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资料袋”模块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依仗。将教材中的课后“资料袋”巧妙地运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料袋”的价值,还可以有效增强各类活动的教育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资料袋”巧妙运用在课前预习活动、课堂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实践、课后写作拓展训练等环节。通过在上述环节巧妙运用“资料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以及发展。
一、运用于预习活动中,奠定理解课文基础
小学生具有认知和阅历都较少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也就导致学生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时容易遇到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的思维较为简单,所以他们在理解课文时对内容往往会不求甚解。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都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将“资料袋”运用于课前的预习活动中,就可以结合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理解、不断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这样的课前预习活动,还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以《观潮》为例,虽然文章以较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钱塘江大潮,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见到过。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学生都会在潜意识中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和平常生活中见到的江潮不同呢?”但是,由于小学生个性较为活泼,且研究意识较差,所以他们不会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这便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课文中将大潮比喻为奔马的形象性,而是会认为作者是在以想象的方式写比喻句。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便可以特意要求学生阅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以此对大潮的形成有一点基础的认知。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微视频,视频内容为小实验,即教师在家庭中的卫生间或者洗碗槽中,以倒水冲击“墙壁”为例,对课文中的大潮、“资料袋”中的三角形地形进行真实复制。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教师可以先只展示实验,再给出以下问题:结合“资料袋”内容和实验内容,仔细想一想文章中比喻等语句的真实性。
通过结合“资料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教师便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激发并引导学生的潜意识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课前预习阶段对课文产生较为深刻的认知,进而为课堂上的阅读理解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于阅读理解中,锻炼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学生单纯吸收知识的过程,也应该包括学生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课文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与“资料袋”相关的任务。在这种任务中,学生需要结合其它课文后的“资料袋”形式,然后以本节课的内容为主体,让学生基于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与同伴进行交流、自主进行深入思考等方式,完成教师设置的“资料袋”相关任务。
以《木笛》的教学为例,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有较强的价值。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并没有写成小学生能够快速感知其中悲恸情感的详细形式,而是将背景放在了“资料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表达”任务。这一任务的主题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以及资料袋后,说一说自己对十二月十三号的认知、对朱丹的认知。这样的问题有较强的指向性,但学生们依旧较难契合文章进行回答。比如,有的学生只是简单地说这一天大家都很悲伤,所以朱丹不能演奏欢快的曲子。对此,教师就需要再进行相应的辅助引导。
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视频内容包括“人们祥和地生活”“瑟瑟发抖躲在家中”“被日寇追杀“等三个部分。播放视频之后,教师再以所在的城市举例,让学生将自己对城市、人口的认知和“资料袋”中的数字联系起来。在有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对“资料袋”中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而对课文中朱丹的反应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理解课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而对小学生而言,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并不是他们能够简单地理解的。这时,课文后的“资料袋”就起到了辅助理解、延伸拓展的作用。教师需要利用好“资料袋”的内容,通过引入更多的资源、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行为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
三、运用于口语交际中,指引学生发散思考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里的重要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而“资料袋”还有助于提升口语交际活动的教育价值,并且丰富口语交际活动的类型。即在相应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将“资料袋”中的内容作为学生交流的核心,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历认知,发散思维,再进行交流。如此,实践活动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学习效果会更显著。
以《牛郎织女(二)》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这一故事中“银河”的背景知识,为故事添加了一丝现实的色彩。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讲故事口语交际的主题,开展一个小型的交流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以及课文进行发散性思考。比如,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引导:“人们结合天上的星星命名牛郎、织女星,并基于银河创造了天河这一神话概念,那么大家还能想到哪些与天文相关的神话概念以及神话故事呢?”在这样话语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充分发散思维。比如,很快就有学生想到了太阳、月亮等天体,并分享了自己所知道的神话故事。对于月亮,有的学生很快想到了“嫦娥”,并说出了“嫦娥”居住在月球上的故事。而从教师的视角看,学生的这一故事还不够完善,没有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对此,教师便可以进行补充:“这个神话故事让老师想起了我们国家的探月工程呢!宇航员就和‘嫦娥’一样,飞了好久才飞到月球。你们觉得为什么古人要让‘嫦娥’飛到月亮上而不是深山中呢?”对此,学生们的思路会更加宽阔,进而进行更热烈的交流。
在应用“资料袋”开展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有局限性,进而导致学生的口语交际存在较强的表面性和随意性,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交流能力。所以,教师就需要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或者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表达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地发散。如此,教师不仅能够催化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于写作训练中,辅助学生进行写作
“资料袋”的文字属性相对较强,因此其应用价值中,辅助写作训练的价值也相对较强。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资料袋”巧妙运用在课后的写作训练活动中,并基于“资料袋”中的内容,适当将写作活动与其它教学活动相联系,以此增强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前,在现实中,学生的写作、阅读、理解等能力是相对较弱的,并不是全部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師设计的任务。所以,教师需要通过QQ等线上渠道,与学生保持联系,保证学生应用“资料袋”的效果。
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这一课的“资料袋”提供的是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教师便可以以这一资料袋的形式和内容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引导。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做表格的观察记录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写作。比如,教师提问:
表格中的吃食情况老师不太理解呢,什么是嫩的桑叶呢?
