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带石豆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2022-06-10 10:30张泽张煜罗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约标本植物

张泽, 张煜, 罗艳

(1. 云南野兰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 勐腊 666303)

石豆兰属(BulbophyllumThou.)是兰科(Orchidaceae)最大的属,已报道的种类多达2 200 余种, 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98 种3 变种[2],Flora of China记载103种[3],该属仍不断有新种或新记录的报道[4-1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分布的石豆兰属植物目前约有160余种[11-12]。石豆兰属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及分类学修订工作仍需加强。

2021 年4 月,在进行滇南兰科植物多样性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发现了1 种花型奇特的石豆兰属植物,采集了几株个体,引种于云南野兰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兰花迁地保育中心(云南昆明,1 800 m, 25°13.82ʹ N, 94°00.21ʹ E)。经过细致的形态学观察,并查阅文献[13-14]和标本比对[邱园皇家植物园标本馆(K, http://specimens.kew.org)、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标本馆(LE,http://en.herbariumle.ru)],确定该种为B. lemniscatumC. S. P. Parish ex Hook. f.。该种是Hooker 于1872 年建立的来源于缅甸的种,后来在泰国也发现有分布[13-14]。1888 年,Pfitzer 基于该种独特的形态特征,以该种为模式,建立了石豆兰属的1 个组B.sectionLemniscataPfitzer[15]。此次,我们在中国云南首次发现了该种,目前仅见于海拔2 100 m 的镇沅县。本文基于详细的形态学研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细节图,为研究该种及组的系统位置提供依据。

旒带石豆兰(新拟) 图1,2

Bulbophyllum lemniscatumC. S. P. Parish ex Hook. f., Bot. Mag. 98: t. 5961, 1872. Type: Myanmar:Zwakabin, Moulmein, Parish 211 (holotype, Kphoto!). ——Phyllorchis lemniscata(C. S. P. Parish ex Hook. f.) Kze., Rev. Gen. 2: 677, 1891. ——Hordeanthos lemniscatus(C. S. P. Parish ex Hook. f.)Szlach., Richardiana 7: 89, 2007.

附生草本。根状茎匍匐,粗约1 mm。根数条从根状茎的节上及假鳞茎基部发出。假鳞茎聚生,压扁状卵球形,直径1.0~1.8 cm,干后表面皱缩, 顶生2 枚叶。花期时无叶。叶纸质,卵状披针形,长4~6 cm, 中部宽1~1.5 cm,先端渐尖,基部收狭, 近无柄,先花后叶,新叶在花后生出。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纤细,长4~8 cm,粗约1~2 mm,中部以下被2~3 枚鞘所包,鞘膜质,筒状,长5~6 mm,先端锐尖;总状花序长2~4 cm,从花葶顶端弯垂,密生多数小花;花苞片钻形,长3~4 mm,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绿色,共长约3 mm;花深紫红色,长约4 mm;3 枚萼片深紫红色,卵状三角形,近等大,长约4 mm,宽1.3 mm,背面密生白色细长纤毛, 背面近先端处长有一个带状附属物,长6~10 mm,由宽约0.2 mm 的6~8 条白色近透明的纵向褶片围绕中轴形成,中轴紫色;两侧萼片各自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小,膜质,镰状披针形,长约2 mm, 中部宽约0.5 mm,中脉处具一紫红色条纹;唇瓣长约1.5 mm,紫黑色,肉质,舌形,全缘,先端钝圆, 在中上部向外下弯,基部具凹槽,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不动关节;蕊柱高约1 mm,宽约0.5 mm, 黄绿色;蕊柱齿钻形,长约0.6 mm;蕊柱足三角形, 先端尖,长0.5 mm,具紫色斑块,基部黄色;药帽半圆形,宽约0.2 mm,黄色,前端圆钝,顶部中间具深紫红色细乳突;花粉团4,2 对,每对不等大。花期3—5 月。

生境:常绿阔叶林疏林,附生于溪旁树干侧枝上的苔藓丛中。

凭证标本:中国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海拔2 100 m,2021年3月25日,张煜和张泽053 (HITBC!)。

分布:中国云南省镇沅县(新记录);缅甸及泰国。

濒危等级评估:该种仅在云南镇沅县发现1 个居群,个体数小于50 丛,根据IUCN 物种濒危等级和评价标准,旒带石豆兰在我国应列为极危等级(CR)[16]。

分类学评述:旒带石豆兰的花萼上具有带状附属物,在石豆兰属植物中是比较特别的。Hooker在发表该种时,描述萼片附属物由10 个褶片组成,在精美的插图中也绘出了这一性状[13]。Seidenfaden研究了Hooker 的模式标本,认为褶片只有6 个[14]。而据我们观察采集的新鲜花材料,褶片数量为6~8个(图2: L)。目前发现除旒带石豆兰外,B.lemniscatoidesRolfe 和B. tripaleumSeidenf.的萼片上都有带状附属物,后2 者分布于东南亚,在我国未见分布[14]。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的B. lemniscatoides与旒带石豆兰在植株体态和花结构上都很接近,区别仅在于萼片附属物的结构,B. lemniscascatoides的萼片附属物为棍棒状,上面有瘤状突起,并非旒带石豆兰的褶片结构(图2: L)。Pfitzer 以旒带石豆兰为模式,建立了sect.Lemniscata[15], Gravendeel[1]根据双叶及落叶习性的特征,又把具双叶和落叶习性的石豆兰属植物(约30 种)归入了该组。

图2 体视显微镜下的旒带石豆兰的花结构。A: 去掉中萼片的花; B: 中萼片背面; C: 中萼片腹面; D: 具附属物的中萼片; E: 侧萼片背面; F: 具附属物的侧萼片; G: 花瓣; H: 唇瓣正面及侧面; I: 唇瓣、合蕊柱及子房; J: 2 个侧萼片与蕊柱足贴合生长; K: 合蕊柱侧面,示蕊柱齿; L: 萼片附属物; M: 药帽背面及腹面; N: 花粉团背面和腹面。Fig. 2 Flower structure of Bulbophyllum lemniscatum. A: Flower without dosal sepal; B: Abaxial dosal sepal; C: Adaxial dosal sepal; D: Dosal sepal with appendage; E: Abaxial lateral sepal; F: Lateral sepal with appendage; G: Petals; H: Front and side view of lip; I: Lip, column and ovary; J: Two lateral sepals and column foot; K: Colum, side view; L: Appendage of sepal; M: Anther cap, adaxial and abaxial view; N: Pollinia, adaxial and abaxial.

但我国石豆兰属的属下分类系统中,双叶及落叶习性的种类划归为双叶组sect.PleiophyllaJ. J. Smith,包括尖叶石豆兰(B. cariniflorumRchb. f.)、二叶石豆兰(B. shanicumKing & Pantl.)、球茎石豆兰(B.tristeRchb. f.)、落叶石豆兰[B. hirtum(Sm.) Lindl.]和直葶石豆兰(B. suavissimumRolfe)等5 种[3]。Averyanov 在对sect.Lemnisacta进行分类修订时,将sect.Pleiophylla处理为sect.Lemnisacta的异名[17]。这些具双叶及落叶习性的石豆兰属植物是否与旒带石豆兰近缘,这个组的划分是否自然以及该组的分类学命名问题,还需进行详细和深入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

致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谭运洪协助鉴定标本并进行讨论,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长约标本植物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边走边看
树枝变虫虫
厘米和米的争吵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