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明 杜欣欣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认可。本文基于对SECI知识的螺旋转换模型的借鉴,探究移动学习在高中数学领域的设计和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普及从而兴起了各种智能终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育公平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然而,移动学习资源及其支撑平台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于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没有能够实现更深的交互和有效的建构。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和实践方面,仍然以教师的讲授型居多。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移动学习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迎合课程改革的需求,从而将单向的知识传递向支持知识的深度建构转变。[1]目前基于移动终端和移动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倾向学习技术。本文基于SECI知识的螺旋转换模型,探究移动学习微课在高中数学领域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SECI模型对知识建构的促进
(一)SECI模型
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博士在《创造知识的公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螺旋创新理论,即SECI模型,通过对企业集体知识转化过程的研究,揭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一个迭代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型。它描述了知识由个体的隐性知识,向群体的创新智慧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SECI模型的先决条件是不论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还是个人知识的完善提升,都需要社会化的交互环境,社会化和情境性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词。SECI模型指出,知识的创新过程包括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结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如图1所示。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了解模仿的对象,通过模仿、练习形成最初的隐性知识。外化是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充分理解目标对象或者具有特殊技能的人隐藏的想法后,进行表达。结合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组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数字符号和语言进行重组和再表达,从而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内化是从显性知识到隐形知识的转化,是知识在个体内部的再认和升华,通过实践、演练、模拟实验等形式,将群体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心智技能。
(二)SECI模型促进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
创新知识是构建知识的高级阶段。移动学习资源的创建需要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并把握好重点组织哪些活动。移动学习资源支持下的创新知识是构建知识的更高阶操作,这与SECI模型在目标、情境和过程上都具有一致性。目标一致性指的是SECI模型中强调的知识从隐性到显性再到隐性的发展过程,强调了个人的模仿、团体的协作和知识的内化,和教学中强调的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2]。情境一致性指的是SECI模型所强调的基于社会化的环境,个体与群体的协作,并共处于一个社会共同体中,而学习环境也是基于班级或者“互联网+”环境的一个社会化的学习共同体。过程上的一致性指的是SECI模型的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的过程强调观察、交流、协作创新、评价等主要环节,这些环节与学习活动中强调的学习者的合作交流、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型学习模式相吻合。
1.“社会化”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取与知识相关的信息。
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老师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让学生获取信息,此时移动学习平台支持的资源可以向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和相应的推送服务。
2.“外化”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想碰撞的主要环节。
主要是让不同的学习者发表各自的想法,互相答疑解惑,分享自己的观点,分组讨论,从而完成知识的外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注重学生的思想表达、小组的分享、情境的设计。在此阶段,移动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知识获取工具,信息共享和社群讨论等服务。
3.“结合”这个阶段的活动主要是建构和实践。
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学习,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来促进知识的重组和系统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主要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正式的学习环境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可以将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再创作。移动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知识地图,并且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平台来共享和发布。
4.“内化”,评价和反思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非正式的学习环境需要重视对前一段学习及创新活动的总结,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空间,可以提供线上的评价和讨论的空间。学习活动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进行动态调整[3]。
三、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学习资源的支持平台
(一)将微信平台与高中数学学习相整合
众所周知,微信作为一种社交软件,集语音信息、短视频、文字和图片于一体,并且可以实现内置企业小程序、公众号平台等功能,普及率已经超过QQ。随着微信通信功能和社交功能的日益完善,在教育领域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注。微信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源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为信息传播、混合式学习和平台搭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近两年疫情在全球的爆发,非接触式的线上学习更是普遍应用于中小学和各类辅导机构。微信平台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支持,可以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微信的功能可以实现群组互动、微信公众号推送、朋友圈共享等服务,能在某种程度上模拟学习过程的整个闭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协作交流等功能。
(二)将PAD教学与高中数学学习相整合
传统的教学媒体使得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多媒体课件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在公式的推导和解题过程中容易使学生产生跳跃感,有时因为PPT翻页过快而跟不上。因此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就势在必行。PAD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不仅教学方式更加新颖,还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在资料查找、知识传递、师生互动上优化教学。由于不提倡高中学生使用手机,防止学生过度沉迷,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登录微信,而PAD可以用相应的软件功能限制无关软件的植入,只开放有限的功能,基于PAD的信息化智慧课堂教学也是国家相关政策所支持的。
下面以“古典概型”的教学为例,基于微课,构建基于PAD平台支持和微信辅助的课堂教学,展示基于PAD平台和微信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设计和实施。
四、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学习资源的教学
设计——以“古典概型”一课为例
(一)课前准备
