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状物散文的高阶境界,是物态物语的个性呈现、情感的诗意表达和哲思的创新阐释,那么如何写高阶境界的状物教文呢?
雪之语
安 黎
雪是雨乔装打扮后的模样,仿佛雨在出席一场假面舞会时,戴了一副假面具那般。
很多人误以为雨是雨,雪是雪,两者互不搭界,其实谬也。雨和雪,质地皆为水,仿佛同一个人着装的时常变换,夏天露肌肤,冬天穿棉衣。
雪最畏惧的是太阳。太阳照射,温度抬升,雪立即被打回原形,还原为水。
就性情而论,雨和雪大为迥异。雨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像含冤者的泪珠,亦像吊唁者的悲泣;而雪,则是欢笑着降临人间的,像芭蕾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像新娘投向新郎怀抱的撒娇。前者,酣畅淋漓;后者,婉转含蓄。
需要时,雨是甘霖;不需要时,雨是灾难——需要时的雨,仿佛慈母的乳汁,赋万物以生机,予生灵以滋养;不需要时,雨是暴君,以雷霆的暴怒,毁田损屋,谋财害命。比起雨来,雪任何时候都是可爱的,尽管偶尔亦出现雪灾,但整体上,雪是造福者,是救赎者——干枯的冬季,因雪而温润;无花的季节,因雪而浪漫。
雪仿佛未染尘埃的初生婴儿,皮肤白嫩而光洁,目光纯洁而透明,性格活泼而调皮。
冷空气是雪的缔造者,因此人若欢喜于雪的美妙,就要先忍受冷空气的肆虐。是冷空气,把高空里液态的雨予以凝固,然后又逼其像伞兵一样地降落,于是大地才银装素裹,一袭洁白——凡造物主创造的东西,无一样多余,无一项百无一用。那些貌似负面的物事,探究其里,都会发现无不潜藏着正面的价值。相比于造物主的深刻,人却是肤浅的,总是用二元化的思维来为事物定性,非好即坏,非坏即好,坏就坏得一无是处,好就好得白璧无瑕。这等极端化的认知与表达,无疑失之于客观和理性,完全忽视了事物简单之中蕴含的复杂。实际情况也许是:好的,不一定真好;坏的,也不一定真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才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就冷空气而言,它仿佛永远站在人类观念的被告席上,饱受诟病与指责,宛若生命的杀手,萧条的主谋,面目狰狞而心肠歹毒,唯有千般罪,却无一份功。然而冷静思之,如果没有冷空气,世间又会怎样?燥热还能退场吗?雪花还能飘拂吗?枝头还能新老交替吗?土地还能冬眠歇息吗?季节还能转换轮回吗?
雪驱逐着冬日的寂寞,也掩饰着冬日的荒凉。从这个角度审视,就会发现雪像面具,像作弊者,给予人的是无比虚幻的假象。黑的不黑了,脏的不脏了,乱的不乱了,矮的因雪而增高,瘦的因雪而肥胖,路上的坑洼被抹平,墙根的裂缝被掩盖,那些污秽污迹,都在粉饰中统统消失——雪也许无意,也许故意,执意于让世界单一化,从而模糊人的心智,降低人的辨识度。
单一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其后果必然是单调。食物再可口,连吃生腻;脸庞再妩媚,久看生厌。唯有不断地变化,才能保持审美的永不疲劳。任何一种单一,皆是对丰富多彩的背叛,必遭人心的抵触。雪的意图,在于消灭冬日的单调,却岂不知,在浑然不觉中,自己造就了新的单调。好在雪不贪婪,不骄横,在明白渺小的自己,仅为大地的旅客而非大地的君王后,稍坐片刻,就趁着阳光的抚摸悄然溜走。
雪营造的单调,属于无心之过,不足以将其功德遮蔽。总体而言,雪性情温和,心肠良善,给大地以赐福,给人间以吉祥,给草木以茁旺。雪让干燥的喉咙不再干燥,让憋闷的胸膛不再憋闷,让雾霾趋于消散,让狂躁归于沉静。基于此,我们为雪的降临而欢喜,为雪的贡献而感恩。
(选自2021年第12期《美文》)
一、物态物语的个性呈现,是状物散文营造高阶境界的感性基础
这篇散文所状之物,以雪为主,旁及与雪有关联的雨和冷空气。笔墨到处无不联想新颖,个性鲜明。作者有时新奇设喻,如将雪喻为“未染尘埃的初生婴儿”,凸显其“皮肤白嫩而光洁,目光纯洁而透明”的“可爱”;有时则运用比较拟人法,说雨“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是“含冤者的泪珠”“吊唁者的悲泣”;雪呢,则是“欢笑着降临人间”,是“芭蕾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构成个性鲜明的对比;有时会以调侃语描述动态变化,例如说雪在阳光直射之下,会“明白渺小的自己,仅为大地的旅客而非大地的君王后,稍坐片刻,就趁着阳光的抚摸悄然溜走”。这些联想独特、别出心裁的物态物语,逼真传神,为情理的生发、拓展、延伸提供了基础。
