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究唐代隶书的“中兴”

2022-06-09 01:26卢星君
收藏与投资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兴

摘要:论及隶书,今人多关注汉隶,其次则清隶,自汉以后至清的1400余年间,所获的关注较少。笔者通过翻检古文献与近年出土的碑志,发现隶书在唐代出现了一次“中兴”,尤其在玄宗朝不仅书家众多,碑刻、墓志数量庞大,而且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应当引起学者的重视。

关键词:隶书;盛唐;中兴

一、唐初隶书

唐初隶书冲破“二王”的藩篱,延续魏晋、北朝隶书遗风,以石经旧法为根基,出现了欧阳询、殷仲容、薛纯陀、杨师道、房玄龄、卢藏用、贾膺福、司马承祯、郭谦光等诸多能手,书法作品既古雅幽韵,又有晋人遗风。

唐初隶书书家中,以欧阳询最为著名。清人杨守敬评:“渤海正书,亦多带分意,此分书亦与其正书相去不远。即以分法论,虽不及汉人,而紧健峭厉,犹存魏晋风格,在唐隶中固应无两。”文学家梁启超在其文集中更是赞叹有加,他指出欧阳询笔法:“化隶为楷,无一笔是隶,无一笔非隶,所以独有千古也。”可见欧阳询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此外,欧阳询的书法理论亦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八诀”:(点)如高峰之坠石,(卧勾)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戈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一波常三过笔。此一理论对后世影响较大。

二、盛唐隶书“中兴”的表现

玄宗登基,时风骤变,书坛整体风貌从唐初“尽善尽美的二王”书风的笼罩下挣脱出来,使得原本不受重视的八分书随着统治者的倡导而风行朝廷内外。出现于此时的隶书作品数量之多,声势之大,人员之广,规模堪称宏大。据初步统计,盛唐时期擅长隶书的书家有近80人,挖掘整理出共240余件隶书作品,可以说在玄宗朝,隶书出现了自汉以后第一次“中兴”局面,隶书作为“尚法”观念下的非正式书体,在玄宗朝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样的氛围中,大批书法名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擅长八分书体的人才也相继脱颖而出。

有关当时八分书风靡一时的场景,叶昌炽《语石》中有这样的评价:“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书虽六艺之一,亦随风气为转移。唐玄宗好八分,自书《石台孝经》,泰、华两铭,鄎国、凉国两公主碑,于是天下翕然从之。开、天之际,丰碑大碣,八分书居泰半。”杜甫在《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中也提到八分书发展的热闹场面:“中郎石经后,八分盖憔悴。顾侯运炉锤,笔力破余地。昔在开元中,韩蔡同赑屃。玄宗妙其书,是以数子至。”除玄宗外,声誉最高的盛唐八分书家是有“唐隶四大家”之称的韩择木、李潮、蔡有邻、史惟则。此外,清代叶昌炽在《语石》一文中指出“裴抗、戴伋、张庭珪、梁升卿、史惟则,皆开天时能品也”。盛唐时期书坛出现了一大批以擅长隶书而著名的书家,他们作品繁多,成就斐然,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隶书出现了自汉代以后的第一次高潮。隶书作为玄宗朝最受青睐的书体,其作品数量曾一度超过楷书而居书坛第一。有关隶书在唐代的发展及整个书坛各种书体的消减过程,本文引用台湾学者黄纬中在其文章《唐代中期的八分书流行潮》中根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中记录做出的统计,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这一书体的发展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1中,黃氏将不同时期各书体所占的比重做了详细的记录,从列表可见,从高祖武德元年至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18—649年),楷书约占七成(70%),高宗永徽元年至高宗弘道元年(650—683年),楷书约占六成五(65%),武则天光宅元年至长安四年(684—704年),楷书约占六成(60%),在这三个时期,楷书碑刻的比例都远超过其他书体,尤其是在武德、贞观时,楷书曾达到七成,但是到了中宗神龙元年至玄宗开元二十年(705—732年),楷书下降到四成(40%),八分书骤增(由原来的13%增加到36%)。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至肃宗上元二年(733—761年)楷书仅占二成五(25%),八分书则占到四成(40%),大大超过楷书的数量,成为当时书坛最流行的书体。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唐代中期确实出现了一次八分书的潮流,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碑刻书体既非楷书,也非行书,而是八分书。正如傅申所说“隶书第一次重要的复兴出现于唐代”“尤其是唐玄宗的倡导,大多数唐代隶书作品出现于玄宗的年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隶书在盛唐时期确实出现了一次“中兴”,成为当时书坛的主要取法对象,其声势之大、人员之广、作品之多,远超人们想象。这一过程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却是隶书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它上承两汉余续,下启宋、元、明、清各代发展,也为后来清代隶书的复兴埋下了伏笔,唐隶处于汉隶和清隶两大历史高峰中间的枢纽地带,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唐隶的艺术特色

