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伦
(湖北凌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襄阳 441100)
钟氏是先秦楚国一个显贵的音乐大族。由于秦火与历代战乱的原因,很多史籍文献被毁,有关钟氏起源的问题众说纷纭,以讹传讹,出现了许多误区。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认为钟氏世代为楚国的乐官,也曾为楚国的高官重臣郧公,又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任人唯亲的社会政治状况,认为钟氏是起源于楚国王族芈姓的一支。今笔者不揣浅陋,对钟氏起源问题进行研究,以求正于方家同仁。
自唐代以来,关于钟氏的起源问题,史家及姓氏专著就众说纷纭,聚讼千年。当今学者也努力从不同角度去探寻,至今莫衷一是。由于先秦历史文献被秦火焚烧,中间又经历代战乱,资料损毁严重,所以钟氏的起源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记载。
第一,钟氏是宋桓公曾孙晋国的伯宗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云:“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犂,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建。又钟子期与伯牙友。项羽将钟离眜。眜中子楼,亦单姓钟氏;接始居颍川长社。”[1](P47~48)《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从其说:“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犂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2](P3354)
第二,宋代郑樵也说钟氏为伯州犂之后,但是提出伯州犂因与晋同祖,是姬姓。《通志略·氏族略》云:“钟氏,晋伯宗之后。……子伯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或言钟,或言钟离。楚有钟仪、钟建、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接着又说:“钟离氏,姬姓,即钟氏。以伯州犂居钟离,故曰钟离氏,亦省言钟氏。州犁与晋同祖。而《世本》云与秦同祖嬴姓,何也?”[3](P40)郑樵虽然提出钟氏是姬姓,但是也不理解《世本》所说的钟离氏为何是嬴姓,与秦同祖?
伯氏为姬姓在东汉之前并无异辞。《世本》说:“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伯氏、籍氏皆晋公族也”[4](P61)《国语》载:“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5](P272)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晋国叔向对齐国晏子说:“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6](P1236)伯氏赫然在姬姓之班,这是伯氏为姬姓的明证。东汉《潜夫论·志氏姓》谓:“晋之公族……凡郤氏之班,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氏、伯氏。”[7](P520)
然而钟氏是伯宗之子伯州犁后裔的说法,南宋初人邓名世已经进行了非常有力的驳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按《左传》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郑人囚楚郧公钟仪,献于晋。九年,晋侯归钟仪于楚。后七年,晋三郤始害伯宗,子州犂奔楚为太宰,盖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也。然则楚有钟氏久矣。昭王乐尹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之后。”[8](P43)
第三,邓名世虽然用史实证明了楚国钟氏不是晋伯州犂之后,对钟氏的探索研究较为深入,也较接近问题的实质;但是他认为钟氏是钟离氏之后,把钟氏与钟离氏混为一谈。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则楚有钟氏久矣,昭王乐尹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之后。正合为钟离氏,祖而昧子接,虽为钟氏,亦不得为钟氏祖。今宜曰钟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则姓系明矣。”[8](P1~2)
