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苕
“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到的不如自己眼睛亲自看到的可靠。尚有“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亲见”“耳闻不如眼见”“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耳闻是虚,眼见是实”“耳闻是假,目见始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是实”“耳听是虚,眼见是实”等众多说法,表达的都是基本相同的意义。
汉·刘向《说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办之。”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之金城,图上方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意,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清·石玉昆《七侠五义》第65 回:“真是耳闻不如眼见,往往以讹传讹,说的奇特而又奇特。”巴金《谈〈四号病室〉》:“我的确有这样的体会,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然而我的‘身受’毕竟有限。”唐·辛替否《谏造金仙玉真雨观疏》:“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清·明教中人《好逑传》第9 回:“俗说:‘耳闻是虚,眼见是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访一访。”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5 回:“看看新闻纸,已经增长不少的见识。但是一件,耳闻不如目见,耳闻是假,目见始真。”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庄稼人的口头话。”曲波《林海雪原》第11 章:“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他杀没杀人我没有看见。”张孟良《儿女风尘记》第4 回:“他有个钻牛犄角脾气,不撞鼻子不回头。总是对家里人说:‘耳听为虚,眼见是实。’”杜鹏程《年轻的朋友》:“常言说得好:耳听是虚,眼见是实。我再三打量他,怎么也看不出他是曾经作过负责工作的军人。”
关于眼睛的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基础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多处论述。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这里说的是,心、肝、脾、肺、肾与脑、与眼都有密切的关系,全身的精气连着眼睛,眼睛的功能连着全身。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关于这一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有精辟的论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感受器,眼睛有120 万根神经纤维,比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神经纤维的总和还要多,80%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它输入人体的。眼球后方角膜处有1.37 亿个敏感的感光细胞,其中的1.3 亿个是杆状的,负责接受黑白的画面;700 多万个是锥状的,负责接受彩色的画面。这些细胞合成强大的处理功能,就是同时传入的信息多达150 万条也难不住它们。别看眼睛眨巴一下只需1/20 秒时间,它每天接受的各种影像可多达5 万多幅。
就记忆保持的强度而论,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保持15%的记忆,从视觉获得的知识则可保持25%,后者比前者硬是高出了10 个百分点。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眼神的交流可以使脑部的活动增加。他们发现,目光的接触能在脑部的回应中心引起一连串的活动。如果对方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脑部活动量的增加会更显得异乎寻常。
望眼识病,是医学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中医、西医都非常重视。中医典籍中论述颇多,现代研究中也屡有报道。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一项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望眼识病的科学性,他们通过对眼睛的检查发现了多种疾病的信息,如心血管疾病与内分泌失调、正常人与老年黄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等。经验证明,贫血可见视网膜水肿、出血;白血病可见视网膜梭形白色中心出血或脱离;红细胞增多可见视网膜青紫;高血压病一期可见视网膜变细,二期可见视网膜有动、静脉压迹,三期可见眼底出血或絮状渗出,四期可见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其他如糖尿病、肾小球肾炎、妊娠毒血症等,均可从眼睛相关部位的变化中找出蛛丝马迹。
眼袋是大量的脂肪堆积于眼睑下皮组织中形成的半圆形的袋状物,在医学上有“黄斑瘤”的称谓,是机体脂肪代谢障碍的表现。英国和荷兰的医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眼袋显著的人常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其中51%的人同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