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义慈,宫小松
(1.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433;2.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最初是于2002年,NI-IT(印度国家信息学院)在《Blended Learning白皮书》中提出的:“混合式教学应该被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包括面对面、实时的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学习”[1]。这是较为先进的概述性的界定,对照当今来看,它所包含的三个模块已有一定的对应性,面对面即传统线下课堂,实时的Elearning 是当今时兴的直播课堂,自定步调的学习则对应范围更加广泛,可以是MOOC慕课学习,也可以是自主学习(包括自行搜寻学习资料)。这一框架在当今仍有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将混合式学习列为知识传播产业中涌现的最重要的十大趋势之一。
随着慕课形式兴起,翻转课堂被当作加强慕课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看视频、听音频、网络论坛交流等方式,丰富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中国首家MOOC 联盟“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一直倡导以翻转课堂和见面讨论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在国内从首次提出到兴起也历经了十余年,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何克抗教授倡导开展混合式教学。在印度国家信息学院提出该概念的翌年,何克抗便指出了贯穿其中非常重要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在此之后,有学者表明,这一模式本质是采用信息技术来优化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素,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2]。
在2020 年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大高校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实践,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优化升级,这既是一大创举,又给教育界带来极大的思考。有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中”[3],包括通过看视频预习,课堂练习复习等方式。“混合式教学具备更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进而又赋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4]。因此,需对混合式教学内涵进行有职教特色的重构。
当下职业教育改革也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新机遇主要体现在国家出台的政策方案上。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之要务。而所谓“三教”则是教师、教材、教法,教师是为了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材则是对接“教什么”的问题,教法则直接反映如何教学,三位一体才能够将职业教育中的混合式教学贯彻实行到位。文件中还指出“要加强系列化、多样化和立体化教材建设,服务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5]。2021 年末教育部办公厅“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要“以规划教材为引领,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在方案的“重点建设领域”中,第五条点明要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提炼职教课程教学中的结构化与模块化,并且“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形成“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融媒体教材。由此可见在教材编制上强调了多媒体、多形式、多样化,也凸显了混合式教学应用的刚需所在。近年来的文件均指出了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混合式教学也应当顺应时代变化有全新的内涵重构。尽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能够有一定程度上“线上+线下”的教学实践,呈现出创新性,譬如观看视频,浏览电子文件等,但对于实现“三教”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的核心要务是技能培养以及实践性,因此职业教育的特色不仅要实现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拓展,还要达成“应用型知识传授”与“实践性技能培养”的交叉融合。因此依据“三教”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的内涵重构应为:教师方面,转换定位;教材方面,改革内容;教法方面,变换形式(见表1)。
表1 职业教育响应“三教”的内涵重构
首先是教师方面,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21 年提出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文件指出了“双师型”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要在数量上尽量丰富、质量上严格把关,还要求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能力[6],做职教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而不是灌输者、填塞者。纵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指导方案》里涉及到的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以及访学研修等,在课堂上也要善于肯定学生的实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唤醒学生内心的职业价值追求,因势利导将学生心目中对于所处专业所学内容有真正的价值认同感,消弭认同焦虑。只有在教学场域中促成、指引学生真正自发地去学习、提升自我,才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再者是教材方面,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改革,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职业教育中实习岗位需求和知识体系构建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重视,除此以外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个性需求。在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一定要去除学生脱离实际、凌空蹈虚的内容。教育的价值和使命是可以通过育人教材而实现的,教材的内容会反应在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行为上,所以如果教材过于理想主义或浅薄化、扁平化,那么课程教学将无功而返。因此,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这要求教材一方面对接未来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把握新时期产业行业发展的内需[7],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在斟酌中加以取舍,基于多方面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
谈及教法方面,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符合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上,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最终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合理组建。对于教法,一是形式多样,包括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模块化学习,而且由于职业教育对于技能娴熟要求的特殊性,在教法上需要倡导企业产业深度参与职业规划、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教法改革及实施等,依据教育部的建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包括技术研发、行业培训、行业调研等,从社会方面推动教法的完善。近年来推出的《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程》的价值在于教学方法要以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指导、服务最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明确了混合式教学结构逻辑的基础上,选取苏沪地区发展较为突出的三所职业院校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作为案例,包括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这3所学院。