它的颜色是什么?像什么呢?
在观察日记中如何写好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观察日记的思路有较强的指引作用。学生们对此的回答会更加多样化,有的学生会直接回答教师的问题,如嫩不嫩可以靠颜色区分;有的学生则会想到其它的描写角度,如嫩的叶子水含量较多,可以挤压出水。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学生们很快地以“资料袋”为基础,交流了彼此对写观察日记的想法和建议。基于此,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观察写作任务;并且为了保证学生的观察、写作是真实的,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等形式,随机挑选几位学生,以线上访谈的形式,对其观察情况进行监督。如此,教师即不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太大的负担,自身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并且也能够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
“资料袋”的内容是固定的,在利用资料袋时,教师需要以实际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主。而在用于辅导写作环节,教师则更需要引导学生基于“资料袋”内容进行写作方向的思考,并在学生思考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如此,教师才能够更有效地挖掘出“资料袋”的价值。
五、要灵活使用资料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时,课后“资料袋”和语文教学要素间息息相关,所以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要求,联系教学目标,发挥资料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细致指导,促使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时,应使用这一课“资料袋”,便可为学生提供做表格技巧以及图文结合的观察记录方法,进而有效落实本单元语文目标。在教学实践时,教师参照“资料袋”,动员学生细致阅读文本,将文本中的精彩之处记录下来,指导学生参照课后资料袋内容,应用课余时间观察事物特点,这样一来便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其日后有效完成观察日记夯实基础。在语文教材课后的“资料袋”中,有很多内容都在描绘与讲解文本有关的知识,这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关键资源,具有“隐性”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资料袋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练习,便可有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充实语文学习活动。在讲解《景阳冈》相关内容时,通过应用“资料袋”,以图文并茂的方法为学生讲解《水浒传》相关内容,描绘水浒传英雄好汉经历。
在教学之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水浒传》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邀请学生将自己对人物的看法与同伴进行交流,点评自己所喜爱的人物,或者通过手抄报等方式为自己的小伙伴介绍英雄人物。由此一来,在如此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内,便可促使学生深刻了解人物,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更利于其提高语文素养。
六、要丰富“资料袋”,加强学生学科素养
“资料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补充文本内容,但由于受篇幅等因素影响,在应用时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参照教学实际要求,扩编资料袋以及补充资料袋,指导学生广泛收集信息、应用信息、处理信息,提高获取信息和高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形成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资料袋”内展现的内容,都与文本相关,属于文本中的典型信息,难以面面俱到地讲课文内容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尝试着自主收集资料,不断充实资料袋内容。课堂教学之际,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特点,鼓励学生补充“资料袋”,这样才能令文本更丰富一些。
比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发挥“资料袋”的牵引作用,要求学生补充恐龙飞向蓝天以及恐龙发生变化、变成鸟类这一过程的相关资料,也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个人爱好,查找相关话题资料,并将其融入到“资料袋”内。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活力四射。
再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联想《蜜蜂》内容,收集《蜜蜂》资料袋,观察《蜜蜂》“资料袋”内容和形式。接着,指导学生仿照前面所学过的“资料袋”,收集叶圣陶作品写作风格以及文学成就等内容,自己创编“资料袋”。在学生收集“资料袋”以及创编“资料袋”的过程中,便可加深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促使其产生探索叶圣陶先生其它作品的欲望。又如,在教学《纳米科技就在我们身边》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纳米技术”这一热点话题,结合文章中的具体知识,收集与纳米相关的资料。比如,纳米技术应用案例、纳米技术危害以及生活中的纳米技术等,通过“资料袋”形式呈现这些知识点,并和组内同学讨论,这样即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并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资料袋”因其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文的联系、指向课外各方面等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中有着极强的应用价值。然而,若仅依靠教材里的“资料袋”,则难以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诉求,所以在学生初步了解“资料袋”内容构成、呈现方法以及表现特点的情况下,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特色,鼓励学生模仿教材“资料袋”形式,自己补充“资料袋”的内容或者重新创编“资料袋”。通过有效的指导方法,加深学生对资料袋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为日后有效辅助教材教学铺好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韩文文,山东省青西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