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 万千物种迁地保护的“诺亚方舟”

2022-06-10 20:53卢燕符超
绿色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诺亚方舟植物园物种

卢燕 符超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基础上扩容增效整合而成,规划总面积近600公顷。

国家植物园是标志性的国家象征,在首都设立国家植物园,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国家植物园是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凝聚几代领导人关怀专家民众的共同心愿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约有3.7万余种,大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凝聚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是植物学家的热切期盼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愿。

早在195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0位青年科学家向毛主席写信,提出建设国家级的北京植物园。当年的上书人之一植物学专家阎振茏回忆道:1953年,我们就为建设植物园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引种、栽培。可园址始终悬而未决。于是第二年,我们10个热血青年你一言我一语的把我们的心里话,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标汇集成文字,上书给党中央、毛主席。

这个建议得到毛主席重视和时任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同志的批示。1956年,由中科院与北京市联合上报国务院的“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得到批复:“批准设立北京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园林局共同领导”,并拨经费560万元,用于第一期建园工作。于是,一座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北京植物园诞生在香山脚下香颐路边,这也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个植物园。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北京植物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国家植物园的设立和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已收集各类植物1.5万余种,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拥有国内顶尖的植物科学研究队伍和平台,包括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植物科学研究、迁地保护、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承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任

國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周志华副司长在谈到国家植物园建设背景时指出: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携带的遗传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核心战略资源。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绝灭,亟待采取有效的保护拯救措施。物种保护主要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对某些物种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繁殖,在野外已经很难恢复,就需要一些人工的辅助措施,植物园在这方面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洪德元院士表示:由国家批准设立的国家植物园,是代表一个国家植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利用的最高水平。

资源共享引领示范

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和可靠

周志华告诉记者,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启动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意义重大。一是各国家植物园之间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宏观植物学研究水平;二是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因区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的灭绝风险,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三是有利于引领示范全国植物园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植物园建设、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各植物园均衡发展;四是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收集展示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使国家植物园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周志华说。

国家植物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汪小全所长在谈到国家植物园建设的意义时表示,设立国家植物园非常及时,不但开启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更是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又一重大举措,同时与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美互补。国家植物园的设立,是对我国宏观植物科学研究的重大支持和推动,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科学利用具有深远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

物种极大丰富战略资源储备雄厚

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国家主导部门从国家层面开展植物迁地保护,兼具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国家植物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植物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

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叶建飞在谈到国家植物园和其它植物园的区别时介绍,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根本特色,也是国家植物园与其他植物园的主要区别。无论是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还是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上。“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要具备国际一流的科研与科普水平,尤其是在宏观植物学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果脱离了科学研究,我们就不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生存状态、遗传多样性,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就会盲目;科学研究也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脱离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就成了无源之水。”叶建飞补充道。97F55C8E-96FE-4889-ABCE-291E981564C3

国家植物园不但物种极大丰富,更是国家植物资源的贮备中心。叶建飞介绍,国家植物园种质资源和物种数量多、规模大,活植物物种数量、植物标本和种质资源(包括种子、DNA和离体组织等)等的储备量十分丰富,是保护濒危植物的主要阵地和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

周志华说:“国家植物园是植物科学研究和传播的交流中心,有世界先进的科研能力、科普水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传承植物园建设发展的科学内涵,园林园艺的艺术和文化底蕴。”

三大优势让首个国家植物园落户北京

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在谈到国家植物园为何建在北京时,周志华指出:“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国家植物园和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一样,是重要的标志性国家象征,首个国家植物园建在北京首先有利于展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成就,讲好植物保护的中国故事,满足首都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国际交往的职能;其次,首都聚集了很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比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是重要的植物研究的国家队。要发挥国家植物园科学研究的功能,这样的支撑团队必不可少;最后,国家植物园是我国植物园体系的组成部分,按照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区域性国家植物园来共同完成迁地保护的重任。”

对于选址北京,科学家们也纷纷表态。

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迁地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贺然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有40余个国家设有国家植物园。主要发达国家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在首都设有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资源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双方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成立理事会,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为稳妥有序推进国家植物园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提供坚实基础。

汪小全表示,中科院植物所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植物科学研究机构,近百年来,一直引领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拥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和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南北两园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建有牡丹、睡莲、野生蕨类植物等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280万份。北京市植物园拥有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是海棠新品种最终认定、命名、发布的唯一渠道。这些都为国家植物园的设立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植物迁地保护意义非凡

国家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展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成就。迁地保护也是在国家植物园建设中被提及最多的词之一,那么什么是植物的迁地保护,它又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叶建飞介绍,1985年,第一次“植物园和世界自然保护战略”国际会议在西班牙召开,把植物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迁地保护成为植物园越来越重要的使命,植物园也被称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被日益重视、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由于威胁生物多样性因素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任何单一的保护方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周志华在谈及迁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时给出了具体的案例和数字,从中不难看出迁地保护的必要、重要和艰难。

