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关键词:疼痛护理模式;生命体征;新生儿;疼痛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6--01
新生儿因为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其对于疼痛的感知不够敏感,往往不必进行疼痛护理。但目前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便具有疼痛感知能力,但无法通过言语进行表达,但能通过反射等表现出来[1]。另外,如果新生儿长时间处在疼痛的状态下,也容易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对于新生儿的神经发育存在负面影响。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在新生儿致痛操作中,减少新生儿的疼痛感,本文旨在探究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入的新生儿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男女人数:26:19,胎龄39-42(39.5±4.8)周,自然分娩28例,剖宫产17例;观察组:男女人数:27:18,胎龄38-41(40.3±4.5)周,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16例。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进行常规照护及抚触。
观察组:应用疼痛护理:(1)环境干预:病房应当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减少阳光直射,应用遮光毯或暖箱罩,保证新生儿床旁的灯光度较为合适;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保证动作轻缓,降低噪音,确保新生儿的生命水平。(2)非营养性吮吸:在为新生儿开展致痛操作前,提前在其嘴里放好安慰奶嘴,使其吮吸,转移痛感,等操作结束后,取出安慰奶嘴。(3)袋鼠式护理:在为新生儿开展致痛操作过程中,让其处在直立姿势,同时贴在护理人员胸口,保证其较为舒适,给予其温暖和保护,并进行轻拍、按摩、拥抱等行为。(4)音乐干预:音乐胎教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疼痛感。在为新生儿开展致痛操作前10min,开始播放新生儿喜欢的胎教音乐,到操作完成10min后,关闭音乐。播放音乐过程中,音量保持在55-60分贝,让播放器离胎头0.5m左右较为合适[2]。而没有进行音乐胎教的新生儿,可以播放柔和、舒缓的摇篮曲或轻音乐,并抚触其身体。
1.3 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生命体征指标及疼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述,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护理前,两组新生儿生命体征均无显著差异,P>0.05;護理后,观察组生命体征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 讨论
有关学者发现,长时间的疼痛刺激会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受到损伤,不利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因此应当注意新生儿的疼痛护理。疼痛护理避免了常规护理存在的问题,从新生儿实际情况出发,更有针对性、个性化,有利于改善新生儿心理状态,降低相关操作中的疼痛感,利用非营养性吮吸提升其口腔触觉,增加疼痛感受阈值,促使5-羟色胺释出,改善新生儿疼痛情况[3]。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新生儿生命体征及疼痛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命体征指标及疼痛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新生儿体征指标,缓解新生儿疼痛状况,临床具有推广普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美玉.PRECEDE模式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34):4782-4785.
[2]王小娟,张海艳,赵桂娥,马小宁.袋鼠式护理对疼痛引发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等指标干预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0):2525-2527.
[3]吴梦.袋鼠式护理干预模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292-3293,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