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吴正阳
“真想化作这天上的星星、这野地里的草木,陶醉在这美丽的夜色中……”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在夏天的夜晚,抬头仰望满天的繁星?有多久没有在随风摆动的草木间,听那此起彼伏的虫鸣?我们有多久甚至没再幻想过这样的场景?
当我们打开这本《捉虫子》,迎面扑来的是久违的亲切感。画面中的深黄、明黄、鲜绿、嫩绿、湛蓝、幽蓝……是我们熟悉的乡野颜色,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原色。而隔着画面,我们似乎能听到自然的交响曲:青蛙的“呱呱”声,蜜蜂的“嗡嗡”声,蚂蚱飞起时扑扇翅膀的声音,风吹过叶子时的沙沙声……当然,如果我们仔细听,还能听到万物生长的声音。
回想我们的成长过程,最初,我们一定不是在美术馆感受到色彩的绚烂,不是在音乐厅感受到声音的动听,也不是在图书馆感受到想象的神奇。如果要问是谁给了我们最初的审美教育,我想一定是自然。那些艺术家的创作,其灵感的源泉,我想一定也是自然。是自然给了那些艺术家发现美的眼睛、感知美的耳朵,以及最初的想象力。
自然是那么美好,那些在自然中奔跑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幸福的。
自然培养孩子的美感,也养育孩子的美好人性。金瓜儿、银豆儿、杏儿、土豆,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孩子本真的样子,或许也该是我们人本该具有的样子。
他们善良。为了能让思念孙儿小牛牛的牛爷爷恢复神采,他们像小牛牛一样,去捉各种虫子,给牛爷爷惊喜。他们又以自己仅有的“拥有”——一个能唱歌的收音机、一对可以在手心里把玩的大核桃、一只小猫咪、一只小狗狗,来让牛爷爷开心。
他们天真。他们把蜜蜂藏在牛爷爷的草帽下,在鱼缸里装蝌蚪,往烟盒里装蝴蝶,向烟袋里装瓢虫……他们偷偷向牛爷爷的家里张望,又暗自高兴。
他们友爱。他们共同想到一个好主意,共同上山下水,共同保守秘密,共同在夏夜的晚风中酣然入睡。
他们快活。山野间、田地里,充盈着他们恣意的呼喊声和欢笑声。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做了多么让人感动的事,他们只是快活地玩耍了一天,只不过牛爷爷的快活让他们更加快活了。
作者给我们展现的也许是其童年记忆中的画面。那时候,孩子是孩子的样子,童年是童年的样子,一切都充满自然的生机和活力,人与人之间有着善意与温存。
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我们,当然还有我们的孩子,正逐渐远离自然,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无趣、机械,我们似乎变得淡漠,与他人之间也变得疏离。作者试图以其笔触唤醒我们的记忆,激发蕴藏于孩子内心的原始灵性,让自然的复归自然。
自然是那么美好,那些在自然中成长的孩子无疑是可爱的、可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