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 徐宁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认知内容的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了一种学习主动性,认为学者是在自己本身已经具有的知识之下生成建构的学习理解过程,这种过程一般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曲式作为一种高校音乐专业中最基础的一门理论课程,对于音乐专业的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及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一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也是一种改革性的创新。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对策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目前来说,我国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对策,这对我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一个迅速的发展,这样也使得更多以前没有机会展现的现代西方音乐或者古典主义音乐有机会可以在更多的平台上得以展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音乐的教学、专业教材的内容更多的来自西方音乐,从而忽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及创新。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为社会奉献的音乐优秀人才,这就需要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完善与优化,在课程中实现中西方音乐作品教学的有机结合,且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进行创新性地融合,这样就可以对我国传统音乐作品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一个更好的促進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二)采用多元化且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一课程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具有着独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更加有效,教师就必须要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一课程的教学,曲式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分析,都需循序渐进的层层展开。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后则可以方便有效地节约课堂中板书的时间,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也可采用结组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更充分地理解与记忆内容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更高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建构主义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者古宁汉认为,知识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中不是一种外界感觉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了已经具有的认识对新获得的信息进行了额外的加工改造而建成的,在加工的过程之中,每一个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自己原来具有的经验之上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构建一个自己的理解。
对曲式与作品分析来说,要想提高学生们对分析能力的掌握程度,首先,老师要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根据他们水平的实际能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分析能力的学习不能够跳跃性过大,要让学生们能够靠自身原有的技术和认知来层层递进地实现更高程度的分析能力;其次,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不断地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要使学生具有一种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学生本身不断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们原有的认知与新的认识发生了碰撞,形成了认识上的错位,老师则开始以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克服碰撞,以此来刺激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一种探究。
三、总结
建构主义把传统授课方式改变成老师引导教学、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构建新认知的教学新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师生进行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个人认知的基础上与老师合作,主动思考,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理念是曲式与作品分析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一种保障。因此,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一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确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实际能力,采用启发法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题项目: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建构主义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探究”(编号:2019-YBB10)。
作者简介:石慧(1980-),女,汉族,河北肃宁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理论及音乐审美研究。徐宁(199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2021级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电影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声音创作。46EAAE92-0E6D-447E-A53C-0E3BFFD004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