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婷
互联网背景下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可以大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提高初中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有积极性作用。本文主要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及数学文化的渗透为研究方向,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问题分析并研究实践措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丰富教育资源,并带来了先进教育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数学基础性学科知识、学生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等为主要教学目标。数学文化的渗透对增强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念,使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开展实践应用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等均有较大帮助和引导作用,是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内容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工作的改革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有了更大融合发展趋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内容的传递。数学文化教育内容的渗透,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学科发展历史、中外数学家科学严谨研究态度、在实践应用中发展数学美等数学文化思想的教育活动,获取到更为丰富的数学学科思想、精神与文化。文章主要从数学文化所具有的显性和隐性育人特点以及科学性和发展性学科知识特点两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一)挖掘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深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显性育人资源和充分发挥隐性数学思想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思想引导的积极性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从中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优秀数学家在开展数学学习或研究过程中的名人逸事,还可获取更具创新思想和精神的数学名题、著名研究理论的发展历史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的、多样化的数学发展历史、人物经典事迹、数学典故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知识探索欲望,对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研究与创新精神有思想引导和教育作用。互联网背景下还可使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育人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渗透,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学生在数学隐性育人思想的引导性,对概念性、理论性教学知识和内容开展更为深刻的内涵研究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夯实基础性学科知识基础上开展创新知识的应用探索。以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学内容中关于负数小史内容的学习为例,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以教材内容中提及的《九章算术》中关于正负术通过获取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对刘徽创造的割圆术在圆周率理论发展及算法完善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内容的讲解等,像这样以故事内容形式进行数学思想的宣传与渗透,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精神有育人作用。
(二)科学性和发展性特点分析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思维逻辑性特点,同时随着数学学科知识研究内容的深入与广泛,数学还具有明显的知识发展性特点,基于此,教师还要结合初中学生数学学科思想、学习精神等教育活动,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传播从速度、广度、深度等各方面有了更为发散性的发展特点,数学文化知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教育学科当中均有十分重要性的应用和作用发挥。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以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和发展性特点为出发点,研究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对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知识全面性认识有引导和推动作用。比如,以规律性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文化渗透切入点,从数学知识发展历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规律性,培养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学习思想,并运用循序渐进育人思想,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巩固上开展创新思考和研究。
二、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现状
(一)课堂教学氛围不浓厚,限制学生兴趣培养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方式的限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解题技巧的讲解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方式。初中数学教学知识包含大量理论性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但是过于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加之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他们无法及时跟进课堂教学进度,学生间的差距不断加大,部分学生动力不足。缺乏轻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建设,使上述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数学文化精神和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学生缺乏学科学习兴趣。
(二)互联网教学融入不充分,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虽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当前很多初中学校加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受到教师自身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教学理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导致互联网在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教学中的先进作用难以发挥。比如,教师信息技術应用和操作水平有限,无法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获取更多丰富教学内容,在进行课件制作或互联网技术资源应用中,很多先进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互联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课堂上发生的互联网设备问题不能进行及时解决。目前由于互联网教学活动的融入程度不足,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教学效率。
(三)数学文化教育资源少,无针对性教学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利用多偏向于数学课程教材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缺乏数学文化渗透教育思想和理念,导致数学文化互联网教育资源获取不足。除此之外,开展数学文化渗透教育活动中,缺少科学设计和目标性,也是当前数学文化渗透工作开展不利的重要影响原因。数学文化的渗透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数学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作效率的促进作用。当前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缺少阶段性、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进而导致数学文化渗透教育工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工作,需围绕学生个人发展及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和方向,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思想,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从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氛围以及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加强优化与改革。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使用一刀切式的教学目标与课堂要求,以免降低学生参与兴趣。比如,在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方面,可以结合学生整体学习思想和行为状态、学生个性问题等,合理选择网络教学形式、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更为全面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情境教学应用为例,在开展几何学相关教学内容时,勾股定理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应用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念,可以从勾股定理发展历史作为切入点,从互联网资源中有效筛选历代中外数学家在勾股定理发展研究中的名人逸事等趣味性故事。应用趣味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勾股定理形成内涵和知识应用特点进行学习与掌握,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可依据几何图形变化中所运用到的拆分、割补以及拼接等基础性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辩证思想,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内涵精神,可以提升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互联网技术具有多种功能性特点,比如,可开展线上教学、随时随地开展视频学习、丰富的智能化教学功能、线上答疑等多种先进教学模式、方法可供使用。将互联网作为技术背景开展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途径,可以全面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等具有十分重要性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教材内容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内容为例,教师通过开展信息课件的制作,结合学生更加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著名房屋建筑、桥梁、汽车等作为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图形组合和色彩搭配等,制作成游戏类型的教学课件,当学生选择出题目中规定的图形之后,会有鼓励、掌声等肯定性音频,选择错误时则会用带有遗憾效果的音效进行配合。这种更具趣味性、多样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营造更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思想有帮助和引导作用,是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学文化渗透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使数学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和多样化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针对上述内容中提及的数学文化具有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科学性和发展性学科特点,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具有针对性教育意义的内容,充分发挥数学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仍以上述内容中提及的“勾股定理”教学知识为例,勾股定理的数学知识发展与研究在中外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发展过程中蕴涵了大量的科学精神以及发展规律特性,是优秀数学文化的外在体现和内涵展示。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周脾算经》,该著作中的记载是最早勾三股四弦五计算方法的由来。西方毕达哥拉斯通过直角三角形开展勾股定理论证,并从三角形、四边形之间的的面积作为证明途径开展各种证明方法的研究。从古至今,无数中外数学家围绕勾股定理开展了数百种的证明方法研究。在开展数学文化渗透教育时,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资源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故事和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在开展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运用更为广泛和多面化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深度开展创新思维和研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培养是数学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主要内容和教学任务,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需求也是学生个人实现良好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是初中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开展数学知识的传授与传递,缺乏对学生自主思想的重视和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互联网背景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需要注重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数学知识探究欲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探究式教学以师生提问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向,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索思想的重要途径,同时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为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提供了良好教学氛围。仍以上述内容中提及的勾股定理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勾股定理发现经过,分析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勾股定理的区别等开展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明白数学成就无国界,不应带有民族主义的偏见,应以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来开展数学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使学生将学习数学文化知识作为增强自身技能的途径,以实现数学知识的创新应用作为学习目标。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综合素养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开展以深入挖掘数学学科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为出发点,利用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和发展性特点,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数学思想和知识运用能力。
注:本文為宁夏第六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文化渗透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JXKT—LS—06—02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