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呈哲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和事,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当我出行受限时,想起2019 年的暑假与台湾朋友一起支教的时光,总会让我觉得当下的生活不是那么真实,便想像柏拉图一样审视自己:回忆、当下,从而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山村的盛夏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互动”较多,几乎每年都有台湾学校和区内学校结对,共同去偏远山区支教。
2019 年,台湾佛光大学和我们广西师范大学结对到桂林市资源县金山村金山完小支教。为了自己一直向往的支教活动和想要结识台湾朋友的心愿,大一的我勇敢地站在几百人面前参与竞选,成为唯一入选这个14 人团队的大一学生。
支教之路一开始就充满了艰辛。从机场接台湾朋友回校的时候,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第二天,刚从学校出发,又下起了大雨。大巴车缓慢地行驶在弯弯曲曲的狭窄山路上,让我的心里一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中途,由于原本乘坐的大巴车太大了,无法进山,因此我们需要换车,并在大雨中完成了行李的转移。
我们此次支教活动开设的课程种类异常丰富,包括台湾文化等通识类课程,制作沙画等艺术类课程,制作松饼等烹饪课程,还有制作“水火箭”等科学类课程。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程,这亦开阔了我的视野。不仅如此,台湾团队里还有护理专业的学生给孩子们上包扎、CPR(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课。
我们的支教活动最值得称道的是,因秉持“献爱心”“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等理念,所以我们还会去孩子家里家访。我们的团队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组:队辅组、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队辅,相当于组长的角色,按照“台湾+大陆”的模式配对——一个台湾学生和一个大陆学生共同负责六个孩子的学习、生活。为了避免孩子们对我们产生依恋的感情,老师规定队辅在孩子面前必须使用昵称来自称。我亦有幸担任了“队辅”的职位,有了自己的组员,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台湾搭档——小庄。
在此次支教活动中,我遇见了许多有趣的人。“豆腐”老师有着超然的气质,他是佛光大学的博士,他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孩子们体会自己的呼吸、心跳;通过放慢生活节奏,让孩子们体会行走的真实感受和食物本来的味道。“巧克力燕”是会摄影,亦会吹长笛、长号等乐器的“文艺者”,会拉琴的我与他合作得相当愉快。厨师“卡尔B”不仅常在厨房帮忙,还给我们做了很多好吃的点心。
相遇,陪伴,礼赞
我所在的组名叫“牛仔队”。在“牛仔队”的六个孩子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森。
第一天下午放学后,刚认识我的小森便站在校门口大声呼喊我的名字。因为学校规定不允许孩子在非上课时间进入小学,他便一直站在校门口等我。此后,无论是上课还是放学的时候,他总爱黏着我,让我帮他做各种事情。小森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学东西学得很快,做事也很细致。从他对我的依恋可以看出,他缺少陪伴。后来去他家家访的时候我才知道,小森的母亲早年离家出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这大概是他无比依恋我的原因。每日站在教学楼的最高处,我总能看见小森的父亲——一个穿着讲究的男子,在夕阳的光晕下百无聊赖地喂鸡。无人管束的小森则在村庄里到处跑着玩。这也许会令城里的孩子感到羡慕,因为很多城里的孩子都被激烈的竞争与众多兴趣班捆绑,早早地失去了自由。但在这样一个村子里,如此境况却令人感到哀伤。
山里的孩子有着一双无比清澈的眼睛,我无法解释自己看见他们眼睛时的感受——仿佛他们的眼睛照得出我心中、脑海里所有的尘埃,同时又有着净化一切的力量,这或许也是大山赋予他们的力量吧。孩子们在看见新鲜的事物时常常高兴得不能自已。在手工课上,我们教他们制作肥皂、做点心,看着他们搅拌皂基的高昂兴致,以及亲手做好巧克力酥、松饼后和家人分享的喜悦与自豪的神情,我亦感到无比欣慰。
下午的例行家访,我们总能看见贫困户最真实的家庭环境。除了村支书家里的四层小楼,大多户人家都家徒四壁,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桌子,只有挂着祖宗肖像的那面墙稍微粉刷了一下,灰白色的墙晃得我眼睛生疼。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家里,有着温暖的人情。当孩子们把亲手做的甜点端给祖父祖母、爸爸妈妈的那一刻,年迈的祖父浑浊的眼中闪着温柔的光。祖父小心翼翼地接过甜点,再轻柔地喂给孙辈。看到那一幕,我的心里早已泪流成河。
大山里也有很多重视教育的人,和他们进行短暂的交流之后,他们对孙辈们努力读书的期待,深切地传入我的心中。因为金山完小缺乏教师,所以学校只有一至二年级,二年级之后的学生就要到镇里上学,过寄宿制的生活。从小到大都享受到最佳教育资源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教育缺失的严重性,而且在那些偏远山区,这样的情况还不在少数。
在群山环绕的村子里支教,给我们带来的还有身体的疲惫。每天早上六点半之前,所有人都要穿好规定的队服集合。从早上八点给孩子们上课,一直到中午十二点,课程排得很满,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到了晚上,我们还要开总结会、打扫卫生、写新闻稿,并为最后一天的文艺汇演排练节目。但因为有队友、孩子们的陪伴,所有的疲惫似乎都消散在空气中了。
笑着说再见
支教的时光,伴随着忙碌与欢笑匆匆而过。那些流逝的时光,带给我的是心灵的滋润与坚挺,以及对来自台湾海峡对岸的友谊的无限回味。
最初,我参加支教活动的目的纯粹是“陪伴山村里的留守儿童”。在一次總结会上,佛光大学的徐老师突然问我:“你来这里支教的目的是什么?”我说:“就是陪伴而已。”
但是,徐老师告诉我:“我们带给他们的不只是陪伴那么简单,而是知识,还有与这个山村不同的外面的世界。不然,你做的事情,全世界任何一个人都做得到。”
那时,因为沉浸在与孩子们相处的美好时光中,我听不进徐老师说的话。如今回首那段经历,我突然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就是如此。这或许也是很多年轻人放弃城市里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投身深山当一名乡村教师的原因。
支教的最后一天,我和孩子们笑着告别。我想:离开之后,我应该会被孩子们忘记吧!不过不管怎样,我都不会忘记他们,因为我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这一切。
返回桂林不久,我们送别了怀着奉献之心远道而来的台湾朋友。我们互赠礼物,互相拥抱,强忍泪水说再见——殊不知,下次何时才能再见。我和一个台湾女孩互留了联系方式。回想整个相识、相知的过程,不禁让我感叹短暂的七天竟能让我们结下如此深厚的友谊。她送了我一封信和一把扇子。扇子样式古朴,上面用毛笔潇洒地写着几个大字——“活在当下”。
最终,我们的团队入选全国“三下乡”四百强团队,是广西区内唯一入选的团队。
这就是我们铭记这个盛夏的方式之一。72F67A59-73D8-4305-9349-CA36023DC7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