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怡伦
什么是测绘?
对大多数人来说,“测绘”这个词可能都是抽象的。如果把这个词拎出来让你解释,你一定会想,什么是“测”?什么是“绘”?合起来之后,什么又是“测绘”?如果没有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你大概率是不会有一个具体的认知的。
其实,测绘并不像它表面看起来那样令人费解。简单来说,测绘就是测量和绘图。再复杂点,测绘就是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并绘制成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测绘也逐渐开始和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现代测绘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GNS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
测绘行业的组成和新发展
在介绍测绘行业的新发展前,我们先来谈谈测绘行业的组成。
测绘行业类型广泛,其中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绘(房产测绘、地籍测绘)、海洋测绘、GPS 定位与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航测、地图编制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上游——测绘仪器行业;中游——与测绘相关的国企和公司;下游——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 年度总产值为6890 亿元,同比增长6.4%,占我国GDP 总量的0.7%。其中,“十三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3.9%。
从业单位数量持续增长,新增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截至2020 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3.8万家,其中,测绘资质单位为2.2 万家;而截至2021 年6月末,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达15.2 万家,同比增长19.6%;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76 万家,同比增长38.7%。
此外,报告指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加,就业形势平稳向好。2020 年末,从业人数达336.6 万人。
进入21 世纪第三个十年,随着测绘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行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2.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驱动作用明显:测绘基准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来源不断加大。
3. 产品服务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智能+ 地理信息应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图类APP,为淘宝、微博、今日头条等常用移动应用提供定位服务。
4. 智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智慧旅游、智能交通、共享经济、自动驾驶……
蓬勃发展的测绘业
很多人认为测绘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测绘的影子,即使你没有亲身感受过它的存在,你也始终享受着它给你带来的便利:小到一张普通的区域地图,大到繁复的全国铁路路网分布,再大到地球的重力场……生活中无处不见它的身影。
它在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地质勘探、矿产开发、土地管理、水利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也密不可分。
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人们迫切地需要更为方便、快捷、准确、实时地获取全球信息,测绘工程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必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 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地理信息管理模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这些都将推动测绘工程产业化的进程,测绘工程必将成为一个高技术、高收入的职业。总体而言,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极其广泛的工作可选范围,工作也都是比较好的。另外,随着测绘行业的走俏,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持续走俏,毕业生完全可以从容就业,并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然有个前提:你需要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
拥有这些知识与能力,你便可从容就业
掌握地面测量、海洋测量、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等技术;掌握摄影测量( 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和图像图形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使用各种信息源设计、编制各类地图的理论与方法;
具有从事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建立,陆地、海洋、空间精密定位与导航,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与地籍图的测绘及其信息系统的建立,各种工程、大型建筑物的各阶段测绘及变形监测,资源( 土地、矿产、海洋等) 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了解现代大地测量、现代工业测量、空间测量、地球动力学、海洋测量等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在测绘领域,有哪些就业岗位?
我和朋友谈论测绘时,他们认为,测绘就是扛着测绘仪器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其实,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 测绘所面对的并不只是这种扛着仪器做外业测量的工作。
就业时,测绘行业的整条产业链都是大家就业的良好选择。
在测绘产业链的上游,有测绘仪器行业、计算机信息行业和航空航天行业等,这些行业的发展为测绘行业提供了仪器、技术和方法。
在测绘产业链的中游,可供大家选择的岗位就更多了,这里简要列举四点。
第一,省级测绘事业单位。例如,各省(区、市)的测绘院、勘测院、地质勘察院,以及各类土地局、房产局、航道局、水利水电等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和收益都相对稳定,且不是那么辛苦,但同样的,事业单位对学历也有一定的要求,基本上要硕士及以上学历。
第二,国企工程公司。像中铁集团、路桥集团、中建、中交、上海建工等省级建设工程公司或者工矿类企业,这些公司或企业对测量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门槛较低,但这些公司或企业的工作大多是外业测量,工作量大,相对来说比较劳累。423FD78B-FC47-466A-A954-32A08F2B3F2D
第三,一些设计公司,包括私人的测绘公司,如灵图公司,或者GIS 软件公司,如Esri、超图、中地数码、南方数码等开发GIS 软件的公司。
第四,如果是导航工程方向,也可以选择一些新兴的大企业,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去做GPS 导航地图。
而测绘产业链的下游,笼统地说,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行业、矿产勘查开发行业、轨道交通工程行业、公路工程行业、铁路工程行业、水利工程行业、市政工程行业、海洋工程行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为测绘工程提供了市场需求。
总之,测绘工程的就业领域很广、人才需求量很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就业方向,在专业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实现自身价值。
测绘行业翘楚
上游企业: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拥有遍布全国的30 家省级分公司、130 家地市级分公司、3 家海外分公司、1 家卫星导航公司、1 家数码公司和1 家高速铁路技术公司,并建有北京、武汉、常州和广州等地的现代化厂房,成为全球最大的测绘仪器制造基地之一。
长期以来,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专注测绘,以振兴民族测绘产业为己任,陆续实现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GPS、网络CORS 等系列测绘仪器的国产化,取得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成为中国测绘仪器行业的领航者。2004 年,南方测绘仪器、软件、GPS 综合技术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认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全面进军地理信息产业,专业提供面向数据、面向数字城市的行业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以“数据—软件—服务”为核心,提升地理信息价值。
中游企业:正元地信
正元地信创立于1999 年,是国内较早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地下管网安全运维保障技术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服务等核心业务,拥有覆盖地上地下全空间数据获取、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等多项高等级资质。
正元地信是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现有从业人员3000 余人和多项具有突出优势的核心技术。公司业务足迹遍布全国,服务领域覆盖城建、规划、国土、铁路、交通、水利、环保、农林、海洋等行业。
多年来,正元地信不断创新,依托“陆海空地”四位一体地理时空数据建设技术优势,不断丰富和凝练基于“地理信息+”的特色系列联合解决方案,助推地理信息产业和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公司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发展”, 全力打造中国地理信息产业龙頭企业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营服务商。
下游企业: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筑”或“中建”,正式组建于1982 年,其前身为国家建工总局,是为数不多的不占有大量国家投资,不占有国家自然资源和经营专利,以从事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和地产业为核心业务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建筑房地产企业集团之一,拥有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地产开发、设备制造、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是中国国内仅有的一家同时拥有“三特”资质、“1+4”资质和建筑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企业。
2017 年12 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改制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改称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全部债权债务、各种专业和特殊资质证照等由改制后的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承继。
2018 年12 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 世界品牌500 强”榜单,中国建筑排名第321 位。2019 年9 月23 日,中国建筑被教育部等四部门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中国企业100 强榜单中排名第58 位。2020 年4 月,中国建筑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在2020 年《财富》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排第18 名,在2021 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第13 名。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位于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为“985 工程”“211 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是国家测绘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著名学府,是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立足于测绘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综合办学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设有国家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地球物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对我国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辐射性,被誉为“测绘教育之都”。
