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传统节气文化引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22-06-08 16:58俞叶
天津教育·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节气传统课程

俞叶

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一阵国学热潮,但是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要想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需要人们从本质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知识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发现其真理,体会到知识所带来的快乐。所以,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就应该从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与生活事件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传统节气文化是对人生日常生活影响较深的传统文化,它不但涉及了季节的变更,其文化内涵更是极具代表性,为了能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将传统节气文化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极为必要的。

一、“二十四节气”概述

一年之计在于春,通过节气的变化,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一年之间的变化,农民更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掌握耕种的节奏,虽然当前人们已经不再依照“二十四节气”从事劳动生产,但是“二十四节气”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定出了相应的部分节气,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二十四节气”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更随着历史的长河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现代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元素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自身修养,所以教师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指导,而不是单纯地以文字为中心,做教科书的复读机。在工业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被混凝土铸造的摩天大楼、手工精心修建的园林艺术包围着,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学生很难体会到传统节气所描述的气候变化,也很少有机会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乐趣。比如,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划过龙舟、不知道“啃秋”的习俗、不认识伏姜和粘雀嘴。从教材中挖掘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代先民对生活的思考以及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得到的生活智慧,所以,教师可以挖掘“二十四节气”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结合教材传授给小学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季节变换、周而复始,给古代先贤带来很多启迪、遐想和慰藉,从而创造出绚烂多彩的文学作品,也是小学教材的重要资源。教师则可以运用这种关系将小学教材内容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完成教学活动的开发与实践。比如,立春时节可以让学生欣赏朱自清先生创作的《春》,让学生领略春天带给人们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城市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学生很难感受到春天到来时带给人们的新鲜感。所以,教师可以组织主题春游,让学生亲身体验立春的自然变化以及民俗文化。在陕西澄城一带,立春时节人们有“吊春穗”的习俗,教师在春游过程中可以引入这个主题,组织学生用彩线制作各种形态的“麦穗”,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气带来的乐趣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一年之计在于春,部分地区在立春时节还会举行迎春神的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上古神话中春神句芒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先民通过祭祀对春天给予的美好期望。在此期间可以播放一些活動视频扩充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春游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要细心地发现教材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带到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构建“二十四节气”课程,感知节气魅力

让“二十四节气”的学习成为传统教学的一部分,专门为传统文化教育开辟出一片天地。学校有语文课、数学课和英语课,但是至今没有专门的国学课开设。所以,教师可以在课程安排中为传统文化教育专门开设30~40分钟的课程,在课程期间,教师做好课程计划,将国学经典、传统民俗等通过学生能理解的模式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开展方法可以从诗歌诵读、开展生活实践、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开展。

首先,建立国学早读课,在每一个节气开始时,利用这个实践让学生诵读相关言语诗词,将学生对节气的认知立体化。比如,立春时节,让学生吟诵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没人头山,袅袅春播。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惊蛰时节,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堂和学生分享节气的美食、谚语、习俗,丰富学生对节气的整体认知。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节气习俗。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寓意、来历、习俗组织多种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比如,清明种植扫墓、秋分时节做树叶粘贴画、寒露时节可以组织赏菊花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课堂生活多姿多彩,在实践活动后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让实践活动得到升华,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在不同的节气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万物的生长,还可以让学生做观察日记,记录每一个节气中植物、天气、人们的生活变化,真正感悟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校园活动,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让学生给不同节气的诗词进行绘画创作,组织相关的绘画比赛;创作有趣的手工制作“二十四节气”表盘等;根据节气的传说故事编排表演的剧目,让传统文化走入现在教学活动中,让“二十四节气”根植于他们的记忆里;开展“二十四节气”作文大赛,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节气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化过程。

构建“二十四节气”的课程,首先是从教学形式上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再慢慢地构建学生的传统文化系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进行课程整合,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

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很陌生,小学生从出生以来接触更多的是现代化的工具,学生了解春天大多是从电视或文章中理解三维的春天,而不能亲身感受五维空间里的春天。所以,要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二十四节气”,教师就要将“二十四节气”与学生已经建立的社会认知相结合,将课程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