隶书在唐代有了极大的发展,其艺术特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明皇新体”的出现。此外,中规中矩的汉隶也是唐隶的一条支脉,这一时期的唐隶还表现出与楷书、篆书杂糅的现象。

(一)“明皇体”的普及

唐玄宗喜爱八分书且积极倡导、引领群臣学习,造就了开元、天宝年间的八分书热潮。李隆基在艺术上的成就,尤其是在隶书发展史上,自两汉之后至清代碑学之前,几乎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清人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提到众书家学明皇而各自名家:“唐人分书,明皇以前,石经旧法也,盖其体方势峻。明皇以后,帝之新法也,体博而势逸。韩蔡诸人,承用新法,各自名家。”玄宗这种丰厚饱满的书风在开元、天宝年间引领了一股风尚,尤其在盛唐名家徐浩、史惟则等的作品中展露无遗,他们的作品开始与唐初崇尚清秀刚健的风格逐渐拉开距离。

(二)隶楷杂糅

唐代素以楷书著称,八分书作品中不乏可见的隶楷杂糅现象,图1中依次是隶书《刘慎墓志》志文、《少林寺神王师子记》、《老子孔子颜子赞》志文、《孔桃栓墓志》志文、撰额等隶书中掺杂楷书的写法,从字迹中可见此时期隶楷杂糅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篆隶杂糅

篆书在唐代迎来了勃勃生机,隶书的发展受到篆书的影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下面以《刘慎墓志》《麓山寺碑阴》《老子孔子颜子赞》等为例,亦以图表的形式兹列如图2所示。

(四)汉隶遗风多种多样

目前可见到的唐隶,除常见的明皇体雄浑富丽一路之外,中规中矩的汉隶一路也不容忽视。汉隶自诞生以来就颇受世人关注,历朝历代都不乏学习实践者。至唐代,仍有一批文人在孜孜不倦地精研着他们。下面以隶书书迹《李昢墓志》《王子麟墓志》《伯夷叔齐碑》《修定寺碑记》等略举数例。

由图3可见,唐隶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表现出时人对“明皇新体”的推崇和追求,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其对汉隶的继承,还存在似乎不太成熟的隶楷、篆隶交融混合的复杂现象。

四、对于唐隶的思考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是书史上书体演变极为重要的关键节点。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唐代隶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一直不被学界认同,历史上隶书系统内“卑唐论”一直存在。通过研究可见,唐隶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带有某些自身的特点,并非像部分学者评价的那样“同一种戈法,同一种面貌”,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这一时期出现的特殊书法样式,虽然没有汉隶的极度繁华之状,也缺少清隶的异军突起之势,但唐隶作为汉代至清代之间隶书发展的中坚力量,足以在隶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也应该看到唐代隶书是继汉代隶书繁荣后的又一次高峰,它驳斥了汉代至清代以来隶书一直处于沉寂期的说法。唐隶是隶书发展史上关键的一环,对后来清代隶书的中兴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学者的重视。

作者简介

卢星君,1988年1月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书法。

参考文献

[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卢辅圣,赵超.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4]傅申.海外书迹研究[M].葛鸿桢,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5]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兴
祖国定中兴
谢彩霞
中兴通科0元购中兴通税讯60%股权
中兴汽车 下一步依然是问号
俞义方不再担任 中兴手机中国区总经理
中兴商业:或遭资金恶意做空回击盾安系
中兴通讯3.68亿股限售股解禁
中兴手机那块未揭开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