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杂志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的嬗变

2022-06-09 16:54程哲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嬗变女性形象

程哲

摘要:女性形象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女性形象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变迁。本文试从女性的生理形象、外在形象、民族形象、职业形象、成就形象、社会形象六方面分析《中国妇女》封面上女性形象特点,进而探索社会发展下女性形象的变迁的社会动因。

关键词:《中国妇女》;女性形象;嬗变

研究背景

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性别意识。卡罗琳.凯奇在《杂志封面女郎》中指出,女性形象是指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品格、意识、风度、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总和。它既受到客觀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又与女性本身的思想觉悟、人生追求、女性特点、文化水平密紧密相连。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社会风胃塑造出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

由于大众媒介本身具有社会环境监测的重要功能,在大众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对特定时期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反映和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形象。从社会建构视角来看,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并非是对现实中的女性完全真实地再现,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影响。媒介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本身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反映了媒介的主观偏好和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取向。

女性媒体是大众媒体类型之一,是为女性创办、主要办给女性的阅读视听并为女性务的媒体。女性杂志作为女性媒体中的一种形式,能集中反映女性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国妇女》作为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妇女刊物,因其历时长,能更完整地呈现不同时间段,女性媒介在建构女性形象上的特点;同时它作为全国妇联的机关杂志,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对理想女性的期待。基于此,本研究希望对《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中呈现的女性进行历史性考察,探究媒介在各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的特点。

《中国妇女》中的女性形象及变迁

从1949年一2020年,《中国妇女》封面的女性形象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本文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将其分为1949—1966,1978—1995,1996-2004,2005—2015,2016—2020这5个时间段(1967—1977年十年不纳入考量),从六个方面具体分析。

生理形象及其变迁

作为关注中国女性的女性杂志,封面中选取的女性年龄分布,在直观上反映了女性生理形象。根据联合国年龄划分标准,将封面中的女性人物分为青年(30岁以下)、中年(30—59岁)、老年(60岁以上)。

从时间上看,杂志封面一直以青年女性为主。20l6—2020年,《中国妇女》杂志上中年女性明显增多,正值事业黄金期的中年女性成为成功女性的典范。

外在形象及其变迁

对封面人物的外在形象从妆容、衣着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1949—1956年间媒介呈现的女性不化妆,衣着朴素,具有男性化气质;1978—1995年间封面女性素颜大幅减少,以淡妆为主,浓妆比例增加,着装风格多样,具有突出的女性气质;1996—2004年间女性浓妆比例增加,服装款式多样,以时装、职业装和休闲装为主,展现了女性气质和职场女性的中性气质;2005—2015年封面女性基本上都化妆。2016-2020年间素颜女性比重增加,着装则以时装和职业装为主,并未刻意凸显男性和女性气质。

透过人物外在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可看出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转变:从工农兵逐步换成了时尚女性、职业女性和知识女性。就人物整体的外在形象而言,封面女性妆容越来越简约精致,知性大方。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月艮饰选择更多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流行时尚变迁下人们审美的变化。

民族形象及变迁

每个时间段少数民族女性形象整体上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形象较多。1978—1984年,1985—1995年,1996-2004年间少数民族女性封面占比逐渐减少,20005-2015年这一时间段甚至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女性,而在201F202啤间仅有一期出现少数民族“门巴族”乡村女教师——格桑德吉。在各个时间段,封面上的汉族女性都占绝大部分,杂志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仍以汉族为主。

职业形象及其变迁

职业形象能较好地反映出人物的社会角色,封面上不同时期女性职业的变化也反映出时代所推崇的女性社会角色,对于认识和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1949-1966年媒介呈现了以妇女运动领导者、女军人、女英雄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和工人农民为主的劳动者形象;1978—1984年封面人物职业分布较为平均,文体工作者相对较多,职业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1985—1995年以文体工作者为主;1996—2004年期间,企业家和专业人员的女性形象增加。2005—2015年,文体工作者形象占据封面绝大部分,其中多为演员明星,外形靓丽时尚的女性;2016—2020年科研技术工作者比重大大增加。人物职业形象也从工人、农民向企业家、女明星,再向科研技术工作者变化。

我国女性的职业形象逐步从工农业向科教文卫行业转化,从普通工人、农民为代表的注重体力劳动,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向外表时尚靓丽、知名度高的演艺明星,再向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性知识人才、创新人才转化,这反映出我国职业女性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成就形象及其变迁

封面女性所表现出的主题或者事迹是杂志选择特定女性作为封面人物的重要原因,这些主题也着重突出了女性的成就。1949-1966年间以先进工作者、农业劳动模范、三/以顶手/标兵为主,尤其突出其政治身份。1978年-1984以参与社会生产建设的女性形象为主,198H995^以青春靓丽,无特定荣誉匿名的时尚模特为代表,1996-2004年这一时期关注工作事业成就,2005—2015这十年则侧重关注女性口家庭;201M020^则着重关注女性的创业、事业成就,塑造了多位创业、职场精英的女性形象,并特别突出她们的工作业绩、为国贡献的精神。此外,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突出了多位科研、军事领域的女性。

整体而言,女性的成就形象从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到外表美丽,到追求个人工作事业成功,到对家庭的重新强调,再到如今强调个人事业成就,突出女性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社会形象及其变迁杂志封面中的女性所处地域,拍摄场域,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根据封面女性出现的环境与生活空间测量媒介塑造的女性社会形象。

