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历程的阐释逻辑

2022-06-09 02:02:36
中州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领导发展教育

宋 争 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发展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根本性变革的本质所在,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优势所在,也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所在。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立于百年未有的时代变局,着眼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基于多元思维、多维视域,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史的研究,梳理党领导高等教育的伟大使命、指导思想、历史经验,聚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新定位与新要求进行新的阐释剖析,可以更为精准地把握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一、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党领导高等教育的伟大使命

立意高远,才能揭示发展规律;揭示规律,才能再现百年历程。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研究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需要回答党领导高等教育怎么站立起来、丰富起来、强大起来的时代问题,透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全到严的历史逻辑。

1.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历程的“无”与“有”

近代中国,自兴办洋务学堂始,中国高等教育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影响而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高等教育才逐渐实现了独立自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工作。早在党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无产阶级革命大学——湖南自修大学,通过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工农运动骨干。1922年10月,为了系统培养革命干部,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大学在上海市闸北区成立。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党的早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延安创办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革命干部。1940年初,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为党领导的教育事业确立了基本发展方针。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从湖南自修大学尝试初建到上海大学探索前行,从陕北公学建立发展到延安大学合校壮大,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焕发了生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中站立起来。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因党的领导而趋于独立自强,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迁。

2.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历程的“少”与“多”

党在高等教育百年历程中的领导地位不是本来就有的,更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斗争逐步确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高等教育纷繁复杂,在地域分布上既有解放区的,也有国统区的;在学校性质上既有国立的,也有私立的;在办学主体上既有华侨创办的,也有外国教会创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在领导层面既不统一,也不同属;在内容上既不一致,也不同质,甚至截然对立。整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组织力量,迫在眉睫。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接管改造、调整并建,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坚强的领导者和主心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依照这一规定,1950年5月、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务院先后发布《各大行政区高等学校暂行管理办法》《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等文件,强调有步骤地对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的领导,逐步建立起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一长制容易脱离党委领导,所以是不妥当的。”这一时期,全国重点院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6所发展到88所,高校党委作为学校工作领导核心的地位得以明确。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高校进行大规模合并调整和再组建,新增了一大批高等职业院校、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从1978年到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598所增长到3012所,有普通本科院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在校生规模从85.63万人增长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5%上升到57.8%,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居世界第一。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历经中央集中管理到权力下放、省府管理再到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等多个阶段,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实现了制度化、法治化,高等教育事业在学校数量上实现了由少到多的跨越,在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呈现出大发展、大变革、大提升的蓬勃发展之势。

3.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历程的“全”与“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纵观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不仅是全面的,更是严格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时代和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以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治“教”治“校”。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就坚持为民族解放事业服务的革命教育方向,对从严治“教”和从严治“校”作出明确要求。1939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中提出了全面办教育的要求。他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与从事学习的。”同年7月,《中央军委关于抗大工作的指示》中谈到教育知识青年的原则时强调,“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从严治党为契机和切入点,全面推进从严治“教”和从严治“校”。党领导高等教育不仅在“全”字上下功夫,更在“严”字上多着力,使“全面领导”与“从严领导”相互交织。回顾这一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因党的领导而实现了由“全”到“严”的飞跃,走向高质高效发展。

二、基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转变思路,才能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才能阐释百年思想。基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研究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需要回答为何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的根本问题,明确源与流、破与立、借与创的生成逻辑。

1.党领导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源”与“流”

“党领导高等教育”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并汲取了中华民族为发展高等教育而不懈奋斗的历史经验,最后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百年实践中。

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还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将其作为滋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壮大的文化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体现在精神和物质的方方面面,凝聚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并为我国高等教育晕染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外,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百年思想熔铸于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理论精髓中,植根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一思想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2.党领导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破”与“立”

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是万世不改的圣训,而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因时而变的方法。

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其“破”是随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移而改变,其“立”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发展。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党领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不断推陈出新。

3.党领导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借”与“创”

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思想不是封闭僵化的理念,也不是改旗易帜的论调,而是改革开放的思维及创新发展的思路。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参考蓝本。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也有诸多有益思想及文明成果可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在比较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同时,也紧密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重“借”更重“创”,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三、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

格局宽广,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把握时代,才能总结百年经验。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百年经验,需要回答党领导高等教育要坚持什么、完善什么、加强什么等基本问题,明确“危”与“机”、“正”与“反”、“变”与“恒”的实践逻辑。

1.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经验之一:对“危”与“机”的有力回应

纵观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史,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在对“危”与“机”的有力回应中,积累了有效应对挑战和主动把握机遇的历史经验,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发展。

同时,党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方针策略,化解了领导和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若干风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积重难返的困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1977年在全国范围内恢复高考制度,开启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之后,国务院相继制定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极大地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跟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围绕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此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以及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作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有效整合、盘活了高等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可用人才。

2.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经验之二:对“正”与“反”的辩证处理

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史的另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是对“正”与“反”的辩证处理。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积累了坚持正确教育方针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历史经验,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进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失败,总能在反思问题和吸取教训中获取走向成功的智慧,开辟党领导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局面。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冲击,党中央清醒认识到这一思潮的错误本质,全面客观地评估这一思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消极影响,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确保了高校在面临错误思潮冲击时的稳定与发展。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世纪大变局,党中央确立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等指导方针,同时加快教育事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确保了全国教育形势稳定,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经验之三:对“恒”与“变”的交互推进

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第三条重要历史经验是对“恒”与“变”的交互推进,通过不断积累加强党的领导与调整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四、着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新征程

立足当前,才能明确目标导向;明确目标,才能开启新的征程。着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回答党领导高等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干什么事的时代之问,把握“量”与“质”、“边”与“界”、“内”与“外”的发展逻辑。

1.党领导高等教育迈向新征程的“量”与“质”

以百年历史经验为基础,面对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新征程,首先要从“量”与“质”的辩证发展关系中去认识、研究和阐释,明确党领导高等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开启与开展新时代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仅注重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提升,实现以量促质、以质保量、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根本制度优势,充分利用和释放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改革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机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在巩固和完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并确保党领导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功能的实现。

2.党领导高等教育迈向新征程的“边”与“界”

实践证明,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层次分明、权责明确。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核心在于确立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略;党和国家的相关部委党组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核心在于贯彻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略;部属院校和地方高校党委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核心在于执行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略;学校部处和学院党组织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核心在于落实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略。

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边界,缺乏重点,而是边界明确,重点突出。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精髓,紧紧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有的放矢,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建的根本性的任务,着重在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方面下功夫,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上发力,牢牢掌握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提升高校干部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新时期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能力。

加强和完善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需要各级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党政共管、部门负责的高等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党委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职责,牢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各种短视行为、功利倾向,防止互相推诿、脱实向虚,使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真正落实、落地、落细。

3.党领导高等教育迈向新征程的“内”与“外”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必须秉持开放思维,处理好内部自我完善与外部借鉴吸纳的关系,以包容、互鉴、共生的理念来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内优外秀”。

2020年6月,教育部等8个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强调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的原则,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了诸多切实有效的举措。如在高等教育领域,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完善高校对外开放评价指标,授予“双一流”建设高校一定的外事审批权。这些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开放中发展壮大、在开放中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视野,积极借鉴与吸纳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升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优化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培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国际化高端人才。

面向未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和实践者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坚持开放思维,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共智慧”,在全球化时代为其他具备相同或相近发展条件的国家走向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命运共同体情怀,凸显中国高等教育最为鲜明的特色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猜你喜欢
领导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