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娥
活动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各种多元化的商品纷涌而至,生活垃圾总量也逐年增加,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2018年10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启动组织编写《天津市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读本》,要求垃圾分类课程进入到学校。中新天津生态城以绿色环保、生态宜居著称,作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更是将垃圾分类做在前面,注重社区、学校、家庭垃圾分类的宣传,注重提高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对环境资源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垃圾资源观。
本方案将课程与垃圾分类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学校STEAM创想趣味编程社团为核心,与5年级学生联合,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一系列课程及活动。
活动目的
①调查所生活地区及部分其他地区的垃圾分类现状。②参观垃圾分类体验馆,了解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全过程。③动手制作垃圾分类知识小报、“变废为宝”手工艺品,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垃圾分类意识。④运用编程软件模拟垃圾分类过程,制作垃圾分类及处理小游戏、小动画,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及其重要性。⑤运用乐高或其他硬件搭建垃圾分类器、垃圾回收车,实现产品智能化。⑥培养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意识,初步形成设计观念和运用人工智能模拟现实学习、生活等情景的能力,锻炼小组协作能力。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如图l所示。
→阶段1:知识分析
活动地点 中新天津生态城友好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与信息技术教室。
活动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查阅书籍、网上信息及环保专家的相关理论,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并汇总。
预期成果 形成相关知识资料汇总表,现状、问题分析小册子等。
→阶段2:调查与构想
活动地点 生态城各社区、学校、企业与商业区域、垃圾分类科技展览馆。
活动内容 根据当地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分组分区域进行调查,全面了解生態城居民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生态城垃圾分类政策、现状和设备;参观垃圾分类体验馆,了解先进设备工作原理,增加知识储备,拓展思路。
预期成果 调查问卷、采访稿、观察报告、研究报告。
→阶段3:制作与创新
活动地点 学校创客教室、信息技术教室、劳动技术教室、报告厅等。
活动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及相关知识,发挥想象力,制作各类成果海报、手工艺术成品进行展览;编排舞台情景剧等进行汇报演出,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性;录制垃圾分类设备使用视频,形成操作手册,进行推广宣传;编写各类模拟工作原理的动画及互动游戏,供学生体验;开展编程软件与硬件搭建相结合的课程,搭建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机器人,并能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头脑风暴提出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预期效果 “垃圾分类与处理”海报、“垃圾大变身—艺术品、“低碳环保,垃圾分类”主题歌舞、垃圾分类设备使用视频、垃圾分类及处理模拟动画、垃圾分类小游戏、垃圾分类及回收机器人。
该阶段成果如图2所示。
→阶段4:分享与交流
活动地点 学校、社区。
活动内容 策划科技周展览内容,包括主会场的海报展和机器人展览,以及分会场的动画编程与互动游戏编程交流;策划公益宣传进社区活动,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居民,帮助居民提升垃圾分类意识;开展艺术品展览及舞台公益剧汇演,激发群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策划生态环保大使纳新工作,将环保生态理念延续下去。
预期效果 展板、各类影像和图片资料、新闻稿、策划方案和演讲稿。
活动意义
借鉴垃圾分类项目开展的经验,可探究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式活动开展的模式,推广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绿色、生态、环保为宗旨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如海洋生物探究、污水处理探究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主动探究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热爱生态的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
该项目参与了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线上交流活动8DEFFD9F-AA71-4C2B-80C7-30F96F8F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