第四,南宋罗泌与邓名世的观点基本相同,认为钟氏是小昊(即少皞)之后。少皞,嬴姓;那么钟氏就是嬴姓。罗泌《路史·小昊》云:“修远伯奉小昊祀,而又有运期氏,梁鸿改名曜,其食于运者,为运氏;自运采掩,为奄氏、掩氏,运奄氏采钟离者,吴灭之,为钟氏、离氏、钟离氏、终黎氏。《世本》作终犁。”[9](P11)
邓名世、罗泌皆认为钟氏“源自钟离”,属于嬴姓。古史记载钟离氏的史籍主要有:《世本》言:“钟离氏,贏姓,与秦同祖。”[4](P94)《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莬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10](P150)“终黎氏”,就是钟离氏。
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及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后也。钟离、运掩、菟裘、寻梁、修鱼、白寘、飞廉、密如、东灌、良时、白巴、公巴、郯、复、蒲,皆嬴姓也。”[7](P495)
司马迁《史记》与王符《潜夫论》皆说钟离氏出自嬴姓,而钟氏是西汉之前出现的姓氏。二书皆没有提出钟氏出自嬴姓;说明钟氏不出自钟离氏。由此可见,关于钟氏起源的说法,宋代之前主要有三种:一是出自宋国桓公之后,为子姓;二是晋国伯宗之子伯州犁之后,为姬姓;三是出自钟离氏之后,为嬴姓。
清代嘉庆以后盛行的《钟氏族谱》等虽对上述各家之说有所否定,或者不同表述,但均未能走出钟氏出于子姓、姬姓、嬴姓,即“三姓一钟氏”的怪圈,皆认为钟氏是“以邑为氏”的姓氏。
研究钟氏姓氏的起源,首先得从钟氏在楚国的地位说起。谈到钟氏,最早出现在史籍的是钟仪。《左传·成公七年》云:“秋,楚子重伐郑,师于汜。诸侯救郑。郑共仲、侯羽军楚师,囚郧公钟仪归,献诸晋。晋人以钟仪归,囚诸军府。”[6](P833)汜,春秋郑地,今河南省襄城县南。郧公钟仪是《左传》出现的第一个钟氏家族成员。郧公,即郧县的县公。
钟氏在当时楚国地位显赫,楚国政治采取亲亲尊尊制。能够成为郧县的县公,当属于楚国的王族(即北方华夏诸侯各国的公族)。清人顾栋高曾指出:“楚以令尹当国执政,而自子文以后,若斗氏、成氏、蒍氏、阳氏,皆公族子孙、世相传授,绝不闻异姓为之。”[11](P1840)这就使楚国政治始终摆脱不了亲亲制的束缚。
钟仪是楚庄王灭若敖氏之后才担任的郧公。若敖氏是春秋初年楚国的执政大族,虽属于楚王族,但由于距离楚王的血缘较远且政治势力日益强大,对楚王形成了威胁。楚庄王即位之后,任用孙叔敖(蒍敖)为令尹,一举消灭了若敖氏之族。《左传·宣公十二年》云:“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也。”[6](P724~725)楚庄王认为,如果把政权交给王子或宠弟,无疑会加强楚王室的力量,也能有效地抑制世袭大族势力的发展和膨胀。于是楚庄王开始任用王子或宠弟,即王室公子执政。之后,楚国除曾经平定过若敖氏之乱的孙叔敖担任过令尹之外,楚国令尹一直由王室公子垄断。如楚共王的令尹公子婴齐、公子壬夫是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子南、子庚、公子常分别是楚共王、楚康王、楚平王的令尹。楚共王之子公子围、子晰分别是楚郏敖、楚灵王的令尹;楚穆王孙阳匄是楚平王的令尹,楚昭王的令尹子西是楚平王弟等。楚国令尹皆出自楚王室公子。司马一职也主要由公子担任。如楚庄王的司马子反,楚共王的右司马公子申,楚康王的司马公子奇等,楚王室公子还被派往一些重要的县邑担任县公的职务,如楚灵王以公子弃疾为陈蔡公等。楚国形成了以王室公子为主的统治集团,王室近亲公子为主的贵族掌握了楚国的政权。
楚国县公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春秋初期楚国君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僭越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熊通称王之后,在楚国开始设县。楚县的行政长官,有的称“县公”,也有的称为“县尹”。
在中原华夏地区,周天子分封诸侯,是按公、候、伯、子、男的爵位分封的。中原地区不承认楚国为王,将楚王称为“楚子”,即只是子爵。楚武王不仅称王,而且在楚国设立县、县公,实际就是将楚国的县公比作中原的诸侯国君。由此可见,楚国“县公”地位之高,《左传》等多处皆可得到证明。楚国境内的出土文物也可佐证,如1978年到1979年发掘出的河南淅川县下寺的2号墓的墓主是令尹蔿子冯,有升鼎7件,与周制诸侯的用鼎数相等。
李玉洁先生提到:“楚国所任命的县公、县尹全是王族子弟。”[12](P137)又说:“楚国的公爵、侯爵、伯爵,我们所见到的材料,皆为同姓,还未见到异姓贵族而封以公、侯、伯爵位者。”[12](P333)楚国数百年的统治,多数掌管权力的官员皆由芈姓贵族担任,这是楚国贵族政治的特点。
从楚武王灭权国建立县制任命县公(尹)至公元前477年封君止,有案可稽的县公除了《国语》中的白公子张因文献缺载而不明其族外,都由芈姓楚王族及旁支的贵族担任,而且三分之一的县公是由王子、王孙担任。春秋的县公更加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少有异姓染指。
郧地(湖北安陆县一带)是通往汉东的咽喉之地,是一个大县。楚国权臣若敖氏灭亡之前,是若敖氏的封邑;若敖氏灭亡之后,楚庄王在此置县,钟仪为县公。由此可以看出钟仪在楚国地位的尊贵,当是楚王信任的王族子弟。
