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彤,牛胜利,韩奎华,李英杰,王永征,路春美,王 栋,朱 英
(1. 山东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高效节能及储能技术与装备山东省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61;2. 佐治亚理工学院布鲁克贝尔可持续发展学院,佐治亚 亚特兰大 30332;3.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新材料研究所, 济南 250014)
氮氧化物(NOx)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1],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目前最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燃煤发电机组,是利用NH3、尿素等氨基还原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选择性地与NOx反应生成N2和H2O[2-4]。现有商用的V2O5-WO3/TiO2催化剂存在钒二次污染以及工作温度窗口窄等问题[5-7]。已有的研究表明,铁基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温反应特性以及耐硫抗水能力,且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近年来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青睐[8]。Zhao等[9]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晶型的Fe2O3催化剂,结果表明,α-Fe2O3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和较高的催化活性;朱自成[10]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铁基催化剂的SCR脱硝机理进行研究,发现2×2表面已经足够大,NH3、NO、O2比较趋向于吸附于α-Fe2O3(001)表面的Fe原子即top位上。
砷物质会导致SCR催化剂严重失活[11]。一般认为,砷主要以As2O3形式存在于燃煤锅炉和城市垃圾焚烧炉的烟气中(浓度在1 μg/m3和10 mg/m3之间),它们可以覆盖甚至破坏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造成物理和化学失活[12-13]。Wu等[14]应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探索钒钛基催化剂表面与As2O3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As2O3在催化剂表面被氧化成As2O5,路易斯酸位点(V=O)被破坏,催化剂失活;Li等[15]研究了As对V2O5-WO3-TiO2的影响,发现O2增强了由As引起的 V2O5-WO3-TiO2的失活。目前,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具有十分显著的环保优势。Peng等[16]研究了商业V2O5-WO3/TiO2上碱金属和砷的钝化和再生方法,发现稀释的H2SO4可有效去除中毒催化剂中的碱金属;MASASHI等[17]使用有机物对催化剂进行热还原再生,结果显示,催化剂表面的As2O5气化为As2O3,有效去除砷物质。然而,现有阶段的再生方法会造成催化剂活性物质流失。因此,提高催化剂的抗砷中毒能力尤为重要。