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保护格局的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
——以山东省为例

2022-06-08 05:34许庆福梁东乔庆伟丁喜莲唐伟杨振宇
山东国土资源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土格局山东省

许庆福,梁东,乔庆伟,丁喜莲,唐伟,杨振宇

(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0 引言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是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现状生态系统格局的基础上寻求保障,并提升生态安全的空间策略,是景观格局优化的空间表现。生态修复是协助已遭受退化、损伤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基于自然地理格局,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以实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空间策略[2]。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需要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得以有效维持。作为大尺度的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需要以生态保护格局为基础,提出生态修复策略。

1 省域自然地理格局与自然生态状况

1.1 自然地理格局与自然生态本底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海相拥,中部山地突起,东部缓丘起伏,西部平原辽阔,形成以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的地貌特征[3],呈现“三山”(泰山、沂蒙山、昆嵛山系),“两河”(黄河、大运河),“两湖”(南四湖、东平湖),“三原”(鲁西北黄泛平原、鲁西南沉积平原、胶济山前冲洪积平原),“两海”(渤海、黄海),“一岛”(庙岛群岛)的自然地理空间格局。

根据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1)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21年12月16日。,全省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其中水浇地占72.33%,水田占1.47%;园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以果园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以人工林为主,有小部分次生天然林;草地分布相对零散;湿地(湖泊、河流、滩涂、沼泽、水库、坑塘),主要有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湿地,黄河、大运河、马颊河、徒骇河、大汶河等河流湿地。全省建成各类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为467个,有效地保护了全省80%以上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0%以上的湿地生态系统和50%的野生动物种群、70%的高等植物群落。管辖海域面积4.63万km2,大陆海岸线长约3505km,自然岸线占比38.50%。沿岸分布海湾200余个,拥有各类海岛589个。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

1.2 国土空间生态问题识别诊断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是要解决关键区域的突出生态问题,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其中生态问题的识别诊断是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需要分别对国土空间全域及生态、农业、城镇空间,识别退化、受损空间,诊断突出生态问题(表1)。

表1 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问题识别诊断

2 省域生态保护格局下的生态修复格局

2.1 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

从空间上看,山东省生态保护格局总体呈现“两屏、多带、多点”的分布格局[4],“两屏”是指鲁中南山地丘陵和鲁东半岛低山丘陵,是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源涵养的重要区域;“多带”是指依托黄河、大运河等陆域河流生态带及东部沿海陆海交错带;“多点”是指以各类生态保护地为主的点状分布的生态源地。具体而言,就是构建“两屏、三带、七廊、八心”网络化的生态保护格局[5]。“两屏”是指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两大生态屏障;“三带”是指沿海、沿黄河、沿京杭运河三条生态带;“七廊”是指以马颊河、徒骇河、沂河、沭河、潍河、弥河、大沽河-胶莱河等重要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八心”是指泰山、沂蒙山、昆嵛山、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胶州湾、莱州湾等生态绿心。

2.2 省域生态保护格局下的生态修复格局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依托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以山体山脉、河湖流域、河口海湾等相对完整的自然单元为基础[6-7],聚焦核心生态区和重要生态带,构建“两核、三带”的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图1)。“两核”:保护修复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两大生态屏障,提升两大核心生态源地功能。“三带”:修复保育黄河、京杭运河两条生态带,提高河流生态流量;修复沿海岸生态带,提升陆海交错带生态功能;保护和修复海湾、河口及岛屿,改善提升海洋生态质量功能。

图1 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在总体生态修复格局下,突出重点生态绿心、主要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推动“六心、六原、多城”整治生态修复,即保护修复泰山、沂蒙山、昆嵛山、南四湖、东平湖、黄河三角洲湿地六个重点生态绿心,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整治修复鲁北平原、鲁北滨海平原、鲁西平原、鲁中山前平原、鲁南山前平原、胶莱平原六个主要农业空间,提升乡村生态质量;开展城市和重点城镇生态修复,提高城市韧性,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3 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下,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本底,聚焦核心生态区、重要生态带以及重点生态绿心等,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

