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助力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

2022-06-07 02:06
关键词:投入产出原位长三角

刘 健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2018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使经济增长突破单一地理区域的空间局限性,长三角扩容作为突破区域行政分割、削弱一体化推进阻力的典型手段,是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关键政策与先导政策。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应共享高品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战略是否能为高等教育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效率?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为推动区域一体化、提升高等教育效率提供启示,也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提供实证支撑。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颇为丰富,但缺乏对影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因素的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区域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关联文献相对匮乏。学术界主要围绕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外部性[1]展开讨论,部分学者认为长三角扩容是各取所需的一场双赢策略,核心城市亟须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边缘城市渴求长三角品牌带来的概念红利[2]。还有学者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发现扩容政策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3]。高等教育效率的外部影响多数是考察政府支持政策的绩效,国家层面、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均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尤其是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可以显著提升科研生产效率[5]。上述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存在几点不足:一是多数区域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效率的文献仅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未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内在关联,难以设计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二是高等教育的研究集中于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或资源利用率,区域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关系研究偏少,而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对区域内部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的边际贡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的主因,因此文章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第二,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规避因区域一体化测度指标的选择不当造成的估计系数偏误,为理解区域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之间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三,实证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路径,城市化是影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渠道。

一、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关联的研究,学者们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指标体系、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高等教育指标体系研究

国内学者参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评价体系,OECD 的教育指标体系采用CIPP 模式作为系统框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孙继红等[6]将指标体系分成教育机会、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根据经济发展状态不断优化子指标体系。国际组织构建了教育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如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参与、教育效率、教育完成率、成果和教育公平等七个方面[7],一级指标下设置多个二级指标解释教育发展水平。关于高等教育效率的衡量指标,学者主要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8]和高等教育综合指数[9]两方面开展研究。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被用于测算大学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并评价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10]。从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教育投入包含教育经费、教师薪资;教育产出包括专利收入、毕业生数、专利申请数、出版专著数[11],王巍等[12]实证分析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熵权法[9]、因子分析法[13]、结构方程法[14-15]、层次分析法[16]等,高等教育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会、投入、产出、硬件设施等指标,利用高等教育指数或因子,综合评价高等教育水平。

已有测算方法对数据要求较高,如因子分析法要求数据通过KMO 检验,对研究造成阻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测算多采用CCR、VRS 等模型,对测算的效率结果有一定影响,对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难以分辨其效率动态变化,导致实证结果出现偏差。为了更加准确地测算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利用DEA-Solver 软件,基于SBM 超效率模型,以长三角地区41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并分析2006—2017 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变化和影响因素。

(二)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生的环境效应。多数文献认为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不确定性:第一,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孙博文等[17]通过测算区域市场分割指数,实证发现了区域一体化明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两者之间能够产生相互促进效果[18];第二,区域一体化是否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取决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冲击会打破地区市场平衡,阻碍地区经济增长[19]。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整体编制,推动环境协同治理[1]。张可[20]将环境污染视为非期望产出,探讨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贺祥民等[21]实证分析发现区域一体化对地区环境污染排放具有收敛效应;尤济红等[22]分别探讨原位城市和新增城市影响效果,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导致原位城市的污染密度下降,但新增城市的排污密度没有增加。有关区域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影响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有助于高校集群发展,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23]。区域一体化中的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文化、教育融合,也实现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24]。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只是提出简单的结论,缺乏深度阐述,因此,本文用双重差分法(DID)检验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并阐述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机制。

(三)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外部宏观环境和财政经费投入。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看,Kempkes 等[25]利用微观数据计算公立学校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发现,人均GDP 能够显著提升德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有可能会下降[26]。朱青[27]利用我国31 个省市宏观数据,测算高等教育配置效率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并没有如预期一样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提升,而是较小程度地降低了高等教育效率。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地区教育环境[28]和政府支持力度[29]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产生较大影响。魏梅[28]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表征地区教育环境,研究其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支持力度可以促进教育资源更有效率配置,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水平[30],但政府支持力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也值得深入探究[4]。区域一体化对人力资本的竞争、创新与合作会产生积极影响[31],人力资本的正外部性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增长。从经费投入的影响方面看,许多学者采用SFA 方法[32]、建立Färe-Primont 指数的DEA 模型[27]、运用DEA-Tobit 两阶段模型[33]等发现,增加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能够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34];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政府财政支出水平对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并没有明显影响[28],也不会影响科研生产率。丁岚[5]将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水平细分为教育经费支出和科研经费支出时发现,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会显著提升科研生产率。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由于研究对象和范围存在偏差,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样,造成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分散,所涉及的效率包括资源利用效率和科研生产效率,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方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影响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