“在迁地保护方面,专家学者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很艰辛和艰难。比如漾濞槭,是一种只生长在云南省漾濞县的植物,最初发现的时候只剩下4株,后来又陆续发现了500多株。专家学者看到这个物种已经十分危險,就想方设法,一方面加强就地保护,一方面做物种的繁育,目前已经有数万株了。还有一种叫普陀鹅耳枥的植物,发现时是全球唯一的一株,可谓地球的独生子,它只生长在中国的舟山群岛上。通过二三十年的努力,2008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万株,到2015年时又增加到了4万株。另外,有一种高大的树木叫华盖木,因树冠形似华盖而得名。刚发现时只有6株,专家学者立刻启动保护行动,在基层林草部门帮助下,又陆续发现一些,一共52株。经过迁地保护,扩大种群,繁殖以后,现在达到了1.5万株。”

周志华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乐观的例子,有一些真的保护起来特别艰难。“比如,元宝山冷杉,只在中国云南的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当时发现了500株。通过野外保护,去除病虫害,垃圾、人为干扰等威胁,经过繁育后,又向野外回归,陆续回归了300株。还有一种叫滇藏榄的树木,仅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与缅甸交界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发现时只剩下14株,通过各种保护努力在2019年时增加到150株,并且往野外回归了30株,看到这个数字,大家就知道其艰难程度了吧。”

既然首个国家植物园设在北京,而北京地处我国北方,适合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不算最好。这些年在迁地保护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才能脱颖而出呢?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王康馆长介绍,从上世纪末至今,北京植物园在对中国高等植物进行全面的物种编目、野外考察和濒危状况评估工作基础上,重点对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类群开展了活植物收集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保存了2000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兰科活植物,并重点对大花杓兰、丁香叶忍冬和百花山葡萄等濒危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工作。以大花杓兰为例,早在2004年,北京植物园就启动了北京地区杓兰属植物的资源调查和保育研究,让濒危物种大花杓兰的种群得到恢复,重新在北京的高山上绽放。2008年后,又开始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杓兰属植物野外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自2016年起,北京植物园保育研究团队前往位于横断山脉的四川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当地兰科植物的保育生物学研究,2019?2020两年间近地回归大约4000余株温带高山兰花幼苗。此外,北京植物园还和青海三江源、吉林长白山、内蒙古额尔古纳等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保育研究和野外回归工作,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保育项目,每年都有来自新的地区或新的种类加入。97F55C8E-96FE-4889-ABCE-291E981564C3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那么,首个国家植物园将来到底会建成什么样?

在国家植物园揭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其发展目标和规划。国家植物园坚持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的理念,充分发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陆续完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迁地保护研究中心、种质资源保藏中心、标本馆二期、五洲温室群等项目,建设28个特色专类园。面向植物科学前沿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物资源安全等重大需求,在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理、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式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创新生物多样性监测、植被重构与生态恢复、智能植物工厂等核心技术;打造国家级园林园艺展示和科普宣教基地,完善科学传播体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和健康游憩服务,将植物展示与园林艺术、传统文化相结合,达到科学与美学的完美统一,让全民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促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还将同上百个国家的植物园和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草局将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本着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总思路,“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同时,广州以及很多地方也在积极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这个门槛有多高?我们又会怎样高质量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周志华告诉记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思路,加快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综合实力、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地方建设条件等因素,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构建以若干国家核心植物园为主体、区域综合性植物园为骨干、特殊环境、重要资源国家特色植物园为站点组成的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制度体系和国家迁地保护研究网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国家植物园体系将成为拯救万千物种免于灭绝的“诺亚方舟”,专家学者发挥才智的科学殿堂,更成为社会公众感受园林园艺,去了解和探索自然奥秘和感受文化艺术之美的美好优雅空间。

链接:国家植物园标志

国家植物园的标志由艺术大师韩美林设计创作。标志上的植物是银杏和水杉。标志采用上下平衡的螺旋线构成格局,巧妙借助植物形态的艺术变形与可塑性处理,将水杉和银杏叶平衡安排进行适合设计。表达关注自然生态平衡与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螺旋结构之外是“C”形的炫动笔触,“C”是中国的英文“CHINA”的字首,象征了中国与国家级的识别,另外也使图形更加紧凑、一体。同时,也是植物藤蔓枝叶与植物种子的抽象表现。整个构图为圆形,代表我们生存的地球,保护好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保护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银杏随处可见,水杉在北京樱桃沟有北方地区最大面积的水杉林。为什么选择这两种看似普通的树木呢?

王康馆长给出了答案,银杏和水杉均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植物,是第三、四世纪冰川孑遗植物,均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树种,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同时,银杏和水杉在国家植物园南北两园均有大量保育栽植。其中,北园的黄叶村和树木区有银杏保育区,在盆景园和卧佛寺有多株银杏古树,最长树龄超过千年;北园樱桃沟和南园园区有水杉保育区。水杉是1941年中国植物学者在湖北利川谋道镇首次发现后70年代初引种到北京,现在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水杉保育林。97F55C8E-96FE-4889-ABCE-291E981564C3

猜你喜欢
诺亚方舟植物园物种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漂流记2》4·8开画
丽水发现新物种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游中山植物园
成语植物园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上海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