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与以往相比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种校园现象已经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威胁了校园安全、教学秩序、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序,另外由于互联网消息的快速传播,在校园暴力事件得到学校、家长甚至警方的注意之前,各地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就已经呈现在互联网网民的面前。为了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增长趋势,减少模仿行为,降低恶劣影响,校园暴力事件亟需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措施予以遏制。
一、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
家庭结构的缺失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少年儿童犯罪数据中,父母离异的少年儿童犯罪率是家庭父母健全的少年儿童的五倍左右,家庭结构的缺失以及父爱或者母爱的缺位极大的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1]。有的学生本身就成长在吵闹、谩骂、暴力的家庭环境中,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粗暴、蛮横、冷漠、孤僻等的不良人格特征,甚至冲动走极端,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带有反社会倾向,也容易将暴力情绪发泄到身边的朋友身上。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基于其心理和生理剧烈变化的情况,很容易受身边朋友、教师的影响。通过实际的案例观察不难发现,引发校园暴力的学生身边都会有一群喜欢打架斗殴的朋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无法自我消化,不会沟通,自控力差,很容易采取极端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如果受到身边朋友、同学不良行为的示范和引导,很容易出现暴力和不良嗜好的模仿行为,增加未成年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措施
(一)做好家庭、學校的预防措施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素质和教育会直接决定子女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学生面临剧烈变化的童年时期,深度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学生人生的后期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举动影响。学校教师应该与学生家庭定期进行沟通,双方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帮助教师和父母对学生日常活动和心理的了解,如果出现问题可以互相协商,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原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校方积极引导家长与学生积极沟通,避免子女因家庭情感缺失导致暴力,努力创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
(二)青少年做好自我预防
学校和家庭应该通过严格校园纪律,平等与学生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平和的沟通提高自我修养和对身边环境以及家人朋友的理解。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信心,不轻易被挫折迷惑和影响,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外的问题时积极向身边的教师和家长求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项文化和体育活动,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寻找共同爱好的朋友,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寻找健康的方式消耗自己的精力。
(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善。2021年1月19号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关于大力防治校园霸凌及学生欺凌的提案》的答复,据教育部介绍,为了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教育部会积极同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学生欺凌防治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学生欺凌专项治理,加强法治建设,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工作,目前学生欺凌防治相关内容已纳入这两部法律修订草案之中。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在预防校园暴力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三、总结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仅会造成校园暴力被害人身体健康遭到威胁,还会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影响,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生命安全威胁和心理健康威胁,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都必须重视校园暴力问题,从事件背后的成因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际制定预防措施,严格安排、落实预防措施,以期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共同维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小尘.教育法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分析[J].法制博览,2019(1):264.
[2]岳文浩,吴婧.浅析当今我国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J].卷宗,2019(4):198.
作者简介:符琳瑜(2000-),女,黎族,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