“古典概型”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2019版)第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古典概型的概念和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古典概型的定义,掌握古典概型中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理解概率的性质以及掌握随机事件概率的运算法则。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转化与划归的思想以及列举的数学方法。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以及利用古典概型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样本空间的列举以及事件A包含的样本点的个数。学生在解决古典概型的问题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样本空间所包含的样本点列举不全,特别是在列举有序和无序的问题时,本节课的关键就在于利用移动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终端的优势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微信群可以有效地提高师生以及学生间的沟通效率,是移动用户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因此课前可以建立“古典概率模型”课堂学习群。建立相关微信公众号,将这节课需要用到的背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发布上去,供学生预习浏览,而且公众号的受众可以不局限于自己班级的学生,从而可以扩大学习者的群体。
同时,课前自学的部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PAD中的互动课堂APP向学生推送相应的微课程视频和电子教材。将与古典概型相关的知识发送给PAD中的学生端,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填空自测的形式让学生课前完成并提交,这样教师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基础上也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课堂内容的学习
根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主要通过PAD中的互动课堂APP,把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端呈现,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PPT课件学习、微视频学习、当堂检测。
将“古典概型”这节课的PPT按照知识点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这样在学生端可以直观地呈现课件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对于各个知识点,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让学生直达相应的学习,与传统课堂比,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基础,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对于“古典概型”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如古典概型的判断标准、样本空间中样本点的总个数n和所求事件包含的样本点个数k的列举,列举样本点时有序和无序的问题等,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对所学内容进行情境化、可视化和碎片化的呈现,为学生的移动学习提供了高效、便捷、全方位展示。在传统的課堂上,由于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许多学生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知识,教师的教学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移动学习微课比较简短精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根据自身的情况,反复地进行回放和观看,仔细推敲,直到问题解决。
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离不开练习。在“课堂练习”子目录下放置“古典概型”这节课的相关练习题。习题的设计既有针对单个知识点的考查,也有对于整节课以及前后章节联系的知识点的考查。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强化和提升,在练习题的提交上,对于客观题可以直接由系统实施判断对错并呈现正确答案,对于主观题可以通过学生拍照上传的形式传送到教师端,对于学生答错的题目,由系统或者教师推送相关的知识点供学生再次练习。
(三)基于微信群的小组讨论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某一任务或者某几项任务展开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表讨论的成果。在移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模拟课堂讨论的形式,在微信群中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例如,古典概型中有序和无序的问题,可以让几个小组分别按有序和无序来列举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和所求事件中的样本点的个数,最后在班级群中进行讨论,看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并探讨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也可以向教师一对一请教,对于学生提问比较多的问题,可以在班级群中通过语音或者微视频的形式进行集中解答。
(四)总结提高和作业布置
“古典概型”的课程学习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微信群中探讨一下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并由教师最后总结。课后教师可以用过互动课堂APP和微信群向学生推送分层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拍照上传自己的答案,教师批阅后及时向学生推送反馈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变式训练。
五、SECI模型视角下基于移动学习平台
教学的反思
SECI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的动态转换模型,在移动学习中知识的转化也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再到隐性的过程。这其中既有学生的观察模仿,也有情境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内化,但是移动学习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还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于笔者有以下两点反思。
(一)建立与移动学习相适应的学科课程库
在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很多线上学习平台都做了相应的转型,学科类的资源变少了,而且很多视频讲解都需要收费学习。但是许多免费的官方课程还是很值得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的,如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面的课程都是免费的。不仅如此,还应继续加大在课程资源库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用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来充实和更新课程库,从而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二)学生和教师都应科学使用移动平台的软硬件
技术的发明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移动学习平台当成我们课堂的延伸,而不是替代传统课堂。移动学习平台虽然方便、高效,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弊端就在于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及时的反馈。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教学,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理清知识的主次,根据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合理安排课堂组织形式。另外,要防止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沉迷,虽然很多PAD可以防止学生安装无关的软件,但是线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时也很难监督,因此需要对学生在这方面多加引导,不要本末倒置。
六、结束语
移动学习平台作为新时代的媒体终端,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试点或者普及这种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本文基于SECI模型并结合移动学习的特点以高中数学为例对移动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希望能够和传统教学取长补短,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彭雪庄,王冬青,方远豪.基于SECI的数字教材知识建构活动设计与应用[J].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8):22-24.
[2]徐守军.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与高中数学学习的融合[J].苏州:中学数学月刊,2019(6):27-30.
[3]徐莎.基于PAD课堂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5):39-40.
作者简介:张思明,男,山东济宁,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