现有研究指出1949—1966年这一时期,人物活动背景主要是工作场景,典型场景是生产车间;1978—1984年主要是工作场所和自然场景,人物工作休闲并重;1985年—1995年,1996—2015年,2016—2020年这三个时间段无背景占主导,大多是在摄影棚拍摄,以纯色为主背景,突出女性主体。在2016—2020年间,工作场景比重与此前相比比重更大,如2016年3月封面人物女科學家李赞,2018年7月农业科技企业家魏灵铃,2019年1月上海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彭艳等,封面都呈现她们在工作场所的形象。女性形象在空间场景中的变化趋势为从工作场景、自然场景为主转向无背景,突出女性个体。这一变化也反映了媒体从突出女性的社会角色到女性个体的转向。

整体上,1949—1966年期间,媒介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具有单一化的特点;在1978—1995年之后,女性的个人化特征突出,形象日益多元化。1995—2004年期间,市场经济时代下的众多杰出职业女性形象尤为突出2005—2015年杂志则选择了以明星为代表的文体界工作者为封面人物,时尚的女性被刻画2016—2020年,则突出强调了女性科研工作者、企业家,突出强调其事业成就,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中国妇女》中女性形象变迁的社会动因

中国女性地位提升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强调“女主内,男主外”,而在现代社会,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工作。女性的职业形象体现了社会中女性角色的变迁,突破了性别刻板印象,挑战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女性就业促脏介对职业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唯)》显示,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已经超过四成,媒介上女性职的呈现也反映出了社会的这种变迁。就职业形象而言,女性从劳动者转变为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家庭中的女注被逐渐淡化;在成就形社,着重强调其工作业绩.个人和社会脏,塑造了独立自信的女性;在社会形社,封面逐渐转变为无背景以吸引受众对女性人物本身的关注,这些转变都从斟暇度上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发展变迁中地位的提升。

经济体制变迁下的媒介运营体制变化

女性形象的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1978年以前,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媒体运作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在此背景下,国家重视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以及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成为女性的代表形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第三产业和商业文化相联系的企业家、文化艺术体育人员等成为女性的主要职业形象。1985年后,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文化体制变化,推动了媒体从以政治宣传为主到市场竞争加剧环境下商业化运作加强,在市场需求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媒体为吸引受众关注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杂志封面占主导地位的是文体界明星。1996年后,市场经济对杂志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其商业化、消费化的倾向更为突出,封面呈现众多明星,突出其美丽、性感、时尚的特点,紧随现代化的发展潮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城市化的发展,早期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工人、农民形象几乎完全消失。这反映出经济体制变迁下的媒介经营体制变化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国家意识形态上一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在其指导下推进妇女工作。马克思主畑女观倡导女性解放,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劳动和生产。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主流的价融媒也体现在妇女宣传工作中,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国家意识形态上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在其指导下推进妇女工作。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倡导女性解放,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劳动和生产。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主流的价值观也体现在妇女宣传工作中,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倡导女性解放,参与社会生产,甚至刻意忽略性别差异、塑造的形象也大多是遮蔽女性性别特征、强调其为国家奉献的工人劳动者形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顺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号召,呈现了多种职业的女性,刻画了在各自工作岗位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形象,强调其社会角色;I995年后,因世妇会的召开,国家和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促进了杂志对女性的多元呈现,既突出女性美丽又强调其事业成功。2004年以后,杂志则更突出职业女性,塑造了一批成功企业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以及在国际社会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声誉的科研人员和学者。2015年后,杂志封面上女科学家、技术人才、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的女性人物明显增多,也反映了新时期对妇女事业发展的关注。近年来,《中国妇女》杂志上女科学家、研究技术人员形象明显增多,反映了国家对女性事业成就、社会贡献的着重强调,反映了国家对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倡导。在成就形象上,将女性个人事业成就与国家发展相联系,较此前更突出女性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如封面中呈现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地质学家唐立梅,火箭导弹专家王雪梅,辽宁舰首位女士官长吴冬梅等优秀女性。《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上的女性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被整合到更大的国家民族叙事体系中,突出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媒介女性形象建构的影响。

凯奇指出“封面女郎的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其象征意义”。杂志封面向广大受众传递着时代的女性典范,影响大众对女性的认识,也影响着女性对自我的评价。由于传统性别秩序的影响,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大多与家庭相联系,但《中国妇女》塑造了多元女性形象,破除了对女性的刻板成见,突出其独立自强、坚强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改变了传统上媒介中女性“被动、消极、屈从和依赖”的形象,反映了新时代下女性的新面貌,也在对女性的形象建构中突破了性别角色成规,向受众传递了平等的性别观念。但由于媒体并非有闻必录,因此在报道中会存在一些遗漏,在《中国妇女》的女性形象呈现中,也存在对少数民族女性没有足够的书写,忽视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普通女性的问题。

媒体作为公众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受众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也通过其了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女性杂志塑造的女性形象,传递的性别观念影响了受众,特别是女性的性别意识。因此,媒介应该建构新时代更多元的女性形象,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现状,传递性别平等观念。®

参考文献:

[1]刘紫薇.《中国妇女》杂志(1978-2015)封面女性人物形象变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蒲子涵·“十七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卡罗琳·凯奇著,曾妮译.杂志封面女郎[M]·天孝: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嬗变女性形象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