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格
华东政法大学组织学生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昨天,女儿与我打了一通电话,带着哭腔,说日子太难熬了。由于校内全员核酸结果未知,澡堂也暂时封闭了。我知道,的确,苦了我的女儿,让她受了不少委屈。女儿在家每天都会洗澡,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女儿说无法理解为什么学校要封闭澡堂,但由于我工作正忙,只得匆匆安慰了她几句,就挂了电话。”
这段话节选自一位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家长写的信。3月17日,这封信出现在“华政互助信息表格”留言板上。留言的家长不仅是华东政法大学一名大三女生的妈妈,同时也是一名长期在上海抗疫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自3月以来,她已经十多天不曾回家,一直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在信中,这位妈妈从专业角度解答了学校采取厕所限流、关闭浴室等隔离管控措施的必要性,同时鼓励同学们“相信疾控中心的专业研判,听从指挥和安排,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扑灭疫情”。
这封信公开发表在华东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上,其他学生家长纷纷留言为这位妈妈的专业和热心点赞,同时表示自己孩子在上海上学,很放心。疫情高压之下,上海各高校为筑牢防疫关卡,保障师生们稳定地生活,可谓“奇招”频出。
3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因疫情封闭管理,学生无法再去学校餐厅就餐。为了能赶在每餐饭点把热乎的饭菜送到3万余名学生手中,上千名老师加入校内送餐队伍。他们在食堂打包好饭以后,开私家车将饭菜送到每一栋学生宿舍楼下。平常在讲台、实验室、办公室的老师们,传道授业、鬓已斑白的专家教授们纷纷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配送员。
送餐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送餐第一天,不少老师到达餐厅后,发现盒飯还没有打包好,就只能参与打包后再去配送。在配送时,老师们又发现,有些运输车辆负责的宿舍只有100多人,有的运输车辆需要负责的宿舍有600多人。有些宿舍楼下还没法停车,老师们不得不来回提着餐盒一趟又一趟送到学生宿舍门口。这不仅耽误学生们吃饭,送餐老师们在春日里也忙得汗流浃背。
交大的专家教授们纷纷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配送员为学生送餐。供图/ 杨明
私家车每次载运数量有限,老师们人手也有限,学生们偶尔也会抱怨送到手的饭已经凉透了。每日忙碌在送餐路上的交大老师们收到这份“反馈”后,却并没有生气,反而趁机做起了研究。电院教授王景川测算过自己车子后备箱的理想装盒量:1012份。“考虑车厢四周的不规则约束、前倾至驾驶舱的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干扰,应该是理论最大值的80%,810份。”但在实际验证中,王景川发现每次送餐最大值只能达到680份,他不禁反思道“布局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究竟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送饭效率最高?这成了交大校园内送餐问题的核心问题。继私家车后,电院的老师们又尝试了三轮车,发现还算不错。于是从电院开始,三轮车被推广到多个学院。但很快送餐老师们发觉,遇到没有箱子的物品三轮车堆不高,运输力还是有限,而且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开三轮车。
这时候电院教授杨明突然想到:“我的实验室就叫智能车实验室,团队里还有不少实验车辆能派上用场。”杨明是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车实验室的负责人,这个想法一提出,“无人驾驶小巴”被迅速投入使用,每趟承载数量能达到1500余份。根据杨明的计算,经过层层优化后,从餐厅出餐到学生拿到饭菜,时间从3小时压缩到了半小时。
“以前送餐,我们是一车一车装的,现在送餐我们是一车装的。为了快点把饭送到孩子们手上,昨天订了一个小货车,今天一个货车后面跟个小汽车,货车送饭,小车装人,一次能送约千份。”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在朋友圈分享自己送餐的经历。另一位送餐结束的老师则在研究如何开发一个算法来提升送餐效率,“提出一个科学问题,设计一个协同软件,明天试用一下,后面再优化,形成一套快递优化理论”。并直言优化算法后大概可以写出一篇学术论文,生动展现了学者躬行实践的风范。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这段熟悉的旋律在阳台灯光点亮的一方小小舞台,从琴弦间流淌到安静的校园,足以在一刹那间让人热泪盈眶。这一幕,发生在上海大学静谧的夜晚。
在宿舍阳台上演奏的分别是中提琴专业的许舒萌和小提琴专业的朱歆怡。谈起为何会选择《我的祖国》这首曲子,许舒萌表示这是有感而发。虽然疫情较为严峻,校园内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配合、彼此照顾。“我在这种氛围下,感受到了众人的信心与力量。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朱歆怡则坚信音乐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想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自己的专长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不过却没想到效果如此好。”朱歆怡说,“拉琴的时候,看到偶尔驻足的同学与我们一起哼唱,我的内心是感动而激动的。”
接近灵魂的除了音乐还有诗歌。上海外国语大学主持人团的成员和指导老师,用两天的时间在云端录制视频,接力朗诵了原创诗歌《在春日与你对视》。他们克服了诸多技术上的困难,用声音表达真情。
他们在诗歌中这样写道:“那些奔波在空荡校园里的明媚身影,那些传递在微信群中的温暖叮咛,那些送到手里还热腾腾的一日三餐,那些泪流满面却又瞬间绽开的笑颜……”定格了疫情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瞬间,抓住了人群中一簇又一簇温暖闪耀的光芒;“在春日与你对视,你的眼中早已写满春的讯息。强大从弱小中新生,温暖来自风雪历练,而这一场倒春寒,便是冬向春的最高致意!”透露着每一位亲历者对困难永不言败的决心,燃烧着每一位前行者对明朗未来坚定不移的斗志。F7F8A21B-9E1C-47AE-BBCB-C48400AF1B6D
