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红色基因中筑牢信仰之基的纪念馆设计研究
——以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为例

2022-06-08 01:25王春阳
关键词:杨靖宇纪念馆纪念

王春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在这里较早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立中共基层党组织[1]。1927年,杨靖宇与其他共产党人创建中国最早的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革命武装,为确山播下了革命的种子[2]。

豫南民居建筑特点:受南北气候、历史、文化的交融,形成的民居特征,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出了豫南地域文化特征[3]。在不受地形条件的约束上,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功能布局做到尊卑有序、各置其位。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依附厅堂而建以显示其气派,细部装饰也比较精致。豫南地区山墙独具特色,与北方硬山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既不属于徽派建筑,也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4],随有南方悬山建筑的影子,但无论从布局还是细部,都彰显了大别山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

1 项目建设意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提升教育基地功能、丰富展示内容、拓展教育手段、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初心,坚定奋斗信仰为目的,使之更好地服务大众,资政育人。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驻马店市作为英雄故里,对历史人文遗产的保护及发扬提到新的高度,依托鄂豫皖红色文化基质,协调统一的与其他革命纪念馆形成互补互动,规划出反应人文精神、时代气息、民族魂的人民英雄纪念馆。提炼豫南地区特有的民俗建筑要素特征,以现代设计手法诠释皖南建筑特点,升华爱国教育精神。

2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规划设计

驻马店,位于河南中南部,北接漯河,南临信阳,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古为交通要冲,因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驻马店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

2.1 背景分析

驻马店市古城乡李湾村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出生地,早在1966年便在距离故居1公里处修建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图1)。随着时代的发展,旧馆的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和陈旧,已很难满足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改扩建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及纪念公园的占地面积10万㎡,将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传承好,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铭记光辉历史,倡导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新展馆。

图1 原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2.2 规划设计理念

以“大史实、大抗战、大英雄”定位原则,重点体现“英雄故里和将军的辉煌一生”以大量史实为依据,充分展现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和革命抗战的崇高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培育,践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建筑、景观体现“英雄故里和将军的辉煌一生”。 整条轴线以英雄丰功伟绩和英灵魂归故里为叙事线索,组合成一条完整的参观主线,从室外依次过渡到室内,从将军事迹的展示升华到对英雄的追思。

坚持“协调发展”“馆园合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杨靖宇故居与新建场馆的联系,协调好园区与周边环境、园区内部景点之间的关系,让科学发展观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得到体现。将园区设计成半开放式,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纪念活动、红色文化体验于一体。把英雄纪念馆全部融合到整体系统中去,成为完整的人物纪念场馆体系(图2)。

图2 总平面图

2.3 规划结构

规划方案以“两区两轴”为主框架,形成“馆园结合、形象突出、动静分区、空间紧密、交通顺达”为总体规划理念。形成纪念馆、纪念公园两大空间片区,叙事轴、空间轴作为沟通骨架展开节点设计(图3)。

图3 空间结构

2.4 功能分区

2.4.1 事迹传颂、缅怀英雄的纪念馆区

纪念馆区是杨靖宇将军英雄事迹的主展区,占地4万㎡,采用经典的中轴对称布局,营造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中轴线北起靖宇大道,由园区入口起始,依次设置和平门、游客中心、停车场、千人纪念广场、铸铜地标、题词碑廊、将军塑像、国旗台、内广场、纪念馆及附属用房。叙事轴线贯穿南北,以英雄丰功伟绩和英灵魂归故里为线索,组合成一条完整的参观主线,从纪念馆外部进入纪念馆区、从纪念广场到纪念馆前区、从纪念馆外部到纪念馆内部,依次形成形成过渡,从将军事迹的展示升华到对英雄的追思。

纪念广场,占地1500㎡,可容纳1000人,作为驻马店市国家公祭日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主场地;广场正中铺设铸铜地标,总长35m,镌刻着将军35年生命历程中的大事年表,记录着将军的一生革命事迹;广场两侧栽种香樟树,组成整齐的阵列,守护在将军塑像前,象征杨靖宇精神根植家乡沃土;将军塑像是整个纪念馆室外展区的中心,总高10m,基座高2m,面朝靖宇大道、背靠国旗台,巍然耸立,两侧经11步台阶进入纪念馆入口内广场,取意将军在东北战场浴血奋战的11年。

