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 磊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淳学校,江苏 南京 211316)
阿基米德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是解决了“王冠之谜”,因故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老师们常常会予以采用,或在“密度”一节,或在“浮力”一节。总之,教师希望借着阿基米德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深入思考,向学生展现物理探索的无穷魅力。对于阿基米德探索“王冠之谜”的故事,师生们早已耳熟能详。此外,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可能还记得他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通常在“杠杆”的教学中被老师们引用。遗憾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很少意识到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奥秘由另一位伟大物理学家伽利略揭开。
伽利略读到了阿基米德解决王冠之谜的故事,深为阿基米德的智慧和才能所感动,但认为他所使用的方法较为繁琐。此后,他反复阅读阿基米德关于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的论述,研制了可以测定各种物质密度的小秤,使解决王冠之谜的方法变得更为简捷。[1]
图1是密度秤的结构示意图,主要部分包括以O为支点的杠杆AB,左右两端分别有一个可自由滑动的挂钩,右侧为待测物体,左侧为配重。
图1
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在杠杆左端A处悬挂配重,可以是细石、沙砾或者钩码,在右侧OD之间B处悬挂待测物体,使杠杆仍处于平衡状态,为减小测量误差,B点应尽量靠近D端点。紧接着,将待测物体缓慢浸入水中,将配重向支点O移动至C点(图2),使杠杆再次平衡。
图2
根据上述原理,笔者制作了如图3所示的密度秤,具体制作材料和使用方法如下。
图3
(1) 密度秤的结构:铁架台、带刻度的杠杆(在左、右两端分别挂有一个可自由滑动的挂钩)、两个矿泉水瓶(一个作为配重,挂在左侧;一个用来浸没待测物体,挂在右侧)。
(2) 密度秤的使用:使lAO=lBO=20 cm,初始悬挂点位置一经确定后不可改动。由上述公式可在杠杆左侧标定密度的刻度,支点O位置对应的密度为1.0 g/cm3,由支点向左密度逐渐增大,呈现左密右疏的不均匀分布,刻度10 cm处对应的密度值为2.0 g/cm3,刻度15 cm处对应的密度值是4.0 g/cm3,刻度18 cm处对应的密度值为10.0 g/cm3。每次测量前调零,配重调到A点,待测物体悬挂在B处,在A瓶中增减水,使得杠杆平衡。
在密度秤的基础上,伽利略又设计了“浮力天平”,用它能够直接测出王冠中所含金、银的比例。[2]伽利略运用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使得“王冠之谜”变得简单易解。浮力天平的构造如图4所示,从整体上看它有点像普通的天平,秤臂有1 m多长,在两端分别刻有A、B两个凹槽,中间吊起成为支点,在距A点不远处有一段细密均匀的刻度,其两端分别标注为x、y。
图4
秤臂上x、y的确定:在B点挂上金块,在A点挂上砝码盘,增减砝码使秤臂平衡,然后把金块浸没到水中,同时砝码盘向支点移动,当秤臂再次平衡时,砝码盘所在的位置到O点的距离就是x。取下金块,换上银块,用同样的方法确定y。
如图5所示,测量时将王冠挂在B点,砝码盘挂在A点,增减砝码使秤臂平衡。将王冠慢慢没在水中,同时将砝码盘向支点移动,当秤臂再次平衡时,砝码盘移到了x、y之间,在秤臂上记下砝码盘所在的位置到O点的距离z。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