上海济光职校主要以土木建设为特色,在课程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在2021 年内有1 门课程获批年度上海高职高专院校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设计系所开设的《绿色建筑入门》这一门课被评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契合在线教学的慕课特色,朝向“产教融合”推进,且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与鼓励作用。除了课程建设外,行政人员与学生实现在线教学平台共享管理数据,在思想教育、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也让线上教学有了用武之地。在校园书香文明建设上,济光职校举办线上红色读书会,以“品读红色经典,点燃红色初心”为主题倡导职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主要阅读内容为红色经典,线上读书会还能够对参与人员的阅读总时长、日均时长做出统计。在行政管理方面,该校举办专兼职教师座谈会,传达教育教学精神和思政职责,线上号召,线下实操,该校的在线会议涉及学生管理、教育教学、课程编制等多个方面,很大程度上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同时发扬了自身职业教育的特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改革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学科特色,譬如“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在线开放课程上线,根据江苏省高教学会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的倡议,无锡职业学院积极响应该倡议并申报十余项工作。待课程申报上线后,职教院校保持关注并提供支持,在学识培养方面,同样采用“线上读书+线下交流”的方式,布置写作任务。其内核在于从实践到阅读的循环过程,无不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此外,锡职通过在线平台带货助力脱贫攻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线上就业创业,另有影视类、财经类活动均在线上平台开展。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优质课程建设上表现出色,譬如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为例,体现产教融合、思政融合和技术融合,同时该园林工程施工在线课程还为新形态教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训基地、考证等方面给予指导思路以及详细过程指导,相较于上述两所学院,该校的混合式教学更为深入、全面。此外,该高水平课程还呈现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实虚”融合的教学资源。针对当下就业需求,该院组织在线就业与实习面试,充分体现专业对口的特色,并且云面试也成为当下考核面试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云平台新系统运维和装备开发制造储备专业人才,值得多方高职院校借鉴。
价值追求之一即教材深层化。混合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应当追求更为深入的教学,不应浮于表面,或是简单地应用软件或过度注重形式。跨越时空限制,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的状态转变为提前预知,将现代化高科技与课堂教学进行糅合,学生可以预先浏览,亦可以课后温习。而在上述三所学院所展示出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职校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升级,但是在效用方面是否达到一定深度则未可全知。教材方面,既需要弥补既有的缺陷与存在的不足,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去除教材内容覆盖性不高的弊端。教材深层化需要教材内涵有所改革,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浩如烟海的知识资源中最为中流砥柱的存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社会、国家培养出专业化技术人才,因此总体导向应当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性知识,通过实践提升技术水平这方面的内容。在教材内容深化方面,混合式教学应当建设性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对接学生就业的可发展性,符合企业产业对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为了促使混合式教学的深度化,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需要在教材设计上保持与时俱进,以免滞后而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局限。譬如上海济光职校的《绿色建筑入门》、南京铁道学院的《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这两门特色课程一定程度上是创新中予以夯实基础,是值得借鉴且可以进一步发扬的做法。对于一门课程获评高级奖项固然是值得庆贺,然而课程是否仅停留在建课之上?对于课程发布后的业界的反响、学生的反馈、课程本身的动态更新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价值追求之二即教学自主化。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教学模式本身不应拘囿于标准化、程式化的教学,而是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育人的思想,将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打造出属于职业教育领域专有的特色,让学生在参与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切实让学习发生,而非被动地参与。一个更加融洽且学生能够自恰的教学氛围是混合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诉求之二。从教育部文件可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展望,教师自身也可以对教材、校本课程进行更为精准化的设置,源于教材的同时不拘泥于教材,广泛地搜集信息,加深对职业教育的职业认同,保持信息搜集的频率,可以从多个来源进行收集整合如书籍、网站、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新闻报道、知乎问答、关键词搜索等。基于文本内容的吸收提炼,教师确保其职业教育资料收集的有效性高,这样才能在课件制作或课程内容讲授中更为精细化。除了对于教材的合理应用以外,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不必事无巨细地逐一讲授,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自主化。
价值追求之三即教法高效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要在与职业教育互相适应的过程中达成全新的塑造,无需再在固定的时间空间地点即可展开相关活动,既是形式的拓展亦是内容的加深,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譬如“微课”“金课”“翻转课堂”“教学平台”[8](如使用频率较高的“雨课堂”),这些也可以通过融合而非简单地拼接以达到效用最大化。也可以将基于问题的教学(PBL,problem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作为职业教育中教法的主要形式,所谓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以虚拟疑问场景或真实案例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队,通过解决无固定答案的问题来学习某主题,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旨在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连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同时还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9]。而项目式教学则更加将学生摆到了主体位置上,将一些高科技高精度教学工具有机融入PBL课堂。尤其是诸如图表、可视化、交互设计、建模工具等配置,能够使得学生看到数据的模式,执行由软件帮忙才能实现的任务,由之拓展问题的研究空间。教法的高效化亦是集教师这一基础条件与教材这一必要条件之力而共同实现的。一节课堂采用怎样的教法,往往也反映了怎样的教学质量,纵观教学现状,依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尽量激发学生的潜能。遵循“学-用-创”的技术路线,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以创新。混合式教学不是任意地使用互联网的教学,而是有借鉴的革新。将单向度的静态变为多向度的互动,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扩容(见表2)。
表2 职业教育中混合式教学新范式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解是需要在不断地摸索和及时修正中达成的。合理推进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可行对策有以下方面:实施职业教育学分认可、协调线上线下课程衔接、助力新型学徒制建设。即分别对应:课程、教学与师资三方面,以响应“三教”之理念。