Li等[18]研究了As对Mg-Ti改性铁基催化剂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x过程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和Ti改性不仅提高了催化活性,而且表现出显着的抗砷能力;熊中朴[19]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e掺杂的铁基催化剂,发现Ce增强了铁基催化剂的抗砷中毒性能;陆强等[20]阐述了SCR脱硝催化剂砷中毒的物理和化学失活机理,发现MoO3是主要的催化剂活性助剂;Wu等[21]研究WO3和MoO3对氧化砷 (As2O3)与V2O5基催化剂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现MoO3掺杂提供了比WO3更好的抗砷中毒效果。根据现阶段的实验结果,很难确定As2O3与铁基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且据前人研究可知,添加MoO3有助于增加催化剂活性,但关于Mo单原子掺杂铁基催化剂抗砷中毒性能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周期性α-Fe2O3(001)模型,并基于DFT方法研究了As2O3在其上的吸附机理。由于第一行过渡金属具有与铁类似的离子半径,但具有不同的3d电子数,考虑选择Mn、Ni元素作为掺杂剂。通过掺杂Mo、Mn、Ni元素构建了掺杂模型并计算As2O3在其上的吸附能、分析态密度、计算电荷转移等,探究不同掺杂剂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α-Fe2O3的R-3c空间群和六角结构,G型反铁磁性(antiferromagnetism,AFM )已被确认为α-Fe2O3原细胞的基态并从实验研究[22]中得到,推导出用于模拟的晶体结构参数为a=b=10.076 Å和c=21.281 Å。α-Fe2O3(001)表面具有催化活性,Fe-O3-Fe终止O层是3种表面终止中最稳定的[23]。本文建立了10个原子层(2×2)周期板模型(如图1所示)进行计算,顶部四层为自由层,其余底层为固定原子,通过几何优化可证明放松4个最外层的原子层是足够的,可获得收敛表面[24]。此外,还建立了一个厚度为15 Å的真空层,以确保周期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25]。
建立2种在环境中常见的As2O3结构模型,放置于边长为10 Å的晶格中进行结构优化,优化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As-O键长分别为1.752 Å和1.861 Å,图2(a)结构中∠O-As-O为105.927°,图2(b)结构中∠O-As-O为83.231°,与实验参考值接近[26],说明2种优化结果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a)平面结构 (b)立体结构
单原子替换法在罗明明等[27]关于单原子掺杂催化CO氧化的研究以及Chirawat等[28]关于Ru掺杂CeO2(111)表面上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研究中被采用,已证实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采用单原子掺杂,在α-Fe2O3(001)的N位,用不同的掺杂剂(Mo、Mn、Ni)取代单个Fe原子,建立了掺杂α-Fe2O3模型。经过几何优化,M-α-Fe2O3(001)模型如图3所示,M代表Mo、Mn、Ni。
(a)Mn-α-Fe2O3(001)正视图与俯视图
(b)Ni-α-Fe2O3(001)正视图与俯视图
(c)Mo-α-Fe2O3(001)正视图与俯视图
本文使用CASTEP模块执行了所有的DFT计算[29],所有计算采用自旋非限制且没有设置任何对称性限制,Perdew,Burke和Ernzerhof的广义梯度近似(GGA-PBE)用来描述电子交换和关联。为了描述价电子和离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30],电子波函数以平面波基组展开,截止能量为400 eV,布里渊区采样使用 2×2×1 Monkhorst-Pack 网格。自洽场(self consistent field,SCF)的收敛标准值、能量、最大位移和最大力分别为2.0×10- 6eV /atom、2.0×10-5eV/atom、2.0×10-3Å和0.05 eV /Å。费米涂抹的0.2 eV是用来加快收敛。采用态密度计算可以反映出原子间的作用强弱,通过画出分波态密度(PDOS)细致研究在各点处的分波成键情况[31]。