3.1 筑牢生态保护基础框架

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依托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聚焦核心生态区,保育修复“两核”,保护修复“三带”,筑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基础框架。

3.1.1 保育修复“两核”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低山丘陵区是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涵盖了山东省大部分生态极重要区域及各类受保护区域,是保障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保护全国生态体系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区域。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服务功能,也是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集中分布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该区域主要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不足、破损山体较多、防护林功能退化、荒山绿化程度低等生态问题。生态修复主要是加强荒山造林绿化,退化防护林、湿地生态修复,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质量。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鲁东低山丘陵区是国家级、省级公益林集中分布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也是山东省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该区域主要存在森林生态功能低、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不足、破损山体较多等生态问题。生态修复主要是加强次生天然林保护,推进封山育林,加大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防治水土流失;开展沿海、沿河和沿路防护林体系建设,强化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实施退化林地和湿地的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

3.1.2 保护修复“三带”

(1)连通修复河流生态带。河流生态带是陆地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山东省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黄河、大运河、马颊河、徒骇河、沂河、沭河、潍河、弥河、沽河-胶莱河等,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黄河、大运河是两条重要的跨区域河流生态带。

黄河山东段区域地貌多为微倾斜低平原、山前倾斜平原。主要存在土壤沙质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弱;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森林覆盖率较低,防护林功能退化,防护林体系有待优化提升等问题。生态修复主要是统筹推进沿黄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修复,打造沿黄百里绿色长廊;因地制宜开展滩区退地还湿,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空间,建设多位一体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

大运河山东段主要存在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河湖岸线生态空间遭受挤占,部分河段滨河、滨湖湿地淤积和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生态修复主要是强化大运河及周边河湖水利联系,实现生态、防洪、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开展植被绿化,建设滨河绿道,留足生态缓冲空间,提升河流廊道生态功能。

(2)保护修复海岸带。海岸带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特殊地理单元,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和海陆物质能量交互区。海岸带生态修复是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8]。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致使自然岸线不断减少,个别岸段海岸侵蚀较重;部分地段基干林带较窄或断带缺口,严重影响海岸防护功能;陆海连通性受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局部海草床生态退化严重,生态功能难以发挥;近海生物资源处于较低水平,鱼类洄游重要通道和关键海域被养殖设施侵占;海洋生物灾害影响依然严峻,互花米草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等问题。

基于陆海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特征,通过“点—线—面”修复工程体系,对“海洋、海湾、海岛”进行系统性恢复[9]。通过海湾、海岸线和河流入海口整治修复,改善近海海水水质,增加滨海湿地面积,建设美丽海湾。开展威海湾-荣成湾等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受损岸线修复和人工岸线生态化改造;开展胶州湾-丁字湾海湾综合整治修复,实施人工岸线生态化改造、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互花米草整治;推进庙岛群岛等海岛整治和生态修复,维护海岛典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3.2 锚定重点生态绿心保护修复

在筑牢生态保护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通过保育提升“三山”、涵养修复“两湖”、保护修复“一湿地”,锚定重点生态绿心保护修复,提升重要生态源地的生态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

3.2.1 保育提升“三山”

山东省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如泰山、蒙山、沂山、鲁山、徂徕山等)和胶东低山丘陵区(如昆嵛山、崂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是山东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其中,“三山”(泰山、沂蒙山、昆嵛山)的生态地位尤为突出。

泰山是我国华北平原重要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矿山地质环境受损、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需要优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完善区域生态网络[10],按照“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水体重构、景观重现”的思路,实施泰山区域生态恢复[11]。

沂蒙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保障华北平原、江淮平原生态安全。主要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不足、破损山体较多等问题。需要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目的,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增强生态屏障功能。

