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乐
摘 要 本文以原国家男子羽毛球球员,号称“反手王”的熊国宝先生的反拍后场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针对反拍发力以及变化等问题,以期通过对羽毛球反拍后场技术的分析为运动员和羽毛球爱好者的合理训练与制定技战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熊式羽毛球 反拍后场技术 单打比赛 破风技术
“羽坛三剑客”熊国宝先生以“反拍王”著称,高超的反拍技术,可谓人人皆知。不论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反拍技术是大多数人的短板,但是在比赛过程中,能够灵活动运用到反拍技术,就可省时省力,化被动为主动。在后场对于反手的运用并不多见,自熊国宝先生近年来对反手不断的精雕细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步了解并运用熊式反拍技术,其技术覆盖范围也由业余爱好者向专业运动员转变。
本文将从羽毛球传统的反拍技术作为出发点,重点介绍熊式羽毛球反拍握拍、发力、步伐、技战术,对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及运动员合理使用反拍技术以及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一、破风技术
(一)破风技术的概念及动作分析
“破风”是一个自行车比赛的专业术语,指的是自行车等在运行时,由于前面的空气被压缩,两侧表面与空气的摩擦,以及尾部后面的空间成为部分弱阻力空间。车队中的“破风手”就起到保护队友,为队友节省体力的作用。在个人赛中,“破风手”往往牺牲自己,帮助“队王”获胜;在团体赛中,“队王”往往更多担任“破风手”一职,以帮助队中最弱的队友以获得团体的胜利。在高速骑行下,自行车手需要突破空气阻力以达到最快速度,车队中的“破风手”就起到打乱对手节奏以助本车队中“车王”获胜的作用。
(二)熊式反拍后场破风技术的概念及应用
所谓的熊式羽毛球反拍破风技术,就是在击球前时,拍子的面不是正对球网,而是以侧棱对网,击球的瞬间拍面正对网转变,手指捻动发力,拍子的拍头指向要去的方向,这样击球的好处在于减少拍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破风阻,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挥速,使力量更加集中。反手有两种握拍形式:方法一是在正手握拍基础上使球拍稍向外转,大拇指向上置于拍柄的宽面处,食指四指并拢握住球拍,使四个手指的第二指关节置于另一侧的宽面上,保持手心有一定活动空间;方法二是与正手握拍相似,使球拍面略左转,大拇指置于相邻把棱间的窄面上,这样握把比较舒服,而且回球质量较高[1]。熊式反拍技术恰好就属于第二种握拍方式。其发力的顺序是由下往上的传递式发力,也叫(叠浪式发力)。袁玉鹏强调“熊式反拍”动作简单,基本要领口诀是“看手表、按图钉”,击球位置“一点半”方向,容易记忆,操作简单,学生能在较短时候内掌握[2]。击球前,握拍将大拇指在侧棱上,击球面朝向自己,手背朝向自己,掌心和虎口空,四个手指好像吹笛子。肘关节和肩平行,小臂和大臂的夹角大于九十度;击球时,避免空气阻力,拍框向上,击球点在一点钟方向,最高点击球,大拇指由斜棱转向宽面,握紧球拍,动作结束。
1.大臂和小臂夹角。反拍的发力主要来自两大部分:一是小臂和手指的内外旋带出的力量;二是手臂从弯曲到伸展产生的力量。熊式反拍在后场击球前通过斜拍面减小风阻,准备姿势和其他反拍后场不同的是。一般来说,反拍后场大臂和小臂的角度相对较小,靠近胸口位置,而熊式反拍大臂和小臂角度大于90度,以此追求小臂和手指的最大化内外旋发力。“这样的大角度的发力原理和投掷运动项目中的掷标枪由异曲同工之妙”,熊國宝先生曾说。
2.手指握拍的松与紧、空与实。熊国宝先生明确的点出了握拍先松后紧。在击球前握拍要放松,击球时通过手指捻动握紧,以求瞬间最大的握力。谈到两“空”,掌心空和虎口空。这也是熊式反拍发力的精髓。但是对于空来说,空的目的不“空”而是“实”。掌心越空发力的空间越大,获得的击球速度越快。
3.手腕的立腕与展腕。准备击球前手腕“立”起来,立的同时并向后勾腕,便于拍面内外旋挥动,在击球时展腕发力。手腕的立与展,可以让拍面在挥拍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力空间,也能让手腕在发力过程中更顺畅,不易扭伤手腕。
二、传统反拍后场技术动作介绍
反拍技术羽毛球技术最难掌控的技术,特别是反拍后场技术,对业余选手来说,由于站位、发力等解决不好,反手后场常常打不到位,而陷于被动。王秋成指出反手高远球有很多特点:如相对于有的技术动作来讲对体力的消耗较少,步法的要求也不是太高,而且还可以为自己调整站位争取时间[3]。
反拍后场技术动作的分类及发力原理。杨刚等人认为反手技术是属于开放式技术,其难度就在于要背对球网使用,难以控制精准落点和弧线的高度。职业运动员选择反手技术大都为了节省头顶侧身时间,以过渡球选择为主[4]。学者买毅强阐述,由于人体关节的生理特点,手腕转动幅度有限,球员在被动的情况下无法打出角度较大的斜线球,以至于反手击高远球的球路相对比较单一[5]。反拍的过渡球可分为:反手后场高远球技术、反手后场吊球技术、反手后场劈吊技术以及反手后场杀球技术。
传统发拍后场技术动作:击球前,身体提前移动到羽毛球得后面,让出最佳击球点并背对球网,握拍动作与反手网前球握拍一致,大拇指顶在宽面上,以肘部为支点进行挥拍。击球时,由右腿快速蹬地发力带动腰部,利用动力链,再由腰部传导带动肩部至大臂,最后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转体内旋引拍,外旋击球。
