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
我们幼儿园位于老市区中山路的附近,孩子们上学放学常常要经过幼儿园周边的巷子。孩子们好奇于巷子有趣的名称、垂涎于巷口飘香的美食,悠游于巷子里幽静的名人故居、惊叹于巷子别具韵味的古井和各种建筑……他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厝边“老巷子”的烟火气,老巷子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指南》指出:让幼儿的生活来源于生活,回归于幼儿生活。蕴含在“老巷子”背后的人文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是很好的幼儿爱乡、爱国教育素材。因此,我和孩子们开始探访“厝边的街巷”。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美好的天地间感受“厝边的街巷”里蕴含的教育契机,体现“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
一、走进“中山路小巷子”
中山路周边的这些巷子里至今还住着许多当地居民,那些晾晒在电线之间的杂物,展示了满满的生活气息。巷子里传来声声的厦门话——“来咱厝泡茶呷饼”、“斗阵来下棋”、“咱来去第八菜市买鱼”、卖“土笋冻”、“豆花”等声声吆喝,伴随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构成了特别的烟火气。巷子里“海鲜菜市场”海产品、海鲜干货,“打铁”、“巷子里的捏面人”、“碗仔糕”、“炸枣”、“糖画”等手工技艺,呈现出热闹、多元化的生活景象,展现了满满的闽南韵味。我们根据地域特点,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了走进“中山路小巷子”等活动,带领幼儿感受巷子里老厦门人的生活缩影,让活动更贴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家长假日小分队带领孩子们“走街串巷”,到巷子里探秘,并在队长引导下与同伴合作绘制“厝边巷子名牌”、“厝边有趣的巷子地图”,并在地图中圈出自己行走的路线。通过对巷子的探访,听小巷名字由来的故事,对巷子就照片的回顾,孩子了解巷子的前世今生,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探寻“巷子里老建筑”的秘密
在石壁街、盐溪街、苏厝街有王人骥、陈江海、陈化成、卢嘉锡等名人故居。有些建筑已无人居住,但这些老建筑仍然带着神秘的气息,吸引着人们一探芳踪,想了解名人及其背后的历史。我们带领孩子们事先有目的地观察和收集了和巷子里老建筑相关的信息,发动家长资源帮助幼儿收集相关信息,如图片、老房子的故事和传说等,并有意识地让家长带着孩子们从老建筑周边经过,使幼儿对老房子产生浓厚的兴趣。没参观前,孩子们对巷子里的老建筑有许多想法:“老房子就是一间间又矮又旧的破房子!”“一间接一间的老房子连结在一起,巷子很窄。”“在巷子里我们只能排着队走过去。”勇铮小朋友邀请孩子们到他外婆家的老房子开展了参观活动,孩子们走进老房子里,听老奶奶讲述了老房子里的故事,近距离感受祖辈生活的空间和生活方式。通过参观活动孩子们对家乡以及老建筑建立初步的了解,知道厦门的老建筑不但承载着厦门的历史变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增进了幼儿对巷子悠久文化的认识。如:思明区的黄氏宗祠“江夏堂”不但是黄氏广大宗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还被誉为“厦门最具艺术价值的老建筑”。同时孩子们也了解到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还居住着居民,有的老房子里还有自己开凿的井。外清巷22号的“邱廷枢”公馆门前就有一口很特别的古井,叫做“蚶壳井”,井台是用蚶壳砌成的,在闽南风俗中象征着吉祥的意思。对于厦门这个海岛城市来说,过去家里有一口甜淡水井都是非常珍贵的。
三、古朴风韵的建筑元素
闽南古厝中,有砖木结构、红砖楼中西结合的西洋风格,有“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红砖文化历史。以前的石板路,如今多变为水泥路,不变的是依然七拐八绕,错综复杂,仿佛每一个拐弯都是一个谜,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巷子里遗留的古代的隘门是“防盗防匪”的,成为老街百年历史的见证之一。我们带孩子了解巷子里的名人故居,说一说名人故事,并以此延伸到巷子里各种老建筑的风格(古建筑、教堂、庙宇等)。在科学活动中初步了解“隘门”、“门楼”的格局和特点,艺术活动中欣赏门楼、窗、柱的特有花纹和特点。真正走进巷子里的老建筑,孩子们发现:“这一户人家的墙和大门很高很大,上面有许多花纹和图案,大门最高的地方好像戴着一顶高帽子,很有气派!这是不是就叫马头墙?”“大门很大很大,大门上面还有几个很破旧的大黑字”。“哎,瓦片上有美丽的人头和一朵朵的云彩。” “这边有“最美庭院”!勇铮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外婆说那些瓦片上面的人头纹,是用来避邪镇宅的,云头纹表示全家人吉祥如意;大门上的花纹表示富贵。”“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因其外观而得名。威铭和冠霖热烈地讨论:“老房子的门窗都是用木头做的,现在已经很旧了,窗子用一条条细木条弯曲连结成,很好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古厝的格局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厝边老建筑的探索兴趣更浓厚了。为了让幼儿充分表达对小巷里老建筑的认识和情感,生成了艺术活动“特别的门楼、窗、柱的花纹”,幼儿尝试运用线描等绘画的方式表现门、窗、柱的美,并在结构游戏中引导孩子合作、创新,表现古厝的风格。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遵循“美”的元素,通过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表征的手段,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我们展示了幼儿参观家乡老建筑活动时的照片和视频,唤起大家对参观活动的记忆。让幼儿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视频的播放更加直观的让孩子们认识古厝的特点,从而提高表征的兴趣;在表征过程更中孩子们除了绘画之外,还和家长们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闽南古厝,让孩子们感受地域文化的气息,形成了自主表征的个性特征。
四、一日活动中渗透地域文化教育資源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留下了一串串探秘巷子文化的足迹。我们及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形成主题探索墙,展现孩子们的探索痕迹,让“墙面会说话”。孩子们运用不同的表征手段共同创设了“我们走街串巷喽!”、可操作的“老街小巷在哪里?”“老街小巷的历史风貌”、“巷口美食地图”等主题墙。有幼儿探寻巷子的名字背后故事和巷子生活、老建筑等活动的计划书、过程性照片、调查表、小档案,还有幼儿自制的古香古色的巷子牌名、巷子地图、幼儿表征的古厝元素的各种立体作品。同时,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还充当小导游饶有兴趣地介绍自己去巷子探访巷子居民的生活。
“厝边的街巷”已成为我们班孩子最喜欢谈论的内容。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对二期课改提出的“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形成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富有本土文化特色,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园本课程”的要求有了深切的理解。具有浓厚闽南生活气息的老街小巷,是传承闽南本土文化的良好载体。探索适合幼儿的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积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既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