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月
志愿军老战士汤益民,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写下了六万五千多字的战地日记,重温这些战地日记,时光好像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入 朝
1949年11月30日,高中毕业的的汤益民与六千余名学子投笔从戎,考入二野军政大学,那一年他十九岁。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50年6月,因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学业结束,汤益民被分配到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〇团红一连任文化教员,暂随连队在川东地区剿匪,并做好了随时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务的准备。同年9月,美国侵略者打着“联合国军”旗号,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应朝鲜领袖金日成的请求,我国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3月23日,汤益民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进入朝鲜后,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灾难,到处是残垣断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但英雄的朝鲜人民不屈不挠,年轻的男人英勇杀敌,老人和妇女们修路、修桥、抢救伤员……所有这些,激起了汤益民和战友们抗美杀敌的勇气和决心。
参 战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国部队的武器装备还很差,在朝鲜战场上也没有制空权,我军不得不采取夜行昼伏,翻山越岭,抄近路向南開进的战术。汤益民跟随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行军,穿过十多道敌人的封锁线,才到达“三八线”以南,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战斗打响的前夜,汤益民被调到营部救护组,密集的枪声和炮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三营副教导员岳峰俊以及十多位战友,都在这场战斗中光荣牺牲了,团政治处主任也受了重伤。这是二十岁的汤益民第一次参加战斗。第一次亲眼目睹战争场面,他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严峻与残酷。
4月27日,所在部队冒雨继续向战地开进,汤益民和战友王仁祥主要担任运送药棉的任务。药棉虽然不重,但体积太大,在敌人探照灯的照射下,行动起来很容易被发现。更何况在雨地里行走,山路陡峭狭窄,坑坑洼洼,想要药棉不受潮湿,顺利完成任务,是件很难的事。但一想到如果能尽快将这些药棉送到战场上,就能抢救更多的伤员,他俩脱下身上的雨衣,把药棉包得严严实实,巧妙地穿越封锁线,完成了任务,受到了首长的表扬。在运送药棉的过程中,汤益民受了风寒,发起了高烧。但他一点都不敢停顿,坚持跟着部队,一趟趟完成任务。
5月20日拂晓,新村战斗打响。汤益民所在师部沿公路推进,这次任务是配合友军歼灭美军第三师的一个团,结果途中遭到敌人坦克的阻拦。由于此地不是所在部队的作战位置,故不宜与敌人长时间缠斗。师首长决定钻山沟,绕道新村,穿插过去。这样一来,整个部队都要向后转,重新布局。汤益民所在的〇〇二团一营,由前锋改为后卫,三营改成前锋。由三营发起冲锋,占领两个山头与敌人对峙。虽然我军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但光靠轻型武器难以突破前进,只好边冲边隐蔽。新村属于三山相连地带,部队隐蔽在三山中间的山沟里。由于连续作战,战士们十分疲惫,进沟后躺下就睡着了。蒙眬中就听有人喊叫着“着火了,着火了”,此时此刻,凝固汽油弹的液体在战士们盖的雨衣上熊熊燃烧,山上山下,一片火海。敌人疯狂反扑,战友们奋勇抵抗。
这时,敌人的一个重磅炸弹又扔了下来,顿时炸得山塌地陷,土石块不断砸在战友们身上。康教导员和十余名战友被土石块活生生地埋掉了。战斗从拂晓打到傍晚, 战友伤亡惨重。这场战斗,是汤益民经历过的最严峻,最残酷的一场战斗。
