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旅融合创新 赋能文化强省建设

2022-06-10 01:16邵颖萍
群众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旅消费融合

邵颖萍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明确“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发展目标,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应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提质增效,探索形成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全面实现文化强省建设新的跃升。

高水平优化地域生产力结构,形成文旅发展合力。强自信彰显区域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性的战略共识,挖掘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地方文化内涵,构筑大运河文化、海洋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区域文化传承高地,打造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统筹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区域间文化和旅游融合互動,形成共建基础设施、共推重大项目、共享客源市场、共创知名品牌的联动发展格局。大格局构建文旅空间体系。重点打造扬子江创意城市群、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沿海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等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的“两廊两带两区”旅游空间体系,加快推进资源禀赋突出的文旅目的地品牌建设。做内容调优文旅产业结构。加快提升文化服务业内容比重,加强原创内容生产、核心技术研发升级和衍生产品创新开发,完善版权保护、展览展示、交易推广等产业链条。锚定数字文旅未来航向,重点关注新兴媒体、智慧旅游、文化艺术金融、高端数字文化装备等产业链环节,鼓励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向数智化转型,加强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博物馆等应用场景建设。率先构筑平台经济优势,优先集聚知名数字文旅内容供应商、渠道运营商和文化投行机构,探索打造文旅产业要素投资交易平台和文旅新型业态培育平台。

高要求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树立文旅融合时代标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构筑红色文旅高地。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彰显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和淮海战役精神等最具江苏特色的革命精神,重点提升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一批红色文创产品、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教育研学项目,更完整、全面地呈现红色历史,延长红色旅游IP价值链。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未来遗产行动。以活态保护、数字修复、文旅开发等方式有效传承悠久历史和传统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地方文化、自然遗产,拓展自然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方式,鼓励传统工艺振兴和工艺美术规模化协作生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调整文艺创作生产方式,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培育网络作家、数字画师等新媒介文艺社群,围绕江苏优秀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推动网剧、网综、广播剧、微电影等新兴视听内容有序发展,促进艺术与技术深度交融、美学与科学交互增益,持续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江苏标识的现象级文艺作品。

高质量搭建文旅产业价值网链,回应数字经济创新要求。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创新驱动力。做大做强影视与融媒体、数字出版、动漫电竞、艺术品交易、网络视听等重点领域,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数字化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实施文旅和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开展智能场景感知、人机交互、全息展演、沉浸式演出等体验互动与呈现技术研发。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扩容。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传统消费的梯次消费、循环消费和品牌消费,鼓励发展定制、智能、互动等新型消费,壮大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形态,倡导无接触消费,支持发展共享消费。挖掘新生代消费和银发消费市场潜力,引导品位消费和审美塑造,搭建充满选择机会的多元消费场景和文旅商圈。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零工经济和充分就业。推进文旅与城乡统筹发展、富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向教育研学、康养医疗、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跨界延伸,催生新业态、创造新岗位,激发产业倍增效应。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直播带货、社区商业等带动面宽、成长度高、灵活性强的行业领域。

高品质探索文旅产业融合跨界,丰富生产消费应用场景。推动交文旅融合,提升交通枢纽“第一印象”。探索建立交通、文旅、公安等部门间的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一体化交通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率“快进”网络和高品质“慢游”系统,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旅居车网络;开发旅游直通车、主题专列等个性化旅游客运业务和公路、轨道、水上、航空精品游线,展示区域人文特征及旅游特色。加快商文旅融合,引领城市生活主客共享场域。结合城市地点精神、集体记忆、日常生活和市井文化,依托商圈、街区、市集等空间载体,形成一批景观风貌和谐、主题特色鲜明、客群定位精准、功能业态互补的商文旅融合空间;加快引进新零售业态和服务体系,鼓励知识综合体、体娱综合体、乐园商街、艺术商圈等体验型、创意型、智能型新兴商业,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咨询服务嵌入商业空间。鼓励农文旅融合,丰富乡村经济多元跨界业态。推进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壮大旅游民宿、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持续完善彰显江苏田园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城乡需求的产业体系,实现传统农耕文明的优秀遗存与苏派文化紧密结合。促进工文旅融合,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加强省级工业遗产项目库建设,探索建立分级保护利用机制,结合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和空间内容,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包括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影院等公共服务功能,商业综合体、工业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影视拍摄基地等产业创新功能,遗址公园、城市绿地等生态涵养功能等。

高标准培育文旅融合社会生态,激发文旅可持续发展活力。优化和健全政策机制。强化超前布局和过程指导,变“负向管控”为“正向激励”,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适当增加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比例。推动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相应的文旅产业政策应集中在保证疫情防控、加速行业恢复、推动文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等重点上。塑造和传播国际形象。以国际话语、全球审美和世界认同来讲好江苏故事、塑造中国符号,创新江苏文化输出的组合形态和链接网络。围绕名家、美景、优企、特品打造一批江苏文化符号、文化面孔、文化名片,开发江苏声音IP、超级城市IP等新兴品牌,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感召力和公信力。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对接省市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进一批文化旗舰型、地标型项目,加大对文化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和企业总部的招引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完善不见面审批、并联审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机制。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建设。

(作者系江苏城市智库副秘书长,南京文旅融合创新研究博士工作站主任)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文旅消费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