华东政法大学则是“双管齐下”,不仅组织了华政院云歌会,还选择用电台读诗向同学们传达诗歌的力量。3月19日晚,华东政法大学举办的100分钟云歌会上,参与者不仅有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歌手,还有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保安小哥。他们从温柔缱绻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唱到坚定蓬勃的《仰望星空》,再到充满春日气息的《暮春》。云端歌手们在华政园不同角落,唱出疫情期间独属于自己的心声。
华政电台的读诗栏目已播出三期。分别请了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的杜素娟老师、外语学院的徐浩、林大江、李超老师以及法律学院的王浩老师为同学们朗读诗歌。从顾城的《门前》,到迪兰· 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再到木心的《从前慢》,每一首诗歌都寄予了老师们各自对生活的哲学感悟。饱含力量的声音,入心且深刻,期待能帮助同学们驱散内心的丝丝焦虑与茫然。
同济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们从屋顶花园采摘下自己亲手种植的郁金香,并把它们送给教职员工。
“太浪漫了吧!”3月19日中午,刚走出复旦大学北区食堂的学生黄晓钰惊喜地收到了来自“气泡花房”的一朵黄色玫瑰,花的包装纸是一个推荐书单,里面还夹着一张外语写的祝福语。
这一暖心活动由复旦大学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站发起,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同学协力完成。餐厅、教学楼、正门、教师办公楼……10个移动点位,527支玫瑰花,527张手写的英、日、俄、德、韩语祝福纸条。会移动的“气泡花房”从北区学生公寓出发,将花朵与祝福一一送到了老师、同学与后勤工作人员手中,并邀请他们拍照,留下了近200张“口罩笑脸”。
是什么构成了高校的抗疫“奇招”?科技算法、音乐诗歌、鲜花物资只是不会动的点,将它们激活连接成一张柔软保护網的是无数人不辞辛劳、主动请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真心。
在同济大学,学生志愿者们也在送花,送出的是他们亲手种的花。温暖春日让同济屋顶花园的郁金香含苞待放,养护它们的学生志愿者想将代表美好与祝福的花送给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这个提议一发在群里,就得到养花志愿者们的一致支持。迅速成队的40多位志愿者将春天的温柔和自己的谢意装在花束里:“感谢教职工们一直不辞辛劳,让校园平安有序和友爱温暖。”收到花束的教职工们很惊喜很害羞,也很感动:“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只要同学们平安健康,我们就很开心了。”
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积极响应号召,组成志愿者队伍,前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现场。高效有序的背后,是志愿者在不倦地引导人群,维持秩序。华东政法大学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突击队,由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这支突击队的工作是为学校四号楼的同学们分送三餐和隔离物资,每天都要负责运输1500人次左右的一日三餐。扛着送餐箱上下七楼对于一名退伍兵来说不算难事,但当穿上防护服变身“大白”后,他们才觉出这项任务的艰巨。穿上不透气的防护服连续多次爬楼,身体就会出现缺氧反应。
突击队的蒋晓楠在第四趟将物资搬上宿舍高层的中途手便开始不听使唤。这种时候,他会尽量把脚步放快,“我心里想着不能让人家看出来,我想再坚持一下,把东西搬上去,想着快一点,把东西尽快送到高层上去。”这般过程他一天至少要反复三次。
突击队的待机时间是每天早上6点40至晚间八九点,有时甚至还会在抗疫前线奋战至晚上11点多。郑剑锋每每在深夜回到教室时往往只有一个念头:好饿。每天,他都拖着疲惫身体入睡,又抱以充沛的精神醒来。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郑剑锋毫无怨言,也从未想过退缩。“退役士兵突击队的成立是大家主动请缨的结果。这大抵是身为退伍兵的一种条件反射吧,大家都想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华东政法大学保证校内物资供应。
上海外国语大学主持人团的成员和指导老师接力朗诵了原创诗歌《在春日与你对视》。
是什么构成了高校的抗疫“奇招”?科技算法、音乐诗歌、鲜花物资只是不会动的点,将它们激活连接成一张柔软保护网的是无数人不辞辛劳、主动请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真心。
有很多人在得到帮助和关爱后,选择加入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给华东政法大学写信的家长在信中提到,她的女儿因为很钦佩学校的退伍军人,钦佩老师们到凌晨仍旧在奋战,所以也报名了志愿者为同学们服务。
当最高学历的“教授骑手”为交大同学们送饭时,同学们会站在阳台上集体高呼:“谢谢老师!”当得知教职工需要自行解决餐饭时,学生们纷纷在群里留言:“支持教职工优先用餐。”还有学生选择出面录视频,一一澄清网络上关于交大的谣言,因为“为众人送饭者,不可使其刷手机时依然难过”。
有学生选择构建分享温柔时刻的共享文档,供同伴们储存自己感到快乐、舒适、宽慰、浪漫的时刻。以分享温柔的方式相互陪伴,共同度过已经来临的春天。
有负责物资消杀和运输的安保人员,经常从半夜一直忙到凌晨四五点钟。黑色皮鞋被消毒水腐蚀发白,对讲机24小时几乎没停过,来回搬运物资汗流浃背,只想为师生守好“第一道关”。
有众多校友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的母校捐赠物资。不仅有医用外科口罩、消毒液、洗手液、医用手套等防疫物资,还有从各地发来牛奶、饼干、方便面、水果等生活物资。有的校友怕校内的师生睡不好,来不及清洗衣物,甚至还捐了床垫、内裤、运动裤。
如此种种,在抗疫中拧成一股绳的真心,才是最坚不可破的“核心招数”。F7F8A21B-9E1C-47AE-BBCB-C48400AF1B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