纪念馆以将军故居的建筑布局为蓝本,舒展的建筑体量与豫南民居建筑风格,展现一座城市作为英雄故里,对英魂归家的企盼,对确山之子的抚慰。

游客中心紧邻停车场布置,并独立成区,避免车行交通及游客的休息用餐等活动对纪念馆区行成干扰。其中功能包含4A级景区级别的服务大厅、餐厅及公共卫生间。

2.4.2 英雄闪耀、梦回家乡的纪念公园

纪念公园区以“黄河赤子,白山雄魂”为主线,使景观主线与历史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立足宏观,强化内部景观流线,融合建筑空间,互补外部环境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全面再现杨靖宇将军各个阶段的闪光点及其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让观众对杨靖宇有全面的认知——他是民主革命的志士、农民运动的先锋、进步工人的领袖、共产党员的楷模、中华民族的精英。

纪念公园占地6万㎡。通过空间轴线与纪念馆区相联系。空间轴线西起107国道,向东延伸至将军塑像贯穿园内,并以黄河大道命名,寓意将军一身正气是民族之魂,中华之脊;黄河大道北为白山园,述说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北园以抗日救国为主题,与靖宇大道毗邻的位置开设主入口及标志性景观节点靖宇台,以长城烽火台为元素符号,象征将军曾励志“祝他年直捣幽燕扫尽长城灰”夙愿。黄河大道南为确山园,以将军梦回家乡为主题,设置“尚德亭”,与“靖宇台”遥相呼应,意在追思将军离乡报国的豪情壮志;南北两园以黄河为界,以游园环路串联,象征将军远离故土、跨越黄河、征伐北疆的革命征程。以黄河经流为原形的人造水系来营造山水之灵气,形成纪念公园容纳祖国山河,昭显中华民族头枕高原脚踏东海的英雄气魄。

纪念公园运用堆土形成微地形景观,结合绿植有效的屏蔽107国道往来车辆的喧嚣对纪念公园和纪念馆区的影响。在主入口处和黄河大道两侧设计中华民族抗日名将和烈士塑像。主入口以抗战胜利为主题追述抗战历史,入口通道在完整的山体上划开了长长的切口,象征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可磨灭的伤痕,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通道右侧为中国军民抗战大事纪要,左侧为抗战人物群组剪影,毛泽东主席手书: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图4)。

图4 整体鸟瞰图

公园内设计多色彩绿化,符合“环境园林化、陈列艺术化、功能多样化、景点群体化”的要求。适当移植高大树木,种植草本类多色植物,为园馆室外环境添加生机,做到“春有花红、夏有芳绿、秋有金黄、冬有苍青”。

图5 纪念公园入口

图6 纪念公园效果图

3 纪念馆建筑设计

3.1 建筑平面设计

以“魂归故里、英灵回家”为建筑设计主题,驻马店地区豫南地区民居建筑形式为蓝本,提炼靖宇故居的建筑细节,采用一正两厢的院落式对称布局,建筑中心为主入口门厅和拜谒大厅,西侧为英雄事迹展区和临时展区,东侧为办公库房区和报告厅,后部为半景画展厅;俯瞰建筑,其轮廓犹如一尊俯卧大地紧握双拳安息的巨人,象征英雄捍卫祖国热土断颅捐躯的壮举。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9374㎡,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包含展览、办公、库房、报告会议、食堂、设备机房等功能(图7)。

图7 建筑平面图

3.2 建筑立面设计

取自靖宇故里,以灰瓦为顶,以石材为墙,细腻精致的民居元素,简洁凝练,庄严肃穆的建筑形体。为了突出纪念馆正厅建筑的崇高感,观众将通过九级台阶步入序厅,主馆建筑高度比两侧副馆高差4m。

纪念馆主立面的两列柱廊形成了光影变幻的灰空间,与石材外墙和厚重的建筑形体构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并增添了庄重的仪式感;灰瓦的坡屋顶和粗壮的柱列,犹如两道消解的院墙和打开的门扇,迎接英灵回家;由柱廊向入口延伸的通道内排列象征着将军在故乡生活24个春秋的24根石灯,照亮将军归途的设计构思(图8-9)。

图8-9 建筑效果图

在纪念馆的西侧,报告厅与展厅间形成第二入口,是公园与纪念馆联系的便捷通道,将入口广场与尚德亭利用对景的建筑手法连接到了一起,同时入口处的框景将确山园优美的景观和远处的山峰都纳入访客的视野,形成了回望确山,追忆英灵的体验场所。

猜你喜欢
杨靖宇纪念馆纪念
纪念九一八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特别的纪念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