境,做好矿区植被恢复工作,至2026年,完成矿区复绿100 hm2。

2.4.2 生态产业体系 由五大产业体系组成:一是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扩基地、攻单产、增效益为突破口,形成多种模式、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带动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规划期内,改建高产示范基地6 666 hm2,新建高产示范基地5 333 hm2,使全县特色经济林达到50 000 hm2;建立优质核桃、板栗苗木基地16个。二是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建设全国中药名县和秦巴现代药苑目标,规划发展五味子、连翘、红豆杉、白术等精品中药材基地10 000 hm2。三是林下经济产业建设工程,发挥各乡镇资源、区位等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实现双增长。四是林产品加工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按照“规模化、精细化、工艺化”要求,利用地理、区位、资源等优势,全力打造关天经济区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商洛市中药生产先进县,规划期内创造林业产值8.6亿元。五是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工程,把握国家建设“关天经济区”和“大西安”契机,以生态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为重点,以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体验等为补充,紧紧围绕“三廊六区九点”产业发展布局。到规划期末,生态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比例达到12%以上,旅游产业产值占全县 GDP比重达到30%以上。

2.4.3 生态文化体系 由三大生态文化体系组成:一是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工程,通过发展森林公园、增设湿地公园、提升自然保护区,创建丰富生态体验内容,使森林文化载体成为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重要窗口。二是生态文化培育传承建设工程,通过生态文化旅游节,把生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并贯穿于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论证、实施全过程,加快形成集“观景、 看戏、养生、商务”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三是生态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义务植树、绿地认养、栽植纪念林等生态文化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森林城市建设,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现代人文林业繁荣发展。

2.4.4 森林城市保障与支撑体系建设 包含四大体系: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并建立动植物资源基础数据库等措施,使柞水县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初步建设稳定、协调的柞水县生态系统。二是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通过健全森林防火教育体系,完善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提升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完善森林防火机具装备,建立森林防火齐抓共管长效机制,确保在规划期末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以内,24 h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三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以防治松材线虫、蛀干害虫、食叶害虫、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为重点,实施综合治理。规划期内,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建成柞水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预灾、防治减灾等保障体系。四是林业创新驱动体系建设,以成果转化和标准推广为载体,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到规划期末,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75%左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20项以上,主要食用林产品标准化组织生产程度达65%以上,全县林业科技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柞水县绿化森林
朱屺瞻《绿化都市》
发展新农业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陕西省柞水县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柞水县文化馆:非遗进校园活动
柞水县文化馆:柞水非遗保护传承又出新招
从社会实践议发展之策:举社会之力促精准扶贫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