混合式教学为职业教育中的学分认可制度增添灵活性。关于学分认可制度,是对于具有相关证明、具有分布式的分项证书、某一职类的等级技术证书者,给予相当学分认可的一种制度。譬如将丙级证书证明转换为高职学分,把乙级证书转换为专科学分,甲级证书证明转换为技术学院学分。早在2004年,教育部也提出《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进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推动城乡间、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的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学分互认。那么跨越时空限制[10],合格的校企平台之间的线上实习、线上实操、云实验均能够实现互认,对于学生在过程中付诸的实践与精力予以认可的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利用。早在约两年前便有“学分银行”被提出,集学分转换、学历获得、终身学习与定向就业于一体的信息平台,避免学生由于信息差而错漏必要信息的时候,为自身学业、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2021年,重庆市试图打通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其他各类学分的认证渠道,其要旨在于“把‘学分银行’中的分数转换为求职的敲门‘金砖’”,学习成果在线上平台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被储存起来,只要学分达标,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兑换相应的课程学分或证书。这不仅是混合式教学的科技化诠释,同样是职业教育中改革深化的向度之一。重庆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为学生提供个人账号及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去除刻板化,还要进一步对于学分认可的章程做出精细化的制订,并且学分累计的变化同样也能够牵涉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善。混合式教学的融入能够让学分认可制大有可为,响应了“1+X证书”制度的号召,让信息化的“学分银行”为“1+X证书”制度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与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机制。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及分配融合主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作业性质三个向度切入,有助于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的教学相得益彰。现阶段,线上线下教学衔接计划已在多个领域展开,譬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操练等,从混合到拼接到衔接再到融合,体现了不同教学范式的耦合的渐进性,以及全新教育生态的构建。混合式教学是指在实体场所所进行的教学与学生自主操控学习进程的在线教学达成整合统一的一种教学策略[11],准确把握学生在线上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是保障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精准施策,资源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所保障。
在课程内容上,力求做到职业教育中知识内容的承接,即以有层次的方式在正式上课前复习线上教学的内容,可用思维导图提炼课程内容,把握知识要领,再根据线上教学内容进行检测,做到查缺补漏、自然过渡。如教育部高教司所指出的“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在教学模式上,可通过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借助慕课的交互性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微课视频中交互式练习较之传统面授课程以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多角度提升职校学生的专业素养等,切实做好重难点讲解详略得当、学习模块化、分析性反馈等方式。
在作业性质上,应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适当调整任务。可操作、可检测、有挑战、有关联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教育模式基础上的,而所布置的任务也应切实摒弃教师线上长时间讲授、学生被动“看听做”的现象。
基于所选取的职业教育学校的混合式教学开展的现状来看,呈现出“以线下为主,以线上为辅”的形态,在未来“三教”理念贯彻实行的新阶段,应更加鼓励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资源的学习,并对问题进行深化,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将“传授型教学”转变成“反馈型教学”。
结合“三教”理念,混合式教学还能够助力新型学徒制的构建,既是基于传统学徒制的突破,又是基于职业教育的应有之变,其最终目标是破解“校企脱节”的难题,建立合情合理的教育新生态。
在2018 年,人社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里指出,“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与新型学徒制并存的还有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在2014 年提出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角不一,新型学徒制主要是社会视角,简言之是“企业为主,职校参与”的方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学校视角,是“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所以从学业到工作的流程来看,应当是实现从现代学徒制到新型学徒制的平稳过渡。正如混合式教学正改变社会整体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系统地规划建设,辅之以合理的全面的评价机制,将有助于构建立体高质量的学徒制。
为了响应“2025 中国制造”的号召,混合式教学为新型学徒制提供了推动力。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大数据可以实现学生与岗位的精准匹配与双选制度,在此前提下,明确大形势下互联网与教育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让导师加入教学平台,设立规范化的课程与考核方案,并且提供不间断的咨询服务。强化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培育的教学理念。依据职业教育“工学一体”更新课程的脚本设计,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引领职教理念和利用好从校园到企业的成长空间有利助推器。
在德国,接受双轨制教育的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的比例是4:6,学生既是工厂的徒工,也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新型学徒制”也可遵循、借鉴这一思路,让混合式教学技术作为一种载体[12],“以需定供”的“订单式培养”方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达成理论与技能的双发展。“互联网+”和职业培训包的妥善利用,建立“学习资源”“直播课堂”“在线作业”“在线论坛”等板块,在这些模块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归纳总结出实践任务中相互关联的知识点,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强化知识点、技能点,需要相关课件、教学文档等资源,以可视听化的形式进一步阐释知识点之间的体系结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微课中穿插设置客观题,巩固基本知识;主观题或者实操题则可以通过云实验或上传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有的放矢打磨自身技能。“在线论坛”中可以打通多方沟通渠道,包括师生交流:疑难解答,师徒交流,强化技能,同伴交流,互促共建。让新型学徒制利用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兼顾生产与实践的对接,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为响应国家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号召,职业教育的革新及发展需要发展“混合式教学”。随着层出不穷的混合式教学层形式的出现,要将目标锁定在对于混合式教学的师资培训、教学内容更迭与教法选择组合的核心内容上,将“三教”改革高效融入教学场域当中,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而非简单拼接的视角去看待混合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让混合式教学有效发生、真正发生、可持续发生,将教学资源集约化,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学新生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育出专业素养精湛的应用型“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