二、制度背景和理论假说

(一)制度背景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是促进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合作的组织,由区域内各城市自发组织,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机制。该机制源于1992 年建立的长三角15 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系会议制度,并在五年之后升级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升级后的经济协调会所包含的城市仍为15 个,分别为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及泰州市,其中,江苏有8 个城市,浙江有6 个城市。该机制旨在加强城市间的协调联动和地区合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此后,为满足长三角区域合作需求、适应区域经济联动发展,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不断扩容。在2003 年8 月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上,浙江台州市成为正式成员,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15+1”格局,这16 个城市就是国家发改委在2005 年和2010年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规划方案》中规定的核心区,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被称为原位城市。2010 年3 月召开了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会议,盐城、淮安、金华、衢州和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正式加入协调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扩容到22 个城市,被称为新进城市;2013 年4 月,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吸纳芜湖、滁州、淮南、徐州、宿迁、连云港、丽水、温州8 个城市为正式会员;2018 年,浙江衢州市召开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8 次市长联席会议,安徽长江流域的安庆、池州、铜陵、宣城被正式纳入其中。此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城市数量达到34 个,全面覆盖沪苏浙皖。2019 年10 月15日,安徽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也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见表1。

表1 长三角扩容事件城市分组

自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实现了长三角城市全覆盖,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挥了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由于地方政府不能提前预见长三角扩容的具体时间和覆盖范围,无法提前调整自身行为,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扩容政策具有外生性,因此,有助于客观考察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二)理论假说

1.长三角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

在实施一体化政策之前,行政区划和管理边界分割造成体制机制阻碍,增加了区域分工合作的协调成本。长三角一体化削弱了地区间的行政壁垒,放松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限制,推动了区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35]。从空间角度来看,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对原位城市而言,长三角一体化使区域内要素资源流动加快,更高的边际报酬会吸引要素资源从边缘城市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集聚,形成资源流动的“极化效应”,提高原位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对新进城市来说,短期内,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影响下,资源流动的“极化效应”使新进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流失,降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但原位城市可以通过“有形的手”对新进城市进行资源补偿,弥补新进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损失。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对原位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效应提升大于对新进城市的效率损失。长期来看,高级人力资本逐渐从原位城市向新进城市扩散,推动区域内的技术进步和人才积累,形成高等教育资源从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转移的“涓滴效应”,提高了边缘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36],实现了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提升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由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长三角一体化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

2.长三角一体化、城市化发展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

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打破区域内部的制度壁垒,一方面可以破除城乡之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城乡之间,在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建立相互认可、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制度体系,加强区域内部城乡之间的交流联系,推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聚集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产品进行集中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实现了生产的规模经济。长三角一体化推动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提高了城市化水平[37]。城市化水平提升一方面可以加速人口迁移,提升区域内居民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区域内高等教育供给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为深化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创造便利条件,市场需要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引导高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结构,实现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提升[38]。因此,本文可以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长三角一体化通过推动城市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

三、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为避免因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出现新进城市面临重新退出城市群的现象,从而导致处理组样本时序过短不能凸显城市群扩容效应,本文将基于市场机制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在2010年产生的扩容效应作为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39],采用DID 评估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基准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Yit表示城市i 在t 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didit为核心解释变量,didit=treati*posti,t,treati为处理组虚拟变量,如果城市i 为受到政策冲击的处理组,则treati=1,反之为0;posti,t为处理期虚拟变量,城市i 在处理期t 之后的posti,t=1,反之为0;R 为影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一组控制变量。为了避免出现无效控制问题,本文借鉴周茂等[40]的方法,以2005 年为受到政策冲击前的基准年份,将各变量乘以t、t2、t3,以控制受到政策冲击前的系统性差异随着时间变化对被解释变量造成的潜在影响;λi为城市固定效应;μ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核心解释变量didit的系数β1反映了加入经济协调会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如果该政策有效,β1应显著不为0。

为了考察加入经济协调会对长三角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将2010 年以及之前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22 个城市作为处理组样本。在后续异质性分析中,考虑新加入城市在短时间内可能尚未与原位城市建立合作路径,受经济协调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进一步识别经济协调会扩容对原位城市组和新进城市组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对处理组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是将长三角城市群16 个原位城市作为处理组,通过将周边城市纳入经济合作圈后,考察对原位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二是将2010 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6 个城市作为处理组,考察周边地区加入经济协调会形成的一体化合作对新进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

考虑政策实施效果的滞后性,参考曹清峰[41]的研究,设定如下模型识别加入经济协调会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影响的动态效应: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指标测算

为了准确测算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本文在遵循指标合理性和可获得性的基础上,选取两个一级指标、五个二级指标构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指标体系,有八个投入指标和七个产出指标,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体系

