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策略探究

2022-06-09 05:55:26彭丽娜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法治道德

彭丽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德育需要基于学生立场直接满足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需求;需要基于生活立场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的道德困惑;需要基于服务生命,始终明确德育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帮助每个生命体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基于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开展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策略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是塑造灵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引起心灵共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不仅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还应使其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策略进行探究。

一、基于学生立场的德育策略

学生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认知,锻炼能力,磨砺意志,陶冶情感,坚定信仰。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基于学生立场组织教学。德育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各个年龄段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解决学生思维的困惑;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或经验出发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体验中有所悟和有所得。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道德困惑。

在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情绪的管理”中,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匿名写下最近遇到的好的和不好的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情绪感受,扔进“情绪万花桶”和“情绪垃圾桶”。这个课堂活动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最真实的一种情绪表达。之后,教师随机从“情绪万花桶”中抽取部分同学匿名写下的情绪小纸条,其他同学可自愿上台给出建议,说明理由。大家一起讨论关于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的相关问题。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学生自己的情绪,会使学生更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能够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课程最后,教师随机从“情绪垃圾桶”里抽取匿名情绪小纸条,请同学们给出调节情绪的方法和具体建议。通过学以致用,帮助身边同学解决正在经历的情绪问题,立竿见影,同时对情绪调节形成价值认同。

二、基于生活立场的德育策略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同学很难将理论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他们会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考题要求表达一些高尚的观点和思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知行脱节,只说不做,常说套话空话。为此,想要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功效,如何打造服务学生生活的有效课堂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应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打造有效课堂。德育应关注学生整体的和个体的生活状态,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空间、社交范围以及个人生活习惯。课堂德育活动只有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教师在教会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在生活中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中,导入环节,可以展示学生遇到校长、老师、学校门口站立的门卫、食堂打饭的阿姨、教学楼里的保洁人员等生活场景,师生交流在这些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做法,思考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等。教师应该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反思自己的言行,体悟尊重他人的意义。在课堂中,探讨:怎样理解“尊重比帮助更重要”这句话?你是如何看待杭州市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的?我们需要尊重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人吗?教师帮助学生破解思想困惑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心。学生能够真心认同这些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内化于心,自然可以外化于行,成长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三、基于服务生命的德育策略

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德育就是为生命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的。

德育服务生命,教师要明确德育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体现生命关怀;更要懂得在探索生命的价值中获得德育养分,培养有生命力的人。

疫情发生以后,为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学习活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习多少知识,而是为了受教育者的明天更加美好。停课不停学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因为疫情停止了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对生命负责。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等一些生命安全防护知识外,更应该传递一种正确的生命观,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感人的场景可以化为德育课堂的养分,每一个一线医务人员的辛苦坚守岗位,抗击新冠病毒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待生命的责任。面对疫情,每个人自觉遵守防疫规定,遵纪守法,对自己及他人负责,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重视身心健康,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加生命的长度;更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他人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等,拓展生命的宽度。

四、基于中华文化的德育策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璀璨夺目、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教师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开展德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道德资源和深邃的民族智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古诗文,为德育课堂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学生既能被浩瀚广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震撼和濡染,又能在睿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人生方向,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基因。

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做一名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是最能打动人的,教师流露出真实情感,才能感染学生和引导学生。九年级教师在教授“中华文化和文化自信”内容时,可以穿旗袍上课。旗袍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师生在探讨新式旗袍的改良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和包容力,雖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教师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及其所表现出的言语神态和举手投足,都能够向学生传达自己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坚定信念。这种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就是最好的德育。

参考文献:

蒋国生.渗透中华文化涵养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6263.

责任编辑:唐丹丹8D62BF0D-125F-4E00-A36A-278CA4B51C15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法治道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