笔者依据《左传》《国语》《清华简》(贰)等文献,仅对春秋时期的楚国县公做了统计,可以证明李教授所说是有根据的,见表1。
表1 春秋时期楚国县公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县公在楚国属于高官,是镇守边疆的大员,皆由楚国的王族担任。那么郧公钟仪当出自楚王族。南宋的程公说在《程氏春秋分记》卷十四“楚公子公族诸氏世谱”中,亦将钟仪列入楚国王族:“钟氏,仪(合晋楚成)、建。”[13](P121)其说甚是。
钟仪被任命为郧公也是出于楚王的信任。楚武王四十年(前701年),楚派屈瑕与斗廉攻伐贰(湖北应城县境)、轸(湖北应城县西)、郧师与贰、轸联合,驻在蒲骚(今湖北应城县),并与随、绞、州、蓼等小国军队一起共伐楚师。楚莫敖斗廉认为,郧师依赖其有城,必定失败;楚遂败郧师于蒲骚,灭掉郧、贰、轸。次年(公元前700年),楚派屈瑕伐绞(今湖北郧县西北),占领绞国。之后楚国又征服了汉东最大的随国。通过征伐,楚至汉东的道路被打通了。
楚庄王灭掉若敖氏之族,在郧建立郧县,钟仪是文献中见到的第一个郧公,也是驻守边境咽喉之地的重臣,当是楚王的直系后裔。楚庄王灭掉若敖氏之后,钟仪被派遣到郧县为郧公,进入楚国政治权力的中心。
钟建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第二位钟氏人物。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发生了震动诸侯的“柏举之战”,吴国军队攻破郢都。楚昭王带着妹妹季芈畀我逃出郢都,途中季芈由钟建保护和背负着。在社稷危亡、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楚昭王把妹妹托付钟建,由钟建保护她,可看出钟建是昭王非常信任的忠臣。战乱过后,季芈坚决不嫁给他人。季芈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钟建负我矣。”于是“以妻钟建”。[6](P1554)
定公五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历时十个月的吴楚大战结束,楚昭王“赏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钟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6](P1553~1554)。《左传》排名是以尊卑、主事为序,钟建在受赏名单中位列第四,居王孙贾等之前,不仅说明了钟建的地位,同时也印证了钟氏为芈姓贵族。
古代贵族才有姓,多支贵族称“百姓”。庶人是没有姓的,当然也没有氏。《左传·隐公八年》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命以字为展氏。”杜预注曰:“立有德以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以土命氏曰陈。谓取其旧官旧邑之称以为族,皆禀之时君。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6](P60~62)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立有德者为诸侯,以其所生活的地方为姓。如帝舜发祥在“妫汭”,即妫水岸边,即为妫姓;故帝舜的后裔,亦为妫姓;而舜之后裔胡公满一支因封于陈,为陈氏;亦称为陈国。也就是说,因生以为姓;而以封地、封邑之名为氏。也有贵族根据居地为氏,如西门氏、东郭氏、南郭氏等。
命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就是根据所从事、所管理的职业为氏。如官为司马,则为司马氏;官为司徒,则为司徒氏等。那么钟氏当起源其所职守的官族,与当时最高等的乐器编钟有关。《国语·楚语》云:“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韦昭注曰:“物,事也,以功事赐之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若太史、司马之属。”[5](P383)《国语·周语中》有:“百姓兆民。”韦昭注曰:“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5](P34)
钟仪不仅是郧公,还是乐官。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6](P844~845)。泠人,就是伶人,即乐官。当时各诸侯国皆有乐官,如《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有“冷州鸠”;杜预注:“冷,乐官;州鸠,其名也”。钟仪回答为泠人之族,即司乐之官族。钟仪说“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楚国乐官显然为世袭。乐官不仅要求有贵族的家世,而且必须要通晓律理。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载:“楚子(成王)使师缙示之俘馘。”杨伯峻注:“书传所言师旷、师曹、师蠲之类皆是乐师,知此师缙亦乐师也。”[6](P399)师缙是《左传》载的首位楚国乐师,当是钟仪的祖辈。