由于上述指标体系中各三级指标的单位不统一,可能造成效率测算偏误,因此采用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其中rij是第i 地区第j 个指标的实际值,rij'是其模糊隶属度值;rmax、rmin分别是第j 个指标的最小值、最大值。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06—2017 年长三角地区41 个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DEA-Solver 软件,结合SBM 超效率模型测算出各地级市12 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得分。由于本文未将2018 年和2019 年加入经济协调会的城市作为处理组,且将2018 年和2019 年加入协调会的城市作为完全对照组,故剔除2018 年和2019 年的研究年份。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中国城市数据库》《中国教育数据库》,其他缺失部分数据来自各省市统计年鉴、省级教育厅公开报告和各高校公开数据。

2.中介变量选取

根据上述理论假说选取城市化水平(urban)说明区域一体化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城市化在空间上推动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提高了居民高等教育的获取机会。城市化伴随着人力资本产业职能的转变,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变为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因此借鉴赵领娣等[42]的方法,采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之和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数据库》《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见表3、表4。

3.控制变量选取

综合已有文献选取如下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信息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就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pgdp)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居民生活水平(wage)用职工平均工资衡量;信息化水平(inter)的提高可帮助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用地级市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衡量;金融发展(fina)可以减轻市场信息不对称,实现市场上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43],提升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用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就业结构(emp)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比值进行衡量,具体见表3、表4。

表3 变量选取和来源

表4 变量统计性描述

四、实证分析和检验

(一)模型回归结果

1.平行趋势检验

处理组和对照组是否通过平行趋势检验是双重差分的前提假设,即各地级市加入城市经济协调会之前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保持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因此,在进行双重差分模型回归前进行平行趋势检验。本文借鉴王磊等[35]的事件研究法分析是否满足前提假设,具体来说,将加入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年份作为基准年,基准年前4 年及以上和后6 年及以上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做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中Pre1—4 表示政策实施前的第1 至第4年,Post1—6 表示政策实施后的第1 至第6 年,current表示受到政策冲击的年份,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加入经济协调会的前4 年,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在加入经济协调会之前,处理组和对照组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满足平行趋势假设,通过平行趋势检验。

表5 平行趋势检验回归结果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平行趋势现象,进一步用绘图法做平行趋势检验。

在图1 中,横坐标表示时期,纵坐标表示各时期虚拟变量即长三角一体化影响系数,虚线表示90%的置信区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政策实施的前四期中,每个时期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均非零且不显著,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在受到政策冲击后,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系数并不显著,说明政策时滞造成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水平提升受到阻碍。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2.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在经济协调会扩容后,“极化效应”的存在使原位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提升,对新进城市具有抑制作用,对长三角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前两组城市影响的强弱。表6 的回归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设,将2003 年及在此之前加入协调会的16 个城市和2010 年新加入的6 个城市作为处理组进行回归,考察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长三角一体化的影响系数为0.1083,显著性水平为10%,说明对长三角地区来说,周边地区加入经济协调会能够实现教育投入趋于相对均衡,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验证了假设1。

表6 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

3.空间异质性

(1)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空间异质性

在经济协调会扩容后,地区间的空间和政策壁垒逐渐被打破,要素资源在长三角的全部区域内快速流动,资源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流动到核心城市,理论上来说周边地区加入经济协调会能够显著提升原位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对新进城市可能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表7 的回归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设,为了考察对原位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将2003 年及在此之前加入协调会的16 个城市作为处理组进行回归。由结果可知,对于原位城市来说,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为0.1257,显著性水平为5%,说明随着将周边地区纳入经济协调会,原位城市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提升了原位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将2010 年加入经济协调会的城市作为处理组,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对新进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新进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影响系数为0.0167,说明区域一体化上升一个百分点时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上升0.0167 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力导致的。一方面,新进城市相对于原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新进城市加入协调会之后,原有的政策壁垒被打破,地区之间资源流动成本的大幅降低导致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聚集,产生“极化效应”;另一方面,伴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周边城市加入经济协调会之后,为帮助新进城市尽快融入长三角,会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但这种支持政策偏向于提升经济增速,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非经济领域的支持力度较弱,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对新进城市不存在显著影响。

表7 长三角一体化对原位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长三角一体化对新进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是否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构建模型2 说明两者之间的动态效应。表8 报告了模型2 的回归结果。

表8 长三角一体化对新进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动态效应

表中D0表示城市加入经济协调会当年,D1表示加入协调会后的第一年,以此类推。结果显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加入协调会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促进作用均不显著。短期内,周边城市由于刚刚加入城市经济协调会并未受到强烈的政策冲击,市场“无形的手”对新进城市造成的“极化作用”未充分发挥,因此影响不显著;政策时滞的存在使得区域一体化对新进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产生负向影响。长期来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发挥主要作用,新进城市和原位城市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原位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产生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原位城市的“极化效应”逐渐消失,“涓滴效应”产生作用,加入经济协调会对新进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的阻碍作用减弱并消失,影响系数的符号转变为正,分别为0.0339、0.0430,影响系数稳步上升,且由t 值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正在逐渐提高。