昆嵛山为鲁东低山丘陵最高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包括生长在我国最北边的刺衫和最南边的赤松,并拥有世界树木活化石——水杉[12]。昆嵛山山高坡陡,峰峻谷幽,风化壳浅薄,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赤松林,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恢复。因此,应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遏制森林生态功能退化。

3.2.2 涵养修复“两湖”

湖泊湿地属于广义湿地的一种,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物质产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山东省湖泊众多,主要有南四湖、东平湖、麻大湖、白云湖、锦秋湖、大芦湖、青沙湖等,区域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其中,以南四湖、东平湖面积最大,生态功能尤为突出。

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自然景观独特,是重要的水源调蓄地、鸟类栖息地和迁徙驿站。南四湖区域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和淡水渔业基地。作为典型的农业流域,南四湖水环境质量恶化,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13];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湖区水生植物趋于单一,水生态系统恢复难度较大[14]。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退养还滩、退渔还湿等措施,恢复原有湿地;通过清淤疏浚、地形地貌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植被恢复和栖息地营造等措施,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构建入湖口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入湖口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河口湿地功能;构建乔灌结合、疏密适当的高标准环湖生态林带,提升环湖森林质量,保障河湖水系生态安全。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具有防洪、调水、旅游、引水灌溉等综合功能。东平湖区域主要存在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脆弱;湿地资源退化,湿地占用问题突出;露天矿山开采造成山体植被破坏,湖水总磷浓度一直处于达标边缘等问题。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开展退耕还湖还湿、候鸟迁徙驿站建设、湿地护岸修复、水生生物投放、植被修复等,增强湿地自然恢复能力,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建设沿湖生态隔离带,推进湖区水生态环境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升湖区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大东平湖“放鱼养水”力度,改善湖区水生生物群落组成,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3.2.3 保护修复“一湿地”

对维护黄河下游和黄海、渤海的生态安全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15-16]。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存在植被面积萎缩、生境破碎化加剧、生态连通性较低、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以及关键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7-19]。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水系连通,形成“河-滩-海”连通网络和水系循环格局,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建立生态补水机制和监测体系,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20]。实施生态岸线修复,构建以牡蛎礁为主体的生态岸线,有效减缓岸线侵蚀;自然恢复和人工适度干预相结合,进行海草床修复。加强湿地生物物种资源、鸟类栖息地保护,建设鸟类迁徙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开展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治理,维护生物多样性。

3.3 因地制宜开展平原土地整治修复

细化“三原”的划分,以鲁西平原、鲁北平原、鲁北滨海平原、鲁中山前平原、鲁南山前平原、胶莱平原为重点(图2),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营造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格局;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营造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观[21-22]。

图2 山东省国土空间“六原”整治修复分布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生态本底存在差异,不同平原区土地整治修复方向也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表2)。

表2 主要平原区自然生态本底和整治修复方向

3.4 差异化推进城镇生态修复

城镇空间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镇空间修复是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共轭生态修复,需要优化城镇生态空间格局,进行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维持和提升城镇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23-24]。总体而言,城镇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高,生态修复仍以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不足,复合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展现。

鉴于城镇空间的特殊性,需要综合考虑城镇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本底状况,识别诊断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制定差异化生态修复策略。总体上看,需要统筹城镇内外河流、湖泊、山体等各类蓝绿空间,注重同城镇外围自然生态要素有机连接,合理布局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城乡融合的生态网络。恢复水系自然形态、修复自然驳岸,增强水体连通性和自净能力;加强城镇河湖湿地沿线绿化,拓展城镇亲水空间,丰富提升滨水景观。加大城镇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完善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推进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品质和功能。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建设;深化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强化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减少城市内涝。开展城市山体公园化、景观化修复,营造城市生态休闲空间。

4 结语

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维持区域生态保护格局为基础,聚焦核心生态区、重要生态带和重点生态绿心,统筹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牢生态安全边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猜你喜欢
国土格局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格局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