二、情感的诗意表达,是状物散文营造高阶境界的动人灵魂
状物散文的高阶境界,要求抒情时形象思维独特,蕴含丰富,文学性强。文章形容雪“像新娘投向新郎怀抱的撒娇”,其喻体之新,动态之美,令读者浮想联翩。作者形容雪的形成过程也富有诗情画意——冷空气“逼其像伞兵一样地降落,于是大地才银装素裹,一袭洁白”。作者还一连用“……雪花还能飘拂吗”等5个反问句,激起读者对冷空气的敬畏之情。这些形象化的诗意表达,使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具有拨动心弦、引人一读的魅力。
三、哲思的创新阐释,是状物散文营造高阶境界的理性旨歸
状物散文的就物说道、借物明理,必须注重人生哲思的创新阐释。文章多次由自然现象生发拓展开去,理性之光不时闪现,照亮读者的内心。例如,“事物简单之中蕴含的复杂”,我们必须远离简单化的“二元思维”,从“貌似负面的物事”中发现潜藏着的“正面价值”;我们不能被“虚幻的假象”所迷惑,学会透过“面具”探明真相;我们必须拒绝“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单一”“单调”,保持“丰富多彩”的审美眼光;我们必须像雪一样勇于“自省”改错,让阳光普照世界,万物美丑分明;我们应该“给大地以赐福,给人间以吉祥”,为社会建“功德”,“让雾霾趋于消散,让狂躁归于沉静”……由于上述这些“道”与“理”不是来自空洞直白的说教,而是道由物来,理由物出,实现了物语个性、情感诗意和哲思阐释的交融统一,从而引领读者增长人生智慧,进入灵魂澄澈的高阶境界。
最后一瓣香
万宇青
夏日將尽,早晚不得不套上外套。夜里十点左右,我来到楼下,晚风拂面,凉浸浸的,还沁着点湿意。
也许是与它有缘,没有刻意寻觅,不需一丝蛛迹,我一眼便认出了它——那朵栀子花。头顶未灭的灯光,隐隐绰绰罩下一片光纱。夜色里的它,在丛丛绿叶里显得独特。花有我拳头大小,开得自在坦荡;微微摇曳,舞姿曼妙。用手轻触花瓣,顿觉柔软纯净。我虽然近来感冒,但那缕缕清香仍然侵入了心脾。它单纯得像位小姑娘,仰着头天真地望着我,还调皮地眨着眼。
此时,我更从心底深深喜欢上了这朵花。它已经送走了许多兄弟姐妹,现在虽然孤零零的,却开得恣肆。我惊异于它开花之晚,又惊异于它竟是今夜的最后一朵栀子花。如今,被我幸运地瞧见了。
抚摸,犹豫,我还是摘下了它。
我本是十分爱怜它的,可我还是斩断了它对这个世界美丽的情思,熄灭了它心中对夏炽热的爱。我以一个刽子手的身份残忍地带给它生命里最终的噩梦。一朵盛开在夏末的花,娇嫩可人的栀子花,它选择了姐妹们舍弃的时间开放,成为夏季的最后一朵,隐于浓稠的夜色里,展现着美,人们不忍摘下这“后来居上”的花朵。如今,我却辜负了爱花人的心意,也辜负了那花延后盛开的初衷。
那朵花安静地躺在我的掌心,柔弱的,哀怨的,如同白衣舞者失足于台上,怅然跌落,带着生命的黯淡与无奈。花朵冰凉的温度在我灼热的掌心更加冰凉。我恍然一惊,它的生命已经逝去了。这短暂的芳华是由我终结的,我终结了一个追梦者的幻想与热情。
我的心一下子塞满了惊惶、遗憾、自责。我怎么能如此自私?怎能如此贪婪地攫取这株栀子树最后的芳华?我捧着这朵花回到了家,默默将它置于美丽的玻璃器皿里,静静地、痴痴地不知所思。玻璃折射出炫目醉人的光晕,那洁白的花瓣,片片如歌,沉香如屑,一室安宁。
人,不能免俗。我总以为我是与众不同的,起码不冷漠。如今,我也是俗人中的一个。有些美的事物就是被如我一样的俗人以欣赏之名毁伤的吧!
也许,我是众生中那不懂如何爱的一个。不知一花一草皆有寸心,皆可自成世界。“爱到深处近佛心”,也许我对这世间的爱太过自我,也太过浅薄,不能到达博大的境地,也不能悟到其中禅意。终于明白:凡心摧得花香消,佛心成得花满枝。我们要学会欣赏,更要学会成全。只有明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纯洁对生命的挚爱,毕竟万物众生皆平等,谁都没有资格剥夺他人生与爱的权利。
玻璃器皿里的最后一瓣香,还是那么洁白纯净,无语地望着我……
点 评
运用“自在坦荡”“柔软纯净”“舞姿曼妙”“沁人心脾”等词语,凸显“最后一瓣香”“娇嫩可人”的个性特征;用“单纯得真像一位小姑娘,仰着头天真地望着我,还调皮地眨着眼”“如同白衣舞者失足于台上,怅然跌落”等拟人、比喻修辞写“我”的情感变化,真实细腻且富有诗意;由花引出感悟人生真谛的自我解剖,深刻精警,带领读者进入真爱与尊重闪闪发光的高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