(2)省市间空间异质性

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性,长三角地区不同地区资源受到原位城市的“极化作用”和“涓滴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长三角地区属于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心—外围”城市群,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的双重差异导致了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效果不一致,为了考察不同区域的差异,将长三角地区分为三个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地区间的差异性。

表9 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对江苏省和浙江省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606 和0.2163,显著性水平分别为5%和10%,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相比之下安徽省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降低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核心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为-0.0176,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考虑,相比于其他地区,安徽省人均GDP 较低,处于劣势地位,短期内作用并不显著;从空间距离考虑,安徽省距离上海较远,上海市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不能很好地作用于安徽省,因此,从这两个角度考虑均不利于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导致区域一体化政策效应偏低,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政策效应显著,且影响系数相近。

表9 空间异质性检验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1.安慰剂检验

随着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力度,区域高等教育效率水平同步提升,即使未加入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各城市和完全对照组城市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也会得到改善,可能存在除长三角一体化以外的城市差异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因此,为了检验某些非观测因素是否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进行安慰剂检验。首先保持受到政策冲击的年份不变,若基准回归中处理组为n 个城市,则从该年份中随机抽取n 个城市作为虚拟处理组,将回归过程重复500 次,这样的随机过程可以保证政策不会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实际影响,同时可以估计出系数的均值。

图2 显示了安慰剂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随机过程中长三角一体化的估计系数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零附近,并且随机处理后估计系数的均值十分接近于零,且不显著,说明未观测的某些城市特征差异不会对估计结果造成实际影响,上述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图2 随机处理后系数值的分布

2.两期倍差法

由于多期倍差法可能会因为序列相关问题导致核心解释变量影响系数的显著性不准确。因此,本文将长三角地区总样本以周边地区加入经济协调会的时间(2010 年)为界限,分为政策前阶段和政策后阶段,政策前阶段为2006—2009 年,政策后阶段为2010—2017 年,对每个阶段的各变量取均值,用两期倍差法进行估计,测试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估计结果见表10。从结果看出,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1550,显著性水平为10%,说明了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表10 两期倍差法回归结果

3.PSM-DID 估计

在基准回归中,选取了除北京和天津之外的北部沿海经济区城市作为完全对照组,为了避免因主观判断导致的对照组城市样本选择偏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的方法,对处理组进行匹配,由于数据中对照组多倍于处理组,因此采用1:2 的近邻匹配方法,对处理组进行匹配,选取与处理组城市相近的对照组,最后用DID 估计出区域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政策效应。

从表11 可以看出,存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544,显著性水平为10%,说明将周边地区纳入经济协调会显著提高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PSM-DID 回归结果与DID 的结果一致,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表11 PSM-DID 回归结果

(三)进一步分析:影响机制分析

为了说明长三角一体化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影响机制,采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构建间接效应模型,传统的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不容易检验出间接效应,存在功效较低的问题,因此,借鉴温忠麟等[44]的间接效应检验方法,采用改良后的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构建如下模型:

上述模型中,系数c 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总效应;a 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b 和c'表示中介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c'为直接效应;θ1-4表示控制变量和处理后控制变量的系数。

由表12 的回归结果可知,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1083,显著性水平为10%,这表明随着一体化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水平显著上升,总效应显著为正。接下来对系数a 和b 进行检验,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047,说明区域一体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8683,显著性水平为5%,因此,间接效应显著。进一步检验直接效应c',影响系数为0.2012,在5%水平上显著,c'和a*b 的符号相同,说明存在中介效应,长三角一体化可以通过提升城市化水平影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验证了假设2,且直接影响系数高于总效应,说明考虑城市化的间接影响增强了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效果。

表12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2006—2017 年长三角地区市级层面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究了长三角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并对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提供了有效路径,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并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区域一体化有助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因此,需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构,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确立的先行先试区,应在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中发挥城市群战略的带动作用,需要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宝贵经验逐步推广到未实施的城市群,加强城市间政府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建立跨区域经济协调组织,通过统一政策和规章制度来提高经济协调组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定期举办组织会议,逐步强化其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调管理等功能,推动区域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区域城市化率的提升,最终推动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提升。

第二,由于区域一体化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存在空间异质性,要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需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空间效应,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策略,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既要鼓励教育发达地区即原位城市着力打造“双一流”世界名校,又要鼓励新进城市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和帮助,带动落后地区师资水平提升,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政策措施。原位城市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步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有效融合,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有效融合,进一步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周边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合理定位区域内高等教育模式和结构,办出有地方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避免区域内人才流失。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原位长三角
手指复合组织块原位再植20例疗效分析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原位热脱附修复污染土壤加热效果模拟和试验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