晋卿范文子士燮认为钟仪是“仁、信、忠、敏”皆俱的君子,向晋景公建议,由钟仪促成晋楚议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载:“楚共王立七年(公元前584年),令尹子重伐郑,为氾之师。晋景公会诸侯以救郑,郑人止郧公仪,献诸景公,景公以归。一年,景公欲与楚人为好,乃说郧公,使归求成,共王使郧公聘于晋,且许成。”[14](P174)钟仪将晋景公的和平愿望带给楚共王,楚共王派遣他出使晋国,他不负两国国君所托,达成晋楚之好,开启了“宋西门之盟”的大门,促成了春秋时期第一次弥兵,在春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钟建是《左传》记载的第一位乐尹。《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记载,当吴楚柏举之战结束后,楚昭王将妹妹季芈许配钟建,“以妻钟建,以为乐尹”[6](P1554)。楚国的乐官先称师,后称泠人,至此称乐尹。由于乐官职业的特殊性,需要世代相授相袭,世官世职,现有的先秦文献亦未见记载其他诸侯国有钟氏人物,钟建显然是钟仪之后人,也是楚国的乐官大夫。
钟子期是文献记载的第三位钟氏家族成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大师,但他被明代冯梦龙描绘成山野樵夫,这种形象在民间被广泛流传。因战国史料粗而少,让钟子期似乎变得扑朔迷离,但我们仍然可以依据现有历史文献窥探出子期的身世。
《吕氏春秋·精通》载:“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高诱注:“钟,姓也。子,通称。期,名也。楚人钟仪之族。”[15](P92~93)公家,当指公室、朝廷。钟子期能够“使人召而问之”击磬者,说明其身份不是山野樵夫,可能是楚国的乐官、或者乐尹。这不仅说明钟子期是钟仪的后裔,也表明钟氏从钟仪传至钟子期早已形成了宗族群体。
钟子期与伯牙有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高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闲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5](P140)钟子期能通过磬声、琴声听出击磬者、鼓琴者的心情和志向,展示出他深厚的音乐造诣和境界,知音典故即源自于此。《淮南子·修务训》记:“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许慎注:“钟,官氏。子,通称。期,名也。达于音律。伯牙,楚人也。睹世无知音若子期者,故绝弦破其琴也。”[16](P215)直接指明了钟氏起源于官。
以钟仪、钟建、钟子期三位乐官为代表的楚人,创造了高度发达、自成体系的楚乐,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楚国疆界地域出土了大量的先秦乐器(如钟、磬、瑟、琴、管等)以及以楚制乐律称谓体系命名的乐器。如春秋时期淅川下寺楚墓,M1出土纽钟一套9枚,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石排箫1件,石磬一套13件,大小相次。M2为王孙诰之墓,出土甬钟一套26枚,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石磬一套13件。M10墨敢镈8件,形制完全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墨敢钟9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一套13件石磬等。[17]楚地曾侯乙墓出土的其规模之大更引起世人的注目,计有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等八种144件,其中编钟共64件。“特别是江陵雨台山战国律管铭文和曾侯乙编钟、编磬曾楚乐律铭文同文同义,进一步证明了楚国具备逻辑严密、称谓统一的十二律体系,且有管律与钟律、琴律艺术实践的并行发展。”[18](P47)
张正明先生认为:“楚国的钟氏是一个音乐世家,他们以钟为氏,应是由于楚人尚钟成风,因而让司乐之官即司钟之官以钟为氏,类如晋国的孙黡司典籍,其子孙以籍为氏,都是所谓‘氏于事’。”[19](P191)魏昌先生也说:“八音之中,楚人尤偏爱钟。见于文献记载,楚国以钟为乐的楚乐官有钟仪、钟建和钟子期。钟仪不仅是乐官,还是郧公……钟氏地位如此显赫,与楚国视钟为重器有关。”[20](P215)
楚人以钟为群乐之首,因而让掌管音乐之官以钟为氏。因此,钟氏是以官为氏,并非以邑为氏。古时鐘与鍾互通,鍾作为姓氏一直沿用到共和国汉字简化为钟,鐘也同时简化为钟。
钟仪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钟氏人物,当是传世文献所记载的钟氏受氏始祖。