5月27日夜,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后向后方转移,至此,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任务胜利结束。部队沿着山沟向前开进,发现南侧山上燃起熊熊篝火,探照灯射出两道强光,说明敌人已占领山头。队伍继续在山脚下前进,首长传下口令:不准说话,不准咳嗽,不准抽烟,快速跟上。部队硬是从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闯了过来。
进入安全区后,队伍沿公路前进,再蹚过南汉江,向北推进。这时能听到敌人大炮封锁北汉江大桥的爆炸声,炮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这说明部队快到封锁线的位置了。受伤的营长和王教导员都是从太行山打出来的老革命,他们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命令部队避开敌人火力,在公路边就地休息。
大约凌晨3点,敌人的炮声停止了,部队抓紧时机沿着北汉江南侧前进。走了五六公里,天渐渐亮了,沿途看到了许多我方牺牲战友的尸体和被炸毁的汽车。汤益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营若不是王教导员的正确指挥,昨晚要是强行通过,定会伤亡很大。”
北汉江,江宽水深,所有后撤部队只能从浮桥上通过。我军刚上浮桥时,就看见敌人的炮兵校正机升上高空盘旋着指示目标。忽然一阵炮弹打来,落在浮桥边上,炸起的水柱足有三四米高。所幸的是,这次敌人打的是烟幕弹,没有杀伤力。所在部队刚过了浮桥,正沿公路前进,这时突然有两架敌机从两山之间窜出,向部队疯狂扫射。敌机飞得很低,能清楚地看到驾驶员的脸。营长命令:散开隐蔽。这时,我们的高炮部队及时开炮增援,赶跑了敌人。
战地救护
像汤益民这样的刚入伍的新战士,虽在战斗一线,但上级出于关怀,不配枪支与敌人直接战斗,每人只发一枚手榴弹,作防身之用,一旦遭遇敌人便只能与他们同归于尽。战斗打响后,每个连队只留一名文化教员,其余文化教员则集中起来,参加战地救护。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汤益民所在营为尖刀营,直向敌人纵深穿插。5月19日凌晨,抵达上、下莲洞时,与李承晚伪军遭遇,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由文化教员组成的救护组,设在营指挥所附近。中午就有不少伤员送来,救护员负责烧开水、泡炒面给他们吃,不能自己吃的,就由救护员喂。一些重伤员则被及时送到团部卫生队,汤益民和组长吕耀祖、战友王仁祥负责抬担架。刚出校门的学生兵,哪里会抬担架呀,更何况是在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行走,三人的个头又高低不一,担架被抬得左右摇晃得厉害,如果伤员被摔下来,很容易造成二次受伤。汤益民忽然想起家乡人抬轿子时喊的“号子”,建议队友们试试。他先喊道:“一二一,走!”然后接着叫道:“先右脚,后左脚。”效果果然不错,慢慢大家的步伐就平稳自如了。
虽然担架平稳了,但脚下泥烂路滑,头上又有子弹穿梭,还要穿越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对于初上战场的新战士来说,不但是一场勇气与毅力的考验,更是对应变能力的测试。三个学生兵谁也不装怂,谁也不叫累,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把伤员安全送到团部卫生队。
汤益民和队友们刚完成任务回到营部,又送来一个生命垂危的伤员,他们三人必须再一次完成护送伤员到团部卫生队的任务。完成任务回到营部,已是傍晚,看着三个年轻的战士,首长高兴地夸赞着。
5月20日,在新村战斗中,汤益民所在营的营长负重伤下了火线,营教导员王士元也负了伤。战时,全营不能没有指挥员,汤益民就和原来的两位搭档,抬着受伤的王教导员,让他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最后战斗取得了胜利。王教导员在第五次战役中获得了二等功臣勋章。
5月22日,部队转移到白易山地区,担任阻击任务。这一天,汤益民在完成两次护送伤员到团部卫生队的任务返回时,已是黑夜,静静的山路空无一人,汤益民把防身用的那枚手榴弹紧握手中。他想:若碰到敌人,我寡不敌众,就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决不当俘虏。
白易山阻击战的第三天,敌人向我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枪炮声没有丝毫间断,我军伤亡很大,伤员被陆续送来,汤益民又连续三次护送伤员。在接受最后一次护送任务时,他把随身携带的小包袱交给一位战友代为保管。谁料战局变化太快,他刚走,营部就后撤了。由于战斗紧急激烈,战友在转移时没来得及带走那个小包袱,等汤益民完成任务,回到原来营部所在地的沟口时,几个山头硝烟弥漫,枪炮声密集。敌人发现了他,向他射击,密集的子弹从他身边飞过。他只好重返团部卫生队等待部队消息,直到天黑,战斗稍缓,他才得到部队后撤的准确位置。回到部队后,战友们风趣地对他说:“我们还以为你光荣了呢!”