比如,“二十四节气”与音乐课程的结合。音乐教师可以将“二十四节气”歌配上学生熟悉的“流行”旋律,让“二十四节气”朗朗上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又如,“二十四节气”与语文的结合,古诗词的朗诵、传统习俗的分享、节气由来的传说分享,这不仅传达了传统文化知识,还丰富了语文课堂,两者相得益彰。再如,“二十四节气”与美术课的结合,对秋天枫叶的描绘体会立秋独特的彩色魅力;对冬季雪景的描绘体会秋至的萧索与银装素裹带来的宁静致远。另外,“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和实验课相结合,比如,对“霜降”这个节气,是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这个节气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霜降形成的原理,感知科学的力量。这些跨学科的整合,让“二十四节气”变得深入生活,学生能与之更亲近。“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是多元化、多学科的融合。让传统文化生活化,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节气文化与已经开设的各科课程的结合,能帮助小学生更快速地接受传统文化,也能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融入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分析,使传统节气文化能更完美地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五、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十四节气”是指在干支历中标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特定节令,最早用于指导古代人民的劳动生产,“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就是由人们不断实践而得来的,那么由此也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中所蕴涵的实践知识是极为丰富的。即使在文化信息繁杂的当今,“二十四节气”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但需要学生继承传统节气文化,更要让学生能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成长和收获。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要求教师要将传统节气文化融入其中,以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那么由于传统接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气文化的存在与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

例如,传统节气文化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其寓意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气温开始上升,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气温的变化,学生要记录每天的气温和天气,连续记录一周或十天,然后将这一阶段的记录和上个月的同期天气、气温作对比,切实感受立春后天气的不同,也可以引导学生记录南方和北方的天气和气温,了解不同区域的立春表现,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为学生扩展讲解立春的相关知识内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思想。而惊蛰在古代意味着天气回暖,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速且明显的节气,惊蛰标示着一年的春耕即将开始。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的绿化区域进行耕种,让学生通过实际劳作感受农耕生活,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后期的节气教学进行铺垫。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耕作手册,然后在每个节气到来之际观察自己耕种的农作物,并将变化一一记录,这样學生对节气的了解就会更加清晰立体,从而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在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完整融入。

六、运用信息技术,体现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领域更是开创了教学方式的新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是由教师口述,而对传统节气文化这样的知识内容,仅靠教师传统讲授,学生是无法切身体会和理解的,因此学生基本只是背会了节气歌,但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其所蕴涵的知识文化等方面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让“二十四节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变得生动起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声音,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立体形象的呈现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文化,让学生能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将“二十四节气”歌以动画的方式播放,让学生能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准确的学习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每个节气拟人化,以动画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加深学生对节气的理解和记忆,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二十四节气”故事,挑选让自己记忆深刻的节气编写故事内容,表达自己对节气的理解,也可以动手制作“二十四节气”卡,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引申出“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以及所蕴涵的知识,带领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七、根据节气变化,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二十四节气”遍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月份中,教师需根据节气的变化灵活改变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每一个节气变化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熏陶。这样将节气与传统节日进行相结合,既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节气变化,也能让学生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文化魅力。

例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晒秋节。这个时节刚刚入秋不久,处于夏秋两季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样的节气中结合传统节日展开实践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重阳活动”,可以让学生为家中的长辈亲自制作重阳糕,或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为家中长辈做的一件事情。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辅助学生,并且将节气与节日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中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将这样的文化涵养融入综合实践课程,既围绕节气变化灵活安排了课程,也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深层认知。因此,根据节气的变化,灵活安排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八、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对生活的总结,是人们生活智慧的提炼。所以,如今的传统节气的教育也应该回归生活。生活即教育,从立春到冬至,“二十四节气”变换着自己不同的姿态如约而至,其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精彩的历史故事以及独特的传统习俗都极具教育价值。教育教学应让传统节气渗入学生的生活中,循着生命的韵律,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世界。

(刘 芸)

猜你喜欢
节气传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少年力斗传统
自行车的发明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