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的称号,特别是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王羲之的魏晋风骨。在书法艺术层面,《兰亭集序》是打破传统汉魏书法形式的典型,它的字体结构通篇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如蛟龙,构建了妍美流便的书法美学新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书法境界。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魏晋风骨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他先后拜师出身书法世家的卫铄和叔父王廙,又博览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从而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终于创造出天质自然的行书极品。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兰亭集序》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字态疏朗如清风明月。从该作品中清晰可见王羲之自身超凡脱俗、打破禁锢的思想倾向,展现出王羲之深厚的思想和悠远的书法境界。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创作的历史背景
魏晋风骨是对于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述,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尚神韵,其中魏晋尚韵而南北朝尚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隶的破体隶变发展成的楷、行、草飞速发展,从而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书法名家,出现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图1)。《兰亭集序》创作于中国书法的鼎盛发展期。王羲之所处的东晋,相去竹林七贤所在年代一百年左右,但是从王羲之的生平和其书法作品不难看出,王羲之本身有着十分鲜明的魏晋文人风度,其中,不拘礼法、敢于挑战、追求自然、超凡脱俗等成为王羲之文化形象的代表。事实上,这种文化精神与竹林七贤所追求的精神自足一脉相承,有着深远绵延的文化气韵,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气度。《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共同记载的典故“东床快婿”便是王羲之魏晋风骨的重要体现,也是王羲之能够在《兰亭集序》的创作中,将宏大开阔、汪洋恣肆又沉郁幽深的艺术内核充分表达出来的关键。
(二)王羲之《兰亭集序》创作的生活背景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书法家王羲之邀请友朋在會稽山阴的兰亭相聚,与谢安、孙绰等一众名流高士共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共同推荐这次聚会的召集人即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自然风光中,一觞一咏,各自畅叙幽情。王羲之面对着良辰美景,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在高朋挚友面前用蚕茧纸和鼠须笔创作,即兴为大家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序文真实记叙了兰亭附近的山水美景和众亲好友聚会的欢愉之情,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一共有28行,324个字,展现了王羲之完美的章法、结构、笔法,成为王羲之晚年得意之作。后世也将《兰亭集序》奉为“中华第一行书”。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千方百计得到《兰亭集序》后,对此帖爱不释手,最后将其作为陪葬品一起埋入了昭陵,于是世间从此便没有了《兰亭集序》。
二、《兰亭集序》的书法和书风特点
(一)书法尚韵的新体风貌
将王羲之的书法评为“新体”是书法家赵孟頫率先提出的。赵孟頫从书法历史流变视角出发,认为自王羲之始,东晋以降,书法美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王羲之以前的汉魏书法,推崇钟繇、张芝,其书法多以古质、朴拙为艺术风格,书法创作行笔滞重、结体厚朴。王羲之的书风圆转如珠、婉转绵长,可称得上“尽善尽美”。新体书风的肇始,便是王羲之的大作《兰亭集序》。兰亭修禊,天然的美景引发了王羲之的思考,使其领悟了山水美妙、宇宙玄妙和人生曼妙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中,王羲之一气呵成,挥笔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集序》。因为王羲之情深义厚,所以他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又因为王羲之的笔法精严,所以笔底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而形神兼具;更因为王羲之德才兼备,所以此帖的挥写达到了高华圆融的绝妙境界。《兰亭集序》一改汉魏书法风格,开始转入对于自然流美的追求,“韵”成为《兰亭集序》的风格典型。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提出了晋人“尚韵”的基本看法,而此中之韵,乃是超然物外、情在事外的洒脱超越之境界,是魏晋风骨中返归天然的重要体现。《兰亭集序》书风平正与欹侧同有,妍美与留长并存,其神韵流动、绵延存续、灵动翻飞,令人心旷神怡。因此,赵孟頫在对王羲之进行评述时,将《兰亭集序》推为书家之宗。《兰亭集序》尚韵的风格将魏晋风骨中自由开豁、随性恣意的情状尽数表达出来,洒脱飘逸跃然纸上。《兰亭集序》的二十几个“之”字,没有一笔重复,如同他眼中的自然宇宙,变化无穷,前一秒必然不同于后一秒(图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如此。据说,酒醒之后,王羲之又写了几十遍,却都达不到当时的水平。天下第一行书,世间只此一件。
(二)为道日损与豁然开朗
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是神采飞扬、温润典雅、气韵生动、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通过鉴赏《兰亭集序》,可见其字体飘若惊鸿、婉若游龙,其态行云流水,其根入木三分,字字当真尽善尽美。书法意趣的表达,与王羲之人格中的随性洒脱、风流倜傥相一致。他借助笔墨线条的方式,在自然流美之中,形成了对宇宙、自然与生命价值的凝结与运动的诠释。书法线条的起伏、枯润、提按,最终呈现的是阴与阳流动的参差,实现了对最为精炼的抽象集结之美的传达。为道日损成为王羲之乃至中国书法美学的真谛。《兰亭集序》所展现的美学在与“致极虚”和“唯恍唯惚”的对比下,呈现出一种寂静、清玄的意蕴,以浑化律动表达幽深静美的文化意境,造就得其意而忘其形的绝高艺术境界。在《兰亭集序》中清晰可见魏晋风骨倡导“风规自远”的文化追求,表现了道家文化的中和境界。在自然中和当中,回归自然境界,随心所化,表现了天地宇宙之宏阔。可以说,王羲之以魏晋风骨打破传统书法的桎梏与藩篱,开创了本真自然的境界,使得《兰亭集序》隽永幽深、不同凡俗。