吸附能(式(1))用于评价气体分子在α-Fe2O3(001)表面的吸附稳定性。
Ead=Esys-(Eads+Esur)
(1)
式中:Ead为吸附能,eV;Esur为底物的能量,eV;Eads为吸附物质的能量,eV;Esys为吸附系统的能量,eV。Ead值为负表示放热吸附过程,Ead绝对值越大表示反应放热越大、吸附越强,吸附体系越稳定[32]。
定义了吸附物质表面与α-Fe2O3(001)表面间的电荷转移ΔQ(式(2))用于分析电荷量变化。
ΔQ=Qad-Qiso
(2)
式中:Qad为吸附态吸附物质电荷,e;Qiso为孤立态吸附物质电荷,e。
α-Fe2O3(001)表面的掺杂结合能(Ed)由式(3)计算,其值越小,掺杂过程越易进行[33]。
Ed=EMFe2O3+EFe- (EFe2O3+EM)
(3)
式中:EMFe2O3为掺杂体系的能量,eV;EFe为Fe原子能量,eV;EFe2O3为α-Fe2O3的能量,eV;EM为掺杂原子的能量,eV。
本节研究了As2O3在α-Fe2O3(001)表面上的吸附机理,对于所有可能的位置,包括O顶位、Fe顶位、桥位、氧空位等。Zhang等[34]研究了As2O3HOMO和LUMO轨道,发现其由O和As原子贡献,将As2O3分子的As端和O端考虑为可能的吸附位点。经过几何优化后,As2O3构型因与催化剂的不同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得到的稳定构型如图4所示,相关吸附能Ead和吸附前后电荷转移ΔQ如表1示。
从图4和表1的吸附结果可看出,上述吸附结构稳定性顺序为1A>1F>1C>1D>1B>1E,即构型1A吸附效果最好,吸附能为-1.047 eV,说明As2O3更倾向于以As端吸附于桥位,ΔQ<0,表明电子从α-Fe2O3(001)表面向As2O3转移,As原子与O原子的平均距离由1.718 Å增长到1.723 Å,As与Fe原子距离为2.630 Å,Fe-O键长由1.818 Å减少到1.809 Å。
为深入了解As2O3吸附对催化剂表面的影响,计算了最稳定构型(1A和1F)的电子密度差异(见图5)和部分态密度(PDOS)(见图6、图7),分析了As、Fe、As2O3中O和Fe2O3中O吸附前后的PDOS,其中,Oad代表As2O3中O。
图4 As2O3在α-Fe2O3(001)表面的稳定吸附构型
表1 As2O3在α-Fe2O3(001)表面的化学键(Å)、吸附能(eV)和电荷转移(e)
在图5中,电荷积累区和耗尽区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35]。位于催化剂表面附近的As原子具有电荷空位,O原子位点有明显的电荷消耗,而在As原子周围也观察到电荷积累,电荷转移发生在As原子和催化剂上的O位点之间,表明As2O3吸附导致催化剂表面电荷重新分布,As2O3和α-Fe2O3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As2O3化学吸附在α-Fe2O3表面。
(a)1A (b)1F
从图6可看出,自由As2O3中As原子在p轨道峰值约为1.11 eV,s轨道峰值也约为1.11 eV。在与α-Fe2O3吸附后,As-s和As-p轨道均在大于-7 eV能量范围内产生新的波形,As原子所有轨道均向高能级的方向迁移,且峰值有所提高,表明As原子得到活化,获得电子。自由As2O3中O原子在p轨道峰值约为2.31 eV,s轨道峰值靠近低能级,约为1.54 eV。在吸附后,O原子的峰形变小,在费米能级处,O-p轨道峰个数增加。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As2O3吸附后,Fe-d轨道峰值增加。最后,比较Fe原子和As原子吸附后的PDOS,当能量大于-7.5 eV时,Fe-d和As-p轨道峰呈现不同的重叠程度,表明Fe原子与As原子形成共价键。
(a)As原子 (b)Oad原子 (c)Fe原子 (d)O原子
(a)As原子 (b)Oad原子 (c)Fe原子 (d)O原子
从图7可看出,As原子在α-Fe2O3表面吸附后,其s、p轨道的电子能级向低能级移动,且峰值有所降低,表明As原子吸附在α-Fe2O3表面后得到活化。As原子的s轨道和Fe原子的p轨道在-5 eV有重叠峰,As原子的p轨道和Fe原子的d轨道在-5 eV能量处和费米能级附近发生共振,表明产生杂化峰,形成化学键,吸附性比较强,效果稳定。As2O3中的O原子的p轨道在-5 eV和费米能级附近共振明显,在-5 eV以及费米能级附近有较好的态密度重叠。
