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金锋 彭埃天 姜子德 习平根 宋晓兵 程保平 崔一平 黄峰 陈霞
摘要 荔枝麻点病,俗称“鸭头绿”,其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其典型症状为产生黑褐色麻点状小斑点,病斑周围常形成绿色斑,是炭疽病的一种症状类型。然而,生产中也存在一些与麻点病相似的症状,加之文献少有相关记述,常被误认为是麻点病。为明确这些易混淆症状与荔枝麻点病的区别,经多年的田间观察,发现这些易混淆症状多是生理性病害或虫害引起。本文就荔枝麻点病及其易混淆症状进行了汇总,记述了各自的症状、成因及其防治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症状照片,为荔枝麻点病及这些易混淆症状的正确识别和精准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荔枝麻点病;易混淆症状;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6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688/j.zwbh.2021113
Abstract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 commonly known as yatoulü (meaning ‘greenness in duck head),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with typical symptoms of black spots and sometimes green patches formed around them, is a type of litchi anthracnose.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symptoms similar to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 in the field, which were rarely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s and frequently mistaken for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 In order to differentiate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 from the easily confused symptoms of litchi fruits, we conducted field observation for years, and found that most of these easily confused symptoms were resulted from physiological diseases or insect attacks. Here,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 and the easily confused symptoms were summarized, with the descriptions of their symptoms,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The photographs of the symptoms were also provided. Therefore, 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field control of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 and the easily confused symptoms.
Key words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easily confused symptom;disease control
2019年,荔枝麻點病被确定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引起的炭疽病[1],在生产中越来越被果农所熟知,但不同荔枝产区的果农对这一病害症状的认识仍千差万别。荔枝麻点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病果上会产生黑褐色芝麻点状小斑点,且病斑周围果皮常保持一定的绿色形成绿色斑,故生产上也常称作“鸭头绿”[1]。然而,生产上也存在一些具有黑褐斑或绿色斑的“病”果,人们常将其误认为是荔枝麻点病,导致在防治上未能对症下药,造成经济损失。鉴于这一情况,作者经多年的田间观察,将在生产上常见的、与荔枝麻点病易混淆的几种症状进行了汇总和分析,结果如下。
1 荔枝麻点病
症状:荔枝麻点病(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俗称“鸭头绿”“黑点病”“青鸡头”[1]。该病危害荔枝果实,一般先在果蒂、果肩部位,也可在果身,形成褐色至黑色芝麻点状小斑点(麻点斑),斑点直径约1 mm或更小,随着病情的发展,麻点状小斑点会逐渐增多,聚集成大块黑斑,严重时几乎遍布整个果面,病果常不脱落[1](图1a~b)。当荔枝果实处于转色期或成熟期时,病斑周围果皮常不转色而保持一定的绿色,故产区果农常称之为“鸭头绿”或“青鸡头”[1](图1c~d),横切麻点斑及绿色斑病部龟裂片,果皮内部组织未见异常(图1e)。通常果实背地面斑点比向地面斑点多,树冠下部果实比树冠上部果实发病重,内膛果实比树冠表面果实发病重。
病因:该病是由暹罗刺盘孢C.siamense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炭疽病的一种症状类型[1]。该病的发生与雨水有很大关系。由于荔枝果皮是由众多突起的龟裂片组成,果实表面凹凸不平,雨水在果实背地面比向地面的积水时间要长,被病原菌侵染的机会也更大,特别是在荔枝果实掉头后,果蒂和果肩成为重要的积水部位,这也是为什么果实背地面斑点比向地面斑点多以及麻点斑主要聚集在果蒂及果肩的缘故。此外,病果是否产生绿色斑与病原菌的侵入期以及病害显症期有关,当病原菌在青果期侵入,在转色期或成熟期显症常会在麻点斑周围产生绿色斑;当病原菌在转色期侵入或在青果期显症时,则一般仅产生麻点斑[1]。
防治方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加强监测,化学防治具体视病害发生程度和天气情况而定,可参照文献[2]中的防治方法。E0CABD17-EA9A-40DB-B5BE-B14518B9B65D
2 荔枝果实黑渍斑
2.1 果皮伤流液氧化褐变干燥后形成的黑渍斑
2.1.1 症状
常始发于荔枝小果期至膨大期,黑渍斑出现在龟裂片间的裂纹处,沿裂纹分布呈黑褐色网状印迹。黑渍斑形成后不扩展,斑纹下果皮组织未见异常;随着果实膨大及受日照雨淋等影响,黑渍斑会逐渐变淡,不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
2.1.2 果皮伤流液形成黑渍斑试验
试验荔枝品种为‘糯米糍,于中果期用针刺伤一果皮龟裂片(不伤及内果皮),可见果皮伤流液沿龟裂片间的裂纹扩散开,刺伤后8 d可见裂纹上的伤流液氧化变褐干燥后形成黑渍斑;随着果实的发育,刺伤后46 d(转色期)裂纹上的黑渍斑变淡(图2)。试验结果表明果皮受伤渗出的伤流液可形成荔枝果实黑渍斑,此黑渍斑不影响果实正常发育。
2.1.3 果皮伤流液成因及防治方法
2.1.3.1 虫伤
已知的害虫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荔枝小灰蝶Deudorix epijarbas、尺蛾科Geometridae和叶蝉科Cicadellidae等昆虫。荔枝蒂蛀虫以初孵幼虫自卵壳底部直接蛀入果皮取食,造成果皮受伤,果皮伤流液在空气中氧化后变褐,严重时也会造成果皮组织坏死形成黑褐斑,受害部位常可见卵壳(图3a~d)。荔枝小灰蝶以幼虫咬食果皮、蛀食果核为害,此类害虫蛀孔较大,当条件适宜时果皮伤流液也可能随雨水滴溅到邻近果实形成黑渍斑(图3e~f),蛀孔周围也可形成黑褐斑,被害果常不脱落。尺蛾科害虫以幼虫取食果皮造成伤口,叶蝉科害虫则是雌成虫产卵时会使用产卵器刺伤果皮造成伤口,导致果皮产生伤流液(图4)。
防治方法:防治荔枝蒂蛀虫可结合预测预报,于产卵盛期、卵孵盛期及成虫羽化盛期开展,防治荔枝小灰蝶可于初孵幼虫期开展,具体可参照文献[2]中的防治方法。防治尺蛾科害虫可于幼虫1~2龄期开展,具体可参照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的防治方法[2]。防治叶蝉科害虫可于卵孵盛期或成虫发生盛期开展,用药可参考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的防治药剂[2]。
2.1.3.2 风吹引起碰擦伤
由于强风的影响,荔枝果实之间会相互摩擦或碰撞,造成果皮表面轻微磨擦伤变浅褐色(图5a~b),或碰撞受伤产生的伤流液在空气中氧化变褐形成黑渍斑(图5c)。
防治方法:可在果园周边设置防风林,减少风害的影响。
2.2 沤花果水引起的黑渍斑
该症状主要是由枝梢上的残花或残果在连绵阴雨或雾水重的天气条件下,变褐腐烂产生的沤花果水滴溅到果实上形成黑褐色印迹(图6)。该症状不影响果实后期生长发育,随果实膨大及雨水冲刷症状会逐渐变淡消褪。
防治方法:此种症状可不进行处理,或者结合雨后摇花、打药喷水时用喷枪冲洗,减少残花残果在雨期堆沤的影响。
3 荔枝果实瘀青斑
该症状与荔枝裂果有关。常始发于荔枝膨大期和转色期,遇高温、久旱骤雨等天气条件时,由于假种皮的急速生长导致果皮组织损伤,产生类似人的皮肤遇外力碰撞后产生的瘀青斑。瘀青斑部位整个龟裂片及裂纹呈暗黑色(图7a,d,e),部分果实瘀青斑可见外果皮开裂(图7f,h),部分果实果皮开裂时只形成黑渍斑(图7g)。横切瘀青斑部位龟裂片,可见果皮海绵状组织坏死呈黑色或是裂果产生果皮伤流液的瘀积褐变,内果皮和外果皮均未见异常(图7b,c,i)。
防治方法:荔枝裂果是果皮延展性减弱的渐变和假种皮生长加快的骤变相加的结果,它的发生也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减少裂果应采取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果皮中钙含量、均衡土壤水分供应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裂技术[3]。由于连续雨天也有利于其他病害如霜疫霉病的发生,应兼顾其他病害的防治。
4 荔枝果实黑褐斑
4.1 蛀果类害虫引起的黑褐斑
可引起黑褐斑症状的蛀果类害虫有卷蛾科Tortricidae、荔枝亥麦蛾Hypatima sp.[4]、荔枝小灰蝶等昆虫。卷蛾科害虫(图8)、荔枝亥麦蛾以初孵幼虫咬食果皮,进而蛀食果核,蛀孔周围可形成黑褐斑,被害果易落果。荔枝小灰蝶为害症狀见2.1.3果皮伤流液成因及防治方法中关于虫伤的介绍。
防治方法:防治卷蛾科、麦蛾科害虫可于成虫羽化盛期及初孵幼虫期开展防治,具体可参照荔枝异形卷叶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龙眼亥麦蛾Hypatima longanae的防治方法[2]。防治荔枝小灰蝶可于初孵幼虫期开展防治,具体参照文献[2]中的防治方法。
4.2 荔枝蝽引起的黑褐斑
该症状常发生于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为害重的果园,由荔枝蝽吸食果皮汁液或分泌的臭液造成果皮组织变褐坏死、焦枯(图9)。果面斑点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边缘界线清晰,不扩展。