(三)字体结构中蕴含绝妙笔意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俊逸遒劲、气韵生动,其中《兰亭集序》字体结构错落有致、曲尽其态,其用笔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时而藏蕴含蓄,时而又锋芒毕露。《兰亭集序》在章法方面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可谓风神潇洒。因此,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这样描述《兰亭集序》:“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从《兰亭集序》那“不激不厉”的书法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背后蕴含着王羲之娴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书法功力、渊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脱俗的情操。许多书法专家认为,《兰亭集序》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被称为“天下第一书”,不仅是因为技法天下无双,也因为是王羲之酒后大作,在感情的表达上比较放得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全篇上下虽然涂改之处很多,但是却让人感到自然洒脱、朴实无华、不经雕琢、浑然天成。俗话说:“字如其人。”书法能够有效展现人的学识、才智以及心境。《兰亭集序》表现了王羲之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进一步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古人将王羲之的行草比喻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绝妙笔意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三、对王羲之经典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思考和鉴赏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对后世书风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美轮美奂,他把汉字的书写从实用逐渐转为一种注重技法的研究,对情趣的境界十分讲究和重视,这标志着书法家不仅能够发现书法的美,也能够展现书法的美感。特别是本文鉴赏的行书《兰亭集序》,其字体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清秀典雅,格局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美感。整帖中,无论横、竖、点,还是撇、钩、折、捺,其用笔使锋之妙皆令人叹为观止。《兰亭序》总共只有324个字,但是每一个字都圆转自如、姿态秀美。行书一脉,王羲之的行草书蕴含着“平正”与“欹侧”两大方向,这在以后也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王羲之的书法全面表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面貌,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也将书法艺术推向了历史的顶尖水平,后世文人对之推崇备至。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为“书圣”,他当之无愧。在之后的百年间里,王羲之成为影响南朝书法的主角之一,并逐渐影响了北方。唐初,太宗以帝王之业进一步推崇王羲之,并亲自为《晋书》作《王羲之传论》,前所未有地推广了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甚广。
(二)后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评价和追崇
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结晶。王羲之成为书坛求美大趋势的集大成者,因而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书”,学习书法的人非常熟悉。书法家们却认为,在众多的书法字帖中,《兰亭序》是最难掌握的,兰亭序的美,普通人能理解的部分少之又少。《晋书·王羲之传》评曰:“飘若浮云,矫如惊龙。”譬如唐代张怀瓘就曾经这样形容他:“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梁武帝也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龙跳”意为动态,“虎卧”意为静态,王羲之字体中的动静合一之美、灵动之美深刻地影响着后代书法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书法家周汝昌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兰亭序》:“中华文化有三大国宝,《兰亭序》《文心雕龙》《红楼梦》,皆属极品,后人永难企及—更不要说超过了。我不提吴道子、顾虎头,也不提鲁班、师旷,因为真品实迹已失,无法研究;也不能备举经、史、子、集,这容易理解。所以特标三大国宝者,又因为三者皆有研究上的‘多谜性’,异说多,争议多,难解多,麻烦多,千百家下功夫多……惟三者稱最,别的也难与之比并。”由此可见,周汝昌对兰亭序的评价之高。
作者简介
张书玮,1999年11月生,男,山西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书法学。
参考文献
[1]赵燕武.由“家鸡野鹜”到“顿还旧观”—王羲之新体书风对东晋书法发展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5(6):188-189.
[2]周闻鹏.魏晋时代语境下的王羲之新体书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8.
[3]贺文彬.关于王羲之魏晋风骨及其书法境界的探索[J].艺术品鉴,2016(10):193.
[4]李刚田.王羲之书法的渊源与流变[J].中国书法,2019(9):56-73.
[5]楼秋华.王羲之《兰亭集序》“创作真相”考论及其他[J].中国书画,2021(5):32-34.
[6]刘昭麟.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意境[J].美与时代,2018(12):74-75.
[7]张仁地.《兰亭序》一千六百六十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8]汪仁军.不着“字”与“墨”的造型作品《中国书法》—一名外国造型艺术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象解读之作[J].美术大观,201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