汤益民丢了包袱很是失落,但万幸的是,他心爱的那支金星牌钢笔和日记本随身带着,没有丢掉。
汤益民在军校时,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生活非常俭朴。他用每月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支金星牌钢笔。那年月,最好的钢笔就是派克和金星了。他就是带着这支钢笔奔赴朝鲜战场的。在战场上,无论战斗如何激烈,无论自己多么疲惫,无论身陷多么危险的境地,这支钢笔和他所写的战地日记,都从不离身,他把它们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凭借毅力与执着,硬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找机会,抢时间,写下了六万五千多字的战地日记。战友们开玩笑说:“汤益民真是个书呆子,这枪林弹雨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光荣了,还写那些有什么用啊!”但汤益民不受干扰,只要有战斗间隙,他就记下战时、战况、战果。有时一篇日记要几次才能完成,尽管这样他仍坚持记。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曾经向他要过这两本战地日记,但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想等到适当的时候,把这些珍贵的实战资料捐献给国家历史博物馆。
同美军战俘对话
谷山休整初期,汤益民被调到二营机炮连当文化教员,任务是学英语,以便在阵地上向敌人喊话,这是瓦解敌人的一项重要工作。1951年8月1日,营部召开文教会议,会上,连长安排汤益民在全连军人大会上传达文教会议精神。主要任务是要求全连战士,在短期内学会十几句英语喊话。如:Hello,Put your weapon down,No harm……汤益民过去在学校学过一点英语,再说,年轻人学得快,一个月下来,大家都能熟记并运用了。
为了验证学习效果,三十四师政治部敌工科领来一名美军俘虏作现场测试,结果汤益民连学得最好。
美军俘虏是个黑人,他连连点头称赞:“OK,very good!”汤益民在和这个美国俘虏交谈中得知,他是一名大学生,是被征兵来朝鲜的。他说他不愿和志愿军作战,又说美军中,黑人士兵受歧视,官兵不平等,用喊话方式一定会有效果的。考试后,营长还招待这个美国俘虏吃小灶,这种待遇,在当时,只有营以上干部才有,这说明,优待俘虏是我军的一贯政策。
病中的坚持
在这里笔者有必要重新提一下汤益民丢掉的那个包袱。
入朝时,部队发给每一位战士两双鞋、两套衣服,平时穿一套,另一套放在包袱里替换,在战地临时休息这个包裹又可当作枕头。
在战场上,行军、打仗、爬山、蹚河,风里来、雨里去,摸爬滚打特别伤衣服费鞋子。可汤益民装衣鞋的包袱没有了,衣服脏了也没的换,时间长了一身汗臭味。鞋子破了穿不住,他只好拔路边的杂草,拧成绳子捆着走。尽管脚磨破了,但他始终不叫苦不掉队,作战时也依然勇猛冲锋。
新村战斗结束后,部队断粮了,用凉水泡炒面吃是常事。有一次汤益民所在的连队好不容易从朝鲜老乡那里买来一罐黑豆,煮得半生不熟就吃了,结果许多战友拉肚子。
涉水过南汉江后,汤益民患上了疟疾,且高烧不退,但他默默地告诫自己:革命战士,永远不能掉队。他穿着又破又脏的衣服,拖着只剩下半截鞋底的破鞋子,拄着棍子,一步一拐,硬是咬牙坚持到达谷山休整地。首长见他如此狼狈,关切地問他是怎么回事,汤益民如实回答。首长拍拍汤益民肩膀说:“好样的!”
回国工作
1952年4月,汤益民回到了祖国,在十二军三十四师干部部工作。1964年4月,调九七医院任政治处主任,期间在“文革”中支左半年。1972年4月,调六九六野战医院(现武警医院的前身)任政治处主任、副政委。1979年12月,调安徽霍丘七〇〇野战医院任政委。1983年8月,调南京后勤物资站任政委。1987年退休。
从汤益民的工作简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入朝参战的英勇战士的。无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还是在艰辛跋涉的行军路上;无论是抬担架护送伤员,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还是在重病绝望中的坚强;无论是当一名普通干事,还是身居领导岗位,他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积极向上的军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