和测绘行业相关的有测绘工程、导航工程和地球物理学3 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导航工程专业是面向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2 年获批建设的新工科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是2000 年获批建设,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地球科学类精英人才的理科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2 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均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下设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4 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工程硕士)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为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 类”,是“985 工程”“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423FD78B-FC47-466A-A954-32A08F2B3F2D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是2010 年10 月由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和信息物理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学院下设5 个系和1 个中心:应用地球物理系、地质资源系、测绘与遥感科学系、地质工程系、地理信息系、实验中心。此外,中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南大学资源勘查与环境地质研究院和中南大学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挂靠本院。
具有六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原地质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原地质系曾创立了享有国际声望的“地洼学说”和“伪随机信号电法理论与方法”,产生了2 位院士(陈国达——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大地构造与成矿预测、电磁勘探理论与装备、变形监测方法与仪器、复杂地层综合钻探技术和地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和特色。
学院已逐渐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有色金属资源勘探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目前学院设有6 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信息科学。学院设有3个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学院拥有3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涵盖1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4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国土资源信息工程、资源环境遥感、安全信息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理国情监测(硕士)、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院建有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学院在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建设中,建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 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地质工程1 个校级重点学科。建有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信息物理工程中心、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正着眼未来,立足行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升学院在学校特色与优势学科链中的地位,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有色金属资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院。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同济大学的测绘学科(2012 年5 月成立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是国内民用测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祥地,自1932年成立至今已有90 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大批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杰出科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院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国家“双一流”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其中,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学院立足于“精而强”的发展定位,形成了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3 个具有同济测绘特色的优势方向,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目前,学院构建了国际化的本-硕-博贯通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建立了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测绘英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近5 年来,学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金等重大项目10 余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10 余项。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为基础重建,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学校担负着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信息领域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重任。学校为军队2110 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军出国人员外语培训基地。
学校前身是军委工程学校第二部、第三部和东北民主联军测绘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20 余万名高素质人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建有理、工、军、文、管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测绘导航、外国语言文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特色优势鲜明。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A+ 评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 个学科获得A- 评分,学科实力在全国各高校同类学科中居前列。学校先后承担了“863 计划”“973 计划”、核高基等国家、军队重点科研项目3000 多项,在“太湖之光”巨型高速计算机研制、“中国天眼”FAST 超级射电望远镜建设、载人航天、探月计划、量子信息、北斗导航、国家高速信息示范网等重大专项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 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 项、一等奖7 项,国家自然科学+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5 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0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围绕精密工程测量与形变监测、地理数据时空分析与决策、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等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近3 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水利部和南水北调中线局项目等课题80 余项,科研经费为1500 余万元。学院教师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各类本科精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10 余项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奖励10 余项。423FD78B-FC47-466A-A954-32A08F2B3F2D
学院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地理所、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合作共建了3 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学院拥有1 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2个校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建的学院,由中國地质大学(武汉)原信息工程学院、原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原公共管理学院区域规划系合并组建而成,2019 年12 月21 日正式揭牌,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完善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色的学科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促进学校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长远目标,以“强特色、入主流、谋跨越”为指导思想,以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为基础,深度融合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3 个一级学科,将在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对地观测技术的驱动下,围绕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3 个学科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空间规划、智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应用需求,扩大学校地理、测绘、软件工程学科优势,在促进测绘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科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地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课程与课时设置上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实践与工程技能的训练,因学生而异开设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人才知识结构方面,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基础、3S 技术方法、软件与信息技术等知识;在人才能力结构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既具备地理科学家的科学思辨能力,也具备地理信息技术工程师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测地所、遥感所,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今日头条、中地数码、吉威数源、武大吉奥、航天远景、上海数慧等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实习意向或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济南、杭州、苏州、襄阳等地建立了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50 多个。423FD78B-FC47-466A-A954-32A08F2B3F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