戴劲等人在《羽毛球反手击球技术的训练》一书中提出反手后场羽毛球击球技术在比赛中会用到,但是掌握并不容易,对于反手高远球和反手吊球技术,强调手指的力量要强,在短时间迅速发力,同时还要利用左腿快速的蹬地,转体等协调上下肢,及躯干发力[6]。对于反手后场步法,当反手来球时,首先快速架拍转体,以左脚为轴转体迅速迈右脚;其次,左脚跨出一步;紧接着,跨右脚击球同步;击球后,第一时间转体,回到中场等待下一个回球。上肢动作中,通过下肢产生的力量传导到肘部时,肘部成为了“发力点”,切勿以肩膀作为支点。此时手肘的稳定是发力的关键,之前内旋蓄力的小臂此时可以尽情挥击,将力量鞭打出去,整套动作一气呵成。除了身体力量的传导,陶菲克的手腕手指力量也运用自如,手指的拧动力量是他控球的关键一环。
所以说,后场反手击球时如果要打出高质量的回击球让对手防不胜防,对脚下和手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简言之,“脚下要快,手上要稳”。“快”,即步法的移动速度要快速,在短时间内到达最佳的击球位置,等待球下落回击。“稳”,即手上的动作要稳定,不会因为脚下的快速移动引起动作的变形。熊式反拍技术突破了传统反拍的局限性,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普通的反拍技术动作,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三、熊式反拍后场技术的应用
熊式反拍后场技术大体上可分为:反拍高远球(直线/斜线)、反拍吊球(直线/斜线)、反拍杀球(直线/斜线)。
(一)熊式反拍后场高远球应用
熊式发拍高远球技术一般多运用于单打比赛当中,当对方将球打到我们的反手后场区域,通过脚步的快速调整移动到球的后方,将球让于我们的右前上方,击球点在一点钟方向,击球结束后拍头指向球要飛行的方向。在单打比赛中,由于场地相对于双打面积大,跑动距离也变大,经常会出现反手后场高远球,利用熊式反拍后场可以通过打到对方底线,达到调整自己位置和过渡球的作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往往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技术一般应用于后场进攻能力不强,高远球不能回到位的对手。
(二)熊式反拍后场吊球应用
与熊式高远球技术的架拍方式相同,唯一的不同击球点,击球点的位置比高远球略微靠前,其原理正手吊球一样,熊式反拍吊球的精髓是“架拍稳,切西瓜”。通过对球的切击,利用拍子和球托之间的摩擦力,使球快速过网下坠,达到调动对方,迫使对方挑球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的效果。该技术一般应用于网前球处理能力稍弱、后场能力强且以防守为主的对手。
(三)熊式反拍后场杀球的应用
熊式反拍后场杀球的动作一致性与后场吊球以及后场高远球的架构一样。在高远球的基础上,手腕下扣,屈指发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杀球前微微半蹲,其动力链的传导轨迹为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腰大臂小臂握力为主的叠浪式发力。该技术一般应用于防守型的对手。
四、结语
熊国宝先生曾说,“反手后场高远球的技术动作适用于击打身体左侧的球(右手持拍为例),其动作过程、战术意义与正手后场高远球一样。当然,这个区域的球我们也可以用正手绕过头顶击球技术,但有时你却不得不用反手。我们说没有反拍击球技术的是不全面、有短板的技术,记住“木桶效应”原理同样适用于球场竞技。反之,如果你的反拍击球技术过硬,不仅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甚至能够直接得分或制造得分机会,做到无懈可击[7]。他创立的反拍后场破风技术是一项科学合理的技术动作,符合人体动力链发力的传导方式,对于各个年龄以及不同层次的运动员或者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普遍适用,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在高强度的羽毛球比赛中,后场反拍技术的发挥足以对对手的心理造成强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战局。在后场反手区域的被动球利用熊式反拍破风技术若处理到位,则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李心.对提高羽毛球反手击球技术效果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7):197-198.
[2]袁玉鹏.羽毛球专项课教学中“熊式反拍”与“陶式反拍”效果对比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8(02):95-98.
[3]王秋成.羽毛球反手击高远球技术与训练方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6):118-120.
[4]杨刚,任亚伟,何志锋.羽毛球运动员MARIN后场技术分析——以里约奥运会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6):71-72+141.
[5]买毅强.普通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反手击高远球技术教学探析[J].运动,2017(05):95-96+99.
[6]戴劲,吴雪清,钟建萍.青少年羽毛球基础训练辅导讲座(九)羽毛球反手击球技术的训练[J].中国学校体育,2009(10):60-61.
[7]熊国宝.反手后场高远球[J].羽毛球,2016(04):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