防治方法:于每年3月雌成虫未大量产卵前、4月-5月卵孵盛期和若虫3龄前开展防治,具体可参照文献[2]中的防治方法。
5 荔枝果实绿色斑
5.1 缺素引起的绿色斑
由不良天气引起的果实缺钙或缺钙和缺硼产生的生理性病害症状[5-6]。小果期和中果期表现为外果皮出现黑褐色斑点,内果皮黑褐色斑块更为明显,严重者果皮开裂,果核坏死。大果期外果皮皱缩凸起,果实畸形变小不转红,内果皮有黑褐色或淡绿色向果肉凸起的痂状物,严重者痂状物及附近果肉褐变腐烂(图10)。不同时期果实异常症状均为内部重于外部。
防治方法:做好树体的营养诊断,平衡施肥,通过土壤施肥或根外施肥适当补充钙肥和硼肥[7]。
5.2 害虫引起的绿色斑
主要发生于荔枝转色期或成熟期,已知的有荔枝蒂蛀虫为害,多发生于果身。荔枝蒂蛀虫幼虫从卵孵化后直接蛀入内果皮,在果皮内取食,取食部位及相应果肉部位腐烂,果皮不转色保持一定绿色,剥开果皮常可见虫体或虫粪(图11),被害果常不脱落。E0CABD17-EA9A-40DB-B5BE-B14518B9B65D
防治方法:结合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于产卵盛期、卵孵盛期及成虫羽化盛期开展防治,具体可参照文献[2]中的防治方法。
6 讨论
在荔枝生产过程中,由于品种、气候条件、显症物候期等的差异,田间产生的病虫害症状有时并非其典型症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这些非典型症状作出诊断前,必须充分了解其田间发生的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等。荔枝麻点病是炭疽病的一种症状类型,以其症状定名。然而,生产上存在一些与其相似的症状,翻查相关文献也鲜见提及和记载,故人们常将这些症状误认为是此病。本文正是基于多年观察,对生产中荔枝果实上几种易混淆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症状照片,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为这些易混淆症状的正确识别和精准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于荔枝果实黑渍斑的成因,本文首次通过果皮刺伤试验证实果皮伤流液氧化褐变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列出了已观察到的伤口成因。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虫伤果(如卷蛾科害蟲为害果实,仅观察到蛀孔周围形成黑褐斑)或裂果裂口处并未产生黑渍斑,这可能与果皮所处的果实发育阶段及天气条件等有关。
荔枝果实瘀青斑与裂果有关。根据我们对瘀青斑的观察,此症状始于中果皮海绵状组织变褐坏死,部分瘀青斑处的中外果皮开裂。这一观察结果与荔枝裂果始于中果皮海绵状组织的报道相符[8]。根据王惠聪等[8]的报道,荔枝裂果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分为裂果前正常发育期、裂果发生临界期、裂果发生初期、裂果发生中期、裂果发生后期和裂果发生末期六个时期,荔枝中果皮海绵状组织是裂果的最敏感部位。我们认为单一的瘀青斑是在裂果发生中期产生的症状,而产生中外果皮开裂的瘀青斑则是在裂果发生后期产生的症状。在田间我们也发现有些裂果裂口处并未见瘀青斑,这可能与假种皮突发性猛长的速度有关。荔枝果实瘀青斑与裂果的关系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观察和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LING Jinfeng, SONG Xiaobing, XI Pingge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causing litchi pepper spot disease in mainland China [J]. Plant Pathology, 2019, 68(8): 1533-1542.
[2] 陈炳旭. 荔枝、龙眼病虫害绿色防控彩色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3] 李建国. 荔枝早结、丰产、稳产、优质栽培管理[M]∥李建国. 荔枝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45-483.
[4] 陈国发. 荔枝亥麦蛾(Hypatima sp.)生活习性及预报研究初报[J]. 福建热作科技, 1994, 19(1): 16-19.
[5] 姚丽贤, 周昌敏, 何兆桓, 等. 荔枝龙眼果实异常症状观察及矿质营养分析[J]. 中国南方果树, 2017, 46(4): 49-54.
[6] YAO Lixian, BAI Cuihua, LUO Dongl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utrient constraints in litchi [M]∥SRIVASTAVA A K, HU Chengxiao. Fruit crop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utrient constraints. Amsterdam: Elsevier, 2020: 661-679.
[7] 庄伊美, 王仁玑. 荔枝营养和施肥[M]∥李建国. 荔枝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30-359.
[8] 王惠聪, 高飞飞, 黄辉白, 等. 荔枝裂果过程的果皮形态变化观察[J]. 广东农业科学, 1999(5): 23-24.
(责任编辑:田 喆)E0CABD17-EA9A-40DB-B5BE-B14518B9B6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