由以上分析可知,As2O3分子与催化剂表面发生电荷转移和强相互作用,As2O3在α-Fe2O3(001)表面的吸附方式为化学吸附,显著改变了α-Fe2O3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张月[36]关于As2O3在Fe2O3(001)表面吸附特性的模拟发现,吸附关键在于As-O键的断裂,且稳定结构中的吸附方式为化学吸附,与本文结论一致。
催化剂的表面缺陷对气体分子的吸附、扩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节简单研究氧空位缺陷模型,采取2.1中1A结构,缺陷表面和As2O3吸附在缺陷α-Fe2O3(001)表面的结构模型如图8所示。吸附能为-2.191 eV,与前述As2O3吸附在完整表面相比,吸附能大大增加,转移电荷量为-0.26 e,说明电子从缺陷α-Fe2O3(001)表面转移到As2O3表面,电荷转移量也有所增加。As原子与O原子的平均距离由1.718 Å增长到1.747 Å,Fe-O键长由1.818 Å减少到1.808 Å。可以简单得出结论:As2O3在氧缺陷α-Fe2O3(001)表面的吸附性能优于完整α-Fe2O3(001)表面。侯静涛[37]研究发现,当存在氧空位缺陷时,不仅能够促进As(Ⅲ)在锰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同时能够加速电子的迁移。Zhang等[38]制备了Fe-Ce基复合催化剂并用于As2O3催化氧化和吸附,结果表明氧空位缺陷有利于As2O3的氧化和吸附。闫敬超等[39]采用溶剂热-煅烧法制备缺陷型BiVO4光催化剂,结果表明氧缺陷增强了催化剂对As(Ⅲ)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同时增强导电性能,促进电荷分离和迁移。这与本文研究结论类似。
(a)缺陷表面 (b)As2O3吸附在缺陷
2.3.1 掺杂催化剂
模型如1.3节所示,Mn-α-Fe2O3的Mn-O距离为1.863 Å、Ni-α-Fe2O3的Ni-O距离为1.809 Å、Mo-α-Fe2O3的Mo-O距离为1.759 Å。结果表明,与纯Fe2O3(1.813 Å)的Fe-O距离相比,Mn-O距离明显增加,表现为键强度减弱,Ni-O距离有所减小,Mo-O距离显著减小,表明Mo掺杂模型中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强,稳定性最高。此外,Mo原子明显向Z方向运动,表明Mo的掺杂能明显扭曲α-Fe2O3(001)表面。3个掺杂体系的结合能分别为0.926 eV、1.588 eV、0.913 eV,均为正值,表明掺杂过程均不能自发进行,Mo掺杂体系的结合能小于Mn和Ni掺杂体系的结合能,表明Mo掺杂过程更易进行,得到稳定结构的可能性更大。
2.3.2 As2O3吸附
As2O3吸附在掺杂α-Fe2O3表面优化后的结构模型如图9所示,相关参数列于表2中。均采用1.2节所示的As2O3平面结构,以As1端吸附于桥位。
(a)Mn-α-Fe2O3 (b)Ni-α-Fe2O3 (c)Mo-α-Fe2O3
表2 吸附后的键长(Å)、吸附能(eV)和电荷转移(e)
As2O3在Mn和Ni掺杂体系中的吸附能仅为-0.637 eV和-0.980 eV,Mn-α-Fe2O3的M-O距离为1.862 Å,As、Mn原子距离为2.601 Å,Ni-α-Fe2O3的M-O距离为1.835 Å,As、Ni原子距离为2.506 Å。与吸附前As2O3的As-O距离相比,Mn、Ni掺杂均使得As-O距离减小,分别为1.721 Å和1.733 Å,说明Mn、Ni掺杂均抑制As2O3吸附。而在Mo掺杂体系中,吸附能绝对值大大增加,为-2.134 eV,As-O键长也有所增加,说明As2O3分子得到活化,As2O3更易与掺杂的Mo发生反应,从而保护了Fe位点。同时计算了催化剂表面吸收的As2O3的ΔQ,所有的密立根电荷均为负值,表明电子从表面向As2O3分子转移。
为分析As2O3和催化剂表面的电子重排,分析了各掺杂催化剂的DOS图,如图10所示。计算了吸附前后As-p和M-d(Mo、Mn、Ni)原子的PDOS,如图11所示。与纯α-Fe2O3相比,Mo掺杂的α-Fe2O3在吸附As2O3后导带最大值(CBM)升高,价带最大值(VBM)降低,Mo结合能的主峰与Mo掺杂的α-Fe2O3的主峰相似,Mo掺杂引入了在价带内重叠的d轨道。而Mn、Ni掺杂后,CBM变化均不明显。
随后比较了吸附前后As原子PDOS的变化,Mo体系As原子的PDOS发生了显著变化,Mn、Ni体系As原子的PDOS变化均不明显。在Mo体系中,吸附后As-p轨道峰形减小,更加锐化,在费米能级处峰值增加,导带处As-p的2个峰形合并为1个峰形,价带处峰值降低并分裂成多个小峰。
然后对M原子的PDOS变化进行了分析,Mo体系M原子的PDOS发生了显著变化,Ni体系有一定的变化,而Mn体系M原子的PDOS变化不明显。在Mo体系中,观察到吸附后的Mo原子在导带区的PDOS峰为一个锐利的峰,表明了电子的局域性,在-10~0 eV的能量范围内,Mo-d轨道峰的能量显著降低,峰形更加平缓,表明As在Mo-α-Fe2O3表面的吸附比纯α-Fe2O3表面强,d轨道的电子损耗较强。
最后,比较了M(Mo)原子和As原子吸附后的PDOS,当能量大于-10 eV时,Mo-d和As-p轨道峰呈现不同的重叠程度,表明Mo原子与As原子形成共价键。
综上,掺杂Mo使得Mo-α-Fe2O3表面的As吸附能力增强,有利于之后的NH3-SCR反应,而掺杂Mn、Ni后,As在掺杂位点的吸附显著降低,破坏其余活性Fe位点,加剧催化剂砷中毒,使催化剂失活。Li等[40]研究了Mo对γ-Fe2O3催化剂抗砷能力的影响,发现Mo强化γ-Fe2O3催化剂的抗砷中毒能力,并保护催化剂上吸附的氨与NOx之间的反应,与本文结论一致。
图10 吸附后DOS图
为分析吸附体系原子在吸附前后的电子分布,计算了Mulliken电荷,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
As2O3吸附在各催化剂表面后,各个原子电荷量均发生一定改变,存在电荷转移,4种掺杂体系ΔQ按大小排列为Mo>Fe>Ni>Mn,在纯净α-Fe2O3表面,As原子电正性减小0.19 e,O原子电负性增大0.02 e;在Mn掺杂体系中,As原子电正性减小0.05 e,O原子电负性减小0.01 e;在Ni掺杂体系中As原子电正性减小0.04 e,O原子电负性增加0.01 e;在Mo掺杂体系中As原子电正性减小0.51 e,O原子电负性减小0.09 e。综合来看,As2O3在α-Fe2O3和Mo-α-Fe2O3表面吸附时均得到良好活化,而Mo掺杂强化了As2O3吸附,使得As2O3分子在原基础上更好地被活化,Ni、Mn掺杂均抑制了As2O3吸附,Mn的掺杂使得吸附性能更差,与前吸附能分析结果一致。
表3 As2O3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Mulliken电荷布局分析
(a)Mo-α-Fe2O3 (b)Ni-α-Fe2O3 (c)Mn-α-Fe2O3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α-Fe2O3及掺杂M-α-Fe2O3(Mo、Mn、Ni)催化剂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As2O3在M-α-Fe2O3(Fe、Mo、Ni)催化剂模型上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在M-α-Fe2O3(Mn)催化剂模型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
2)Mo-α-Fe2O3表面较纯净α-Fe2O3表面更稳定,Mo对α-Fe2O3进行掺杂改性能有效地增强其对As2O3的活化能力,当反应物在掺杂催化剂表面吸附时,吸附能增大,且发生的电荷转移更多,表明Mo掺杂更有利于激活催化剂表面的电子,As2O3分子活化程度更大,证明催化效果更好,有利于保护活性Fe位点,增强催化剂抗砷中毒能力。
3)采用Mn、Ni对α-Fe2O3进行掺杂改性时,二者均抑制As2O3的吸附,降低As2O3活性,使得As2O3更易于在Fe位吸附,导致催化剂失活。
4)通过对As2O3进行Mulliken电荷密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Mo增强催化剂催化能力,而Mn、Ni抑制了其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