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华
张广才教授既能创作巨幅墨彩大画,一尺的精美插画也能信手拈来。题材既有当今都市的时尚美女,也有边疆地区的民族之花;既有令人神往的古典人物,也有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取材之广、手法之多、表现力之强、艺术性之高,在当今画坛实不多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形象设计师
在诸多专业协会头衔以外,张广才有一个他特别珍视的职务—原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从1995年被聘为该套教材副主编至2017年,张广才教授为该套教材的不同版本共绘制了一千多幅插图。
20多年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平均每年向全国发行上千万册,得到小读者们由衷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我們说张广才教授是一位拥有亿万小粉丝的大画家是毫不夸张的。
著名美术评论家左庄伟先生在《张广才插图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广才教授的所有插图作品,都有他自己的‘情调,一草一木都经过他心灵的镕铸,就连细枝末节也往往打有他自己的印记。因此,他的作品充盈着立体的灵性内容,蒙上了一层感情氛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调。正是这种特殊的情调,才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调才真正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受到孩子们的真诚欢迎。当然,这种情调也凸显了他对教材插图的匠心独运和对孩子们的一片关爱之情。”
语文教育专家、该套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在谈到该套教材时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张广才先生,就没有‘苏教版的高品位,就没有‘苏教版在全国的影响力,广才先生不愧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形象设计师。”应该说,张广才教授以他出神入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作出了贡献。
或许是张教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工作,经常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又或许是张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画教学,与看着他教材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00后”年轻人打交道,六十多岁的张广才教授眼神还是那么清澈、纯粹,散发出一种沉静且昂扬的光芒,充满着愉悦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热情。
孜孜不倦的求学、从艺之路
张广才教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学生。“那一年,南京艺术学院没有招生。南师大美术系一个班中,年龄悬殊,长者已过而立之年,少者尚未加冠。我那年19岁,按年龄分属于‘第三世界,是作为应届毕业生而被录取的。”据说当时大学复招后他们这一个班是两千多名考生中才能录取一位,这些被录取的学生曾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
广才教授自豪且深情地回忆道:“那时的南师大美术系里拥有留法、留俄、留日和在社会上已声名显赫的老师,很多专业课程都由他们亲自传授,这些老师经历一场文化浩劫之后所迸发出来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我。”“因为学的是师范,老师主张‘一专多能,尽管专业是国画,但素描、油画、图案、美术字等都要学习,那时我们在专业上你追我赶,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和笔墨基础。”
1982年,张广才教授大学毕业,被分配在江苏丰县中学(以下简称“丰中”)任教。丰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也是广才教授的母校。该校历来重视美术教育,学校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个大画室,配备了石膏、静物等教具,这为他坚持作画和辅导美术兴趣小组提供了条件。在交谈中,广才教授拿出厚厚一册《张广才素描作品集》翻看着,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为当年的速写作品,他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中学是要坐班的,为了报考研究生,他总是早上五点半到校,晚上十点钟才离校,以至于被校长称为学校坐班最好的教师。与此同时,他常常利用节假日带学生下乡画速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也与当地的老人、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此看来,广才教授能画出如此贴近生活、贴近儿童、情趣盎然、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插画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6年,张广才教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南师大美术学院徐悲鸿弟子杨建侯先生的研究生,专攻中国人物画。杨建侯先生只带了张广才这一位研究生,杨老的人格魅力和治学之道在张广才的艺术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张广才教授被分配到江苏教育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在高校工作多年之后,为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在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
一位不甘平庸的拓荒者
多年来,张广才教授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一方面承担着中国人物画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肩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对中国画、人物画的研究。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先生所说:“在教学与创作的历程中,他始终贯穿着学术思考,也贯注着现实关怀,更着力探寻一条适合自己本性发挥的艺术创作之路。”
“时代呼唤一种兼备传统艺术底蕴和现代流行活力的中国画艺术,中国画只有切入当代现实社会,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只有赢得青年人的喜爱,中国画才有未来。”张广才坚定而自信。他说:“评判一幅画,一看有没有新意,新意就是既要区别于传统,也要区别于他人;二看有没有难度,难度就是造型能力,笔墨功夫,特别是造型能力在人物画上显得尤为重要;三看整体有没有气韵,也就是浑然天成的画面效果。”创作之所以为“创”,就是要求画家必须有新的发现,老是重复他人,当然与“创”无关;作品也应该包含技术难度,高难度的技巧本身就体现了画家对人的无限创造力的欣赏和赞叹。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从张广才教授的“时尚都市”系列、“民族风情”系列、“敦煌神韵”系列、“古典仕女”系列作品来看,他已经形成了艳雅华滋、墨彩飞扬、蓬勃大气且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貌。其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契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诉求,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誉。D021EF11-C14C-42F2-AABB-2A26C0ECBC69
经过数十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实践,广才教授说,他越来越欣赏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之所以在绘画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善于思考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不是盲目地画,而是在艺术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追求。当今画界,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怎么办?张广才教授再一次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他用笔下功夫、文化底蘊,培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土层;他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不断给人以新的惊喜,让中国画枝叶舒展,绽放新芽;他使“高大上”的中国画拥有越来越多的知音,也让传统中国画更具澎湃的活力。
天道酬勤,行者无疆
张广才教授为人坦诚热情,通达友善,诙谐幽默,容易相处,善于合作,少有桀骜不驯的个性张扬,却有优雅芬芳的书卷气。他的体谅、宽容和强烈的合作意识,使他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岗位上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张广才的人生信条:“不忘初心,久久为功。”他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又身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是艺术家展现艺术才华的最佳时期。广才教授始终没有忘记毕业那年,班级黑板上的几个大字—“各造其极”。他说,那是我们出发时的理想信念,是当时的初心,大家互相勉励,决心在未来的艺术征程中做出最好的自己。他始终认为,当代艺术家应该依托民族传统,面向整个世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骄纵、不盲从、不媚俗,勇做“中国画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难怪美术大师喻继高每每见到张广才,总是情不自禁地用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来赞赏广才教授的新作,用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来褒奖张广才的虚心好学与志存高远。
张广才,1958年生,江苏丰县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徐悲鸿弟子杨建侯先生的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原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全国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
论文《重塑中国画的国家艺术形象》《感悟生活,激发创造》《大写意的现代魅力》等在《美术》《中国书画》《艺术百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专著《张广才画集—现代彩墨卷》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张广才》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和在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捷克、乌克兰等国举办的国际艺术交流展并获奖;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D021EF11-C14C-42F2-AABB-2A26C0ECBC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