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良伟 李凯洋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024-02
摘 要 研究背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健康和人口老龄话问题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自“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提出,到“十四五”的提出,我国向体医融合的最终目标,迈进了关键一步。研究目的:本文针对于目前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分析,明确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研究方法:数据来源选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文献全文数据,以“体医融合”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得489篇文,将文献按照CiteSpace所需参考文献格式进行导出转码,得到本文研究样本数据库。研究结果:我国相关体医融合的发文量自2016提出“健康中国”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同学者对于体医融合的界定也有各自的不同,我国推行的体医融合试点的成功,为其推广也提供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多种挑战,需要各部门协调共同推动相关政策法规。
关键词 体医融合 综述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体医融合逐渐被我国学者广泛谈论,从最早谈论院校“医体结合”专业改革,到体育和医疗机构相互合作,再到如今的体育与医疗互相融合,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仍然在艰难的探索实践。因此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这一视角,归纳总结在体医融合这一创新领域的探索实践,总结前人經验,正视在推进体医融合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二)研究目的
随着2018年中国发布的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指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数达到2.41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7.3%,我国已经深入逼近老龄化社会。故而,本文立足于“提倡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这一大环境下,通过文献搜集,统计分析的方法了解当前我国在推行“体医融合”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期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奉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三)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用以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共现关系。数据来源选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文献全文数据。
(四)研究结果
我国相关体医融合研究文献在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发文量随年代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自2016年起,我国发表与体医融合相关文献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20年发布文献量为170篇,而至2021年8月已远超2020年发布量。
本文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提议融合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以探求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热点主题。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对于体医融合的解读,宣海德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体医结合其内涵主要为社区体育与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转变人们对于医疗和体育的片面看法,认为保证社区居民健康体医结合是最佳手段。张鲲在《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一文中表示体医结合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是多种学科知识结合,实现相互补充、渗透、促进,同时认为体医融合是体医结合更高阶段更高层次的概念。郭建军在《体医融合给体育和医疗带来的机遇与展望》一文中同样表示体医结合是初级,体医融合是升华,认为结合只是基本条件,融合是最终目的。梁思雨等在《体医融合视域下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研究》指出体医融合是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替代体医结合而存在,这两大门类的理论、技术、方法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保证全民健康。
(二)国内外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1.国内研究发展现状。从多方面对于我国的体医融合发展进行叙述。在教育改革方面,郑淞等人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一文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并提出为实现健康中国学校体育需要进行的改革和思想转换。刘荣花等人在《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保健班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中将体医融合理念融入高校体育保健班,以制定运动处方的方式对学生的伤病进行干预,在身体恢复速度方面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治疗疾病方面,闻剑飞等人在《体医融合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脉硬化及脂代谢的影响》这一文章中,以体医融合为主导,采取指定运动处方的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分析血压、血脂、血管硬度的变化程度,从而得出通过体医融合综合干预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人群治疗有较为显著效果。
2.国外研究发展现状。最早“运动是良医”这一概念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由美国运动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会在2007年11月正式提出,发展至今逐渐演化为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美国发布“健康公民”计划不断更新,直至第四代,其主要目标为让所有美国公民生活在健康的、公平的、高质量的社会中。其分别从互联网、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来推进其计划实施。赵亚杰等人在《“2018年美国身体活动指南”的特征及其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启示》一文中,通过简要分析该指南,提出美国政府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身体运动量。
而在临近我国沿海的日本,同样在体医融合方面领先了许多国家。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针对日本相关运动健康进行分析研究,以供我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参考。
三、实例统计
(一)体医融合相关的课程改革和体育教育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公共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一文中明确给出相关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提出医学院由于学生自身学业繁重体育意识欠缺,教师职业意识欠缺,且得不到学校的关注。81B6BDB6-19C0-43D4-894C-F1D425D6FF42
(二)以体医融合为理念防治慢性疾病
随着“运动是良医”理念的提出,运动成为治疗慢性疾病最为倡导的方式。我国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强调加强体医融合发展,助力全民健康,高尚尚等学者在《体医融合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必由之路》一文中强调运动是防控慢性疾病的必由之路,主要提出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对于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其次将“体医融合”的推广对于体育和医疗领域的益处展开论述。
(三)体医融合与其他领域相结合
“体医融合”带来的不仅是少部分人的利益,更多的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使得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使更多人受益。有学者将“体医融合”相关专业服务模式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分析研究。
四、问题提出
(一)政府部门协调不佳
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相互独立,职责分离,各自为政,体育、卫生及其他各部门之间体制、制度存在障碍,这就导致在进行相关“体医融合”试点时,出现建设标准、技术关联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使得规划不协调、不完善,法律法规不支持、相违背等一系列情况影响试点的正常运转。
(二)市场各结构不相融
我国相关“体医融合”试点,多以防治慢性疾病为中心,并形成一定的市场化、产业化的结构,但其市场构建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就内部而言,存在行业标准缺失,技术空白,管理机构缺失的现象。从外部来看,存在资金政策方向不明,创新政策指向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市场的构建与发展,进而对于推进体医融合形成制约。
五、结语
经过上文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我国推广“体医融合”是大势所趋,并在提出后的五六年间发展迅速,逐步在体育与医疗领域展现出一定的优势。目前,我国一些体医融合政策推广的试点较为成功,也形成了自己的运营模式,这为我国在其他地区推行体医融合提供了经验。但与此同时也遭遇了较多挑战,这些挑战存在于多个方面:政府机构、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群众教育等。这些挑战都制约着“体医融合”政策在我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全生解勇何春江梁岷步斌.体育院校医学专业“医体结合”的改革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5):44-46.
[2]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发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26(05):636.
[3]宣海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01):106-108.
[4]张鲲,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06):1-3.
[5]郭建军,郑富强.体医融合给体育和医疗带来的机遇与展望[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10):1071-1073.
[6]梁思雨,杨光,赵洪波.体医融合视域下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4):8-14.
[7]郑淞,王宗平,姜国乐.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03):6-9.
[8]刘荣花,郭宇锦.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保健班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四川体育科学,2021,40(04):117-121.
[9]闻剑飞,杨悦,王强,等.体医融合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脉硬化及脂代谢的影响[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02):71-76.
[10]赵亚杰,项贤林,陈长洲,等.《2018年美国身体活动指南》的特征及其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05):8-14.
[11]张宗豪,王文军,陈根福.日本的健康促进运动对我们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6(06):40-42.
[12]朱海强.“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武術研究,2020,5(11):144-146.
[13]苏寸草,苏图强.“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优化发展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12):110-111.
[14]高尚尚,郭建军,王彦.体医融合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必由之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08):1119-1120.
[15]黎荣,向珩.“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运动康复服务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21(03):5-8.81B6BDB6-19C0-43D4-894C-F1D425D6FF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