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摘 要: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于实践的过程。新发展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长效化、常态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践行要求,探寻有效的践行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本质要求;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03
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担,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状况决定着未来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价值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再次凸显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意义[1]。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2],外化于行,强化于实践的过程。
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从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过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围绕着在全社会继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在大学生的认知系统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党和国家的倡导,然后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这一倡导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内化于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观念和实践互动发展的过程,观念形态的践行是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行为的逻辑起点,这是符合人的认知及行为模式的。但是,认知是为了践行服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培育的落脚点在于践行,认知的目的也是在于践行。大学生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为,实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3],这是所要经历的第一个过程。
(二)由行为固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
人的行为是长期重复进而固化,再演变为行为习惯的。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将倡导付诸实际行动的形式和渠道是多样化的,可以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也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规范日常行为,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行为固化。
党和国家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规范人们的价值行为[1],引导人们平衡好个人与国家利益,促进全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为的良好风尚,以此为价值规范的践行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习惯。就具体过程而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的同时,要将具体的实践活动固化为行为的一部分,并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评判自身及他人言行、规范自身言行的行为习惯。经历时间推移和实践次数的强化,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短暂的、被动的偶然行为,转化为长期的、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是所要经历的第二个阶段。
(三)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践行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4],同时也是行为习惯得以强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理论研究指引方向,更需要回归到实践、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不是自发由观念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的,不会在一次实践行为后水到渠成地固化为长期行为,更不会自动变为行为习惯;而再强大的行为习惯,如果长期脱离社会实践,最终也只会还原到最初的观念形态。所以,无论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形态,还是行为习惯,都依赖于实践的检验与强化,需要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提高能力。“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仍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实践的养成机制能进一步强化践行。
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一)践行的自觉性
自觉性,是人与动物的关键性区别,也是个人对预期目标的主动追寻。与国家的倡导相一致,但又与外界各种因素的迫使相区别,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行之有效,就要做到行为的自觉性。这所强调的是行为的动因是内力促使,行为主体是自觉、自愿行为的主导者,践行是潜意识中的无意识行为。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活动不同,褪去外界的倡导,告别践行的功利主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是指大学生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甘心情愿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并在行为中体现出相应的要求,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这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所展现的热情、兴致等,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为响应国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按照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依托各类道德实践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落细、落小、落实,从学习生活工作层面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是,在这一类活动参与中,要注意避免大学生因学校对实践活动参与率、参与面等的要求,功利性参与、非自愿参与等情况,减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自主性、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践行的坚定性
坚定性是面对预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个人言行对既定目标的坚持度。社会生活中,人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去行为,也正由于目的的不同及外在利益因素的干扰,行为的坚定性也强弱各异。在国家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践行的坚定性关系到践行能否持久,未来社会能否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能否实现社会治理的长效性和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5],也就是大学生在面对各不相同的社会群体、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形式各异的利益诱惑等干扰因素时[6],不忘初心、坚守践行的诺言。简言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就是对践行从理念到实际行动的不动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也需要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坚定性,并把这种坚定性带到现在的校园学习、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真正实现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体力行,以这个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破,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
(三)践行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在长期、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呈现的言行与既定目标的吻合度。校园生活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课外时间充裕的大学生而言,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之余,如何将践行理念贯彻到日常行为中,怎样保持行为的稳定性,这才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持续、强化的关键。俗话说,做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实践是容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涵盖面之广也源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将其作为行为准则。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就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运用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使日常言行符合社会法制规范和道德伦理要求,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类似于课程内容的学习,真正的学习高手都明白,课后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才是关键。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学校倡导的实践形式延伸到现实生活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日常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并在反复的实践中深化对践行的理解,固化实践行为,并使其成为行为习惯,才能实现践行的稳定性,真正使其走出形式化的困境。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找准践行动力,在日常言行中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毫不动摇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面不同实践形式中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差异,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保持践行的稳定性。
(一)找准践行动力,提升自觉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主体自觉行为的根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多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状况的频发,人们思想极易动荡。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冲击。其中,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过度逐利、重利轻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崇尚享乐、自我至上等错误价值取向,学习生活中出现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使得长期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变得更为艰难。例如,面对疫情当前“小我”与“大我”如何取舍等价值选择,就要找准动力,保证实际的践行行为不是单纯物质利益的驱使,才能实现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事实也一再证明,以名、利的获取为动力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错误的,容易走入歧途,更是不长久的,容易产生懈怠心理。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号召力,更为关键的是自身动力的持续性,以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实现为动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到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愿意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高度责任感为践行的不竭动力,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自觉践行,使践行告别形式化,迎接自觉性。
(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坚定性
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的有力保障。无论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困难重重的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初期,是求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中华民族,是前辈们对这份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执着,守住了对中国民族不离不弃的坚定性;而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呈现的是一部在激烈时代竞争中求发展的历史,在物欲横流、各种价值观纵横交织的今天,大学生只有坚守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明辨是非,坚持践行,实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对大学生而言,选择了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也决定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方式。回顾历史,历经岁月和实践的检验,当代大学生该坚守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这既是大学生要实现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也是大学生在实际践行中要坚守的理想与信念。作为一种稳定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它将给予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践行更具坚定性。
(三)拓展实践形式,促进稳定性
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也正是促进行为习惯养成的催化剂。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异、好动易变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活动组织上下功夫,用心开展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努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投身于各类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自身投身社会实践、展示自我风采的心理需要,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落实在实践中,充满活力,形象化地显现出其所具备的正向推动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实践形式作为载体,也需要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增强其影响力。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能停留于某种实践形式,更不能形式化,而是要实现稳定性。
大学生要主动拓展实践形式,不能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停留于高校所组织的实践活动,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群众,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渗透到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每一次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中,在不同情景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这一理念和行为,实现践行的稳定性。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除了常规线下实践活动的参与,其范围也涵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的微博、抖音等线上媒介的正确发声、勇敢亮相,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与舆论,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类错误言行,讲好中国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之中,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个人和社会协同用力,在全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为的良好风尚,引导人们崇尚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坚定践行者;要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做到行胜于言,在行为的自觉性、坚定性和稳定性上下功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旅上坚定信念,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石海兵,王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23-26.
[3]吴勇锋.《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导向——学习习近平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4):138-145.
[4]刘建军,赵姗.新发展阶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与新要求[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4):18-24.
[5]刘仓,杨璐.党的十九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4):125-133.
[6]